中山土地之困迫在眉睫。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要站在中山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坚持思想再解放、作风再转变、改革再出发,闯出一条具有中山特色、更好更实的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之路,抢抓机遇开创中山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2022年1月12日,一支由全市两百名市直机关干部组成的“铁军”,以斩钉截铁之势向各镇街党委(党工委)报到,即刻从办公室走向治水、“工改”两大没有退路的攻坚战的最前线。
攻坚战任务艰巨,这次干部选派工作更是紧锣密鼓。乘着中山市第十五次党代会关于“转作风 再出发 开新局”“担当作为者上,重说轻干者让”的东风,1月6日,市委组织部下发《关于推荐优秀中青年干部到镇街培养锻炼的通知》,号召机关干部增援镇街两大攻坚战;1月7日,市直机关便通过自愿报名、部门推荐、组织比选等方式完成了人员遴选。1月10日,在市委党校香山堂,一支由200名市直机关干部组成的队伍集结完毕。经两日集中培训,这支年轻的“铁军”奔赴中山各个镇街。
整套动作一气呵成,整个部署掷地有声。
百日过去,境况几何?本报记者深入各镇街“工改”一线,在低矮连片的锌铁棚中寻摸症结,在躁动激扬的心灵里访路问道。一周时间里,眼前总有笨重的货车轰隆而过,卷了角、磨了边的设计图纸总是能随时随地从口袋里掏出。被隔断的洽谈室里,有人把桌子拍得震天响,有人把困惑写进眉头;被抹掉时间的深夜里,有人在车里望着万家灯火想独自“静一静”,有人在噼里啪啦的键盘声中碰撞出新的方案。
“工改”很大,它是一座传统制造业城市在时代洪流中自我蜕壳、全面提升效用能级的历史性选择;“工改”又很小,它承载的是一个个生动的人和一件件具体的事。下派机关干部,犹如一滴滴试剂滴进容器,激发了一场融合多方力量的化学反应。
草木已深,我们透过镜头俯瞰中山大地,这里林无静树、川无停留,微芒成阳,攻坚正酣!
落地:
直奔一线,哪里有困难去哪里
1月,时值深冬的中山,正是天干地燥。一阵疾雨砸下来,尘土升腾又落定,一股清润的芬芳在空气中氤氲不散。
去往镇街报到前,市财政局的四级调研员、社会保障科科长黄俊谦,以市委下派黄圃镇工作组组长的身份召集组员们开了第一次碰头会,主旨是摆正工作心态、坚定必胜信念,同时做好面临复杂形势、极端困难的思想准备。
“虽然已经做了心理建设,但我们刚一开展工作就发现,‘预防针’的剂量还是小了,镇街‘工改’的实际情况比我们想象中还要复杂,难度还要大。”黄俊谦坦言,作为北部工业重镇,黄圃镇的“工改”情形就像一座“博物馆”,“能想到的、不能想到的各种情况,都能在这里找到案例。”
▲黄圃镇大岑工业区。
据记者了解,黄圃镇在去年一年里,亿元企业从51家增长至67家,规上工业企业达到304家,居全市第四位。但以上企业中,有超过60%无自有土地和厂房,增资扩产面临巨大障碍。此外,黄圃镇工业用地共计1.9万亩,其中低效工业园面积达1.1万亩,占比61%,土地乱象与碎片化严重。
“你别看这些锌铁棚外观都差不多,其实每家情况都不尽相同。土地有的归集体所有,有的归个人所有,有的长期以租代购,有的手续缺失,有的层层转租,不一而足。再说补偿问题,每家业务类型不同,厂房结构不同,建筑物新旧程度也不同,业主或租户的诉求自然更多样。”在黄俊谦的话匣子里,装着各式各样的“复杂”。
▲黄俊谦。
一整天走访、洽谈下来,黄俊谦常常觉得“头皮发麻”。从黄圃到城区的一小时通勤,是他最享受的“冷静”时间,也是他最佳的“电量”恢复时间。
在火炬开发区,这里又是另一番景象。“与北部镇街相比,我们的打法完全不同。”市委下派火炬开发区工作组副组长、民众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刘火生向记者介绍,作为国家级开发区,火炬区在建区之初,就建立了相对规范的土地管理体系,现阶段的工业用地多为产权人合法拥有。因此,在逐家逐企做动员工作时,采用正向激励的方式,用足够的改革红利、合作共赢的发展愿景来吸引产权人登上这趟“工改号”列车。“这本身已经是非常大的挑战,再加上许多产权人长期不在中山,约来约去最后可能只见到代理人。”刘火生无奈地说。
4月20日,记者随市委下派火炬区工作组沿小径而入窈窕片区项目现场。目之所及,已经清拆完毕的旧厂房材料有序堆放,三山环抱中的土地正在等待新生。按照规划,该片区更新统筹面积约1806亩,将重点培育产城融合新业态典范,打造人工智能、家居体验、文化创意、休闲游憩于一体的“窈窕网谷、都市聚落”。
▲刘火生(左)在火炬开发区窈窕片区项目现场。
现场悬挂的规划图清晰可见,这里的地块不仅细碎,而且多为异形,项目审批细节多、难度大。“当年盛行‘小而快’的发展模式,导致土地分割转让的情况十分普遍。不夸张地说,拥有20亩地都算是大业主了。要将产权分散,碎片的土地归宗共建,集中招大商,那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刘火生表示。
调转至石岐街道办事处,每间办公室都充斥着忙碌的氛围,走廊里不时有人小跑而过。市委下派石岐街道干部、市委组织部信息科副科长郭伟华正面临着新的课题。
从卫星地图看,石岐街道辖区内建筑物高度密集,城市化发展程度极高。据了解,目前该街道辖区内二三产业的比例是1∶9,低效工业园面积稀少,但这并不意味着“工改”压力的降低。按照国家标准,我国人均建设用地是100—120平方米,而石岐街道人均建设用地只有66平方米。显然,该街道当前还缺乏与高密度人口相适应的基础设施和环境配套。
▲郭伟华。
“所以我们的‘工改’,很大程度上要与三旧改造、城市更新以及产业发展规划相结合,全面改善公共空间面貌,提升城市品位和效用能级。”郭伟华一到任就感觉到了肩上的重担,他清楚地知道,“工改”不只是为产业转型服务、为经济发展服务,归根结底是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服务,“探索一条内涵更丰富、立意更深远的现代社会发展之路,或许正是石岐街道在此次工改攻坚战中的光荣使命。”
作为:
用探索创新甚至合理试错
开放性思维应对复杂局面
耕耘方知韶光贵。短短百日,下派干部们不畏艰难、血性拼搏,成绩单上已是可圈可点。
“工改”事关规划国土、报建环保、验收销售、产业组织等多系统专业,政策性强,政策体系复杂。“工改”工作人员不仅需要认真研读政策,还需要加强与各部门的沟通协调。初到基层的下派干部们,一方面积极学习“工改”政策,深入了解镇街实际,另一方面也主动改变以往线性、保守的工作思维,用探索、创新、甚至合理试错的开放性思维来应对复杂局面。
体现最明显的,是他们充分发挥专业经验和协调能力,为一个又一个“工改”项目打通了审批堵点,消弭了政策阻力。
中山当前正在摸索的“工改”之路,纵向看是在书写崭新的历史,横向看也并没有可以不经雕琢、直接套用的模板。所以在实际工作中,不乏“项目等政策”的情况。市委书记郭文海在与下派干部座谈时曾强调,“只要符合目标导向,有利于发展,政策上就要敢于先行先试;权限不在市一级的,就提请省里支持。”
在寸土寸金的南头镇,工业开发程度达85%,工业用地每亩高达300万元。与北部其他镇街略有不同的是,南头超过八成的工业用地产权归私人所有,现有7500亩低效工业厂房,分属于500多个业主,镇属企业、村(社区)集体等拥有土地不到1000亩,传统政府收储的路子难以实施。由此,南头提出“自改先行”的思路,激发广大业主“工改”主动性,内生驱动力。但在这个过程中,自改企业遇到了各种政策局限。
市委下派南头工作组副组长、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无线电管理办公室主任梁晓珩的手机里,一直保存着这样一张照片:空阔的水泥地面上放着一支笔,还有一颗砸进地面的螺丝钉。梁晓珩向记者解释道,某企业合法拥有一块地,但由于历史原因,图纸上的这块地被一条缝隙一分为二,企业持有两个产权证。“这道缝隙虽然只有螺丝钉那么宽,但该地块长305米。按两块地算的话,缝隙两边的厂房需各退5米,这样算下来企业白白损失掉3000平方米的土地。”梁晓珩说。
借这次“工改”契机,企业迫切想要办理并证手续,两地合一,便于新厂房的统一规划建设。但由于手续复杂,企业前前后后跑了半年仍未办妥。梁晓珩所在的工作组到任后,精准分析,对症下药,重点加强与市自然资源局各有关科室和第三分局沟通,在市自然资源局测信科、信息中心和第三分局的大力支持下,仅用半个月时间就解决了这道“缝隙难题”,顺利推动项目并证建设。据了解,该项目计划于5月拆除并随后动工建设。
天集·智海项目是小榄镇打造的产城融合示范区的重要项目之一。该项目从动工到正式封顶仅用时7个月,从项目审批、项目招投标、工地施工等环节都体现了“小榄新速度”。但日前,该项目办理不动产权转移登记时,发现与税务部门的政策理解存在差异,其项目总经理却因行程卡带星无法直接前往税务部门商议解决方法,大家都心急如焚。
市委下派小榄工作组干部、市红十字会秘书长侯志鹏,拥有十余年的税务工作经验。他密切联系市、镇税务部门,与“工改”专班的同事联合小榄税务分局,趁热打铁在户外专设了一场税务辅导,为该项目厘清涉税政策,为“工改”企业涉税困难打通“最后一公里”。
4月20日,记者来到侯志鹏日常办公所在地——永宁工业大道片区“工改”项目前线指挥部,门楣上高挂的八个大字格外醒目:“一旦出发,必须到达”。这里原是一家商业公司的办公地点,室内还保留着过去的办公痕迹。“我们一来就要迅速沉浸前线,根本没有时间在意办公环境。”侯志鹏是指挥部协商谈判组组长,牵头与永宁社区股民、私人地块业主进行多轮洽谈。
▲永宁工业大道片区“工改”项目前线指挥部。
进门转左第一间办公室,是侯志鹏常常“会客”的地方。在这里,有人情绪激动拍桌子,有人眉头紧锁不发一言,当然也有人喜笑颜开满怀期待。不论哪种情况,侯志鹏都“用心用情用力”,向股民讲身边生活环境的改善、人均收入的提升,向企业讲安全生产的隐患、产业转型的必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有点有面、推心置腹,很多人与他聊过后都表达出了支持“工改”的正面意向。
▲侯志鹏向记者介绍工改项目情况。
故事每天都在发生,困难每天都在被攻克。每一位下派干部身上,都体现着践行新发展理念的行动,体现着为中山长远发展、为党的事业用心担当的责任情怀。
市委下派小榄工作组组长、挂职小榄镇党委副书记陈义东,兼顾治水、“工改”两大攻坚战,统筹各方资源,确保两手抓、两手硬;市委下派石岐工作组的郭伟华,一到任就发挥自己的组织人事工作优势,理顺了“工改”专班的工作架构和制度体系,严密了各小组之间的联动配合,促进了“工改”指挥部的高效运转;市委下派黄圃工作组的黄俊谦,充分利用财政工作专业背景,每个星期跑几趟银行,一家一家比方案,一条一条抠条款,近期帮助社区初步谈下1.2亿元的无抵押信用贷款;与黄俊谦同组的下派干部林咏华,“到镇街以后再没穿过高跟鞋”,身为母亲,她克服重重家庭困难,与专班同事们一起上工地、下厂房,保持着“周六保证不休息、周日休息不保证”的工作节奏。
▲市委下派小榄工作组组长、挂职小榄镇党委副书记陈义东。
下派干部们的专业、敬业精神,获得了镇街党员干部的高度评价。黄圃镇党委书记梁泳辉告诉记者,下派干部们政策水平高、专业素质高,与市直机关沟通协调能力强,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得以充分体现;镇街干部则熟悉地方情况,与企业、群众的沟通更顺畅。双方优势紧密结合,对“工改”工作大有裨益。
▲黄圃镇党委书记梁泳辉。
南头镇党委书记徐宁军表示,下派干部视野宽广、专业对口,辩证思维强,遇到问题会准备几套解决方案,有使命感、责任感;镇街干部了解基层情况,家乡情怀厚重,执行力强。“双方几乎没有适应期,步调一致,同频共振,很快就融合为一个团结高效的战斗队。常见他们午饭后一起散步,主要还是在讨论‘工改’工作。”徐宁军说。
石岐街道城市更新和建设服务中心主任田湘攸,在工作中与下派干部郭伟华是密切的“合作伙伴”。田湘攸告诉记者,下派干部初到时,自己还经历了一个短暂的“尴尬期”。“从行政级别上看,有几位干部的级别都比我高,大家在一起工作难免会放不开。”但田湘攸很快就发现自己多虑了,郭伟华完全没有干部架子,不但“上接天线”,而且“下接地气”,特别遇到人手紧张、工作进展慢时,他常常让同事“把原始材料发给我,我来做”,加班加点毫无怨言。
临别,田湘攸用了四个“有”字为下派干部们点赞:“有干劲、有经验、有方法、有效率!”
点亮:
光之所及,
哪里都是党员干部奋斗的身影
火炬开发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钟剑,在刚得知市委将要下派干部支援镇街“工改”时,“心里咯噔一下,像一盏灯突然被点亮了。”
“被点亮”,这一现象确实存在于各镇街的“工改”一线。干部下派如清风吹拂,镇街党委政府、“工改”专班、村(社区)工作人员,甚至金融机构、厂企、居民等,各个层面的力量迅速凝结到“想办法、找出路”这个统一行动中。
4月19日傍晚,黄圃快线桂洲水道大桥正值晚高峰。在车水马龙中眺望,高端厂房林立的顺德,与低矮厂房铺陈的黄圃大岑片区隔河相望。当地人常说,“一条大岑沥,划分了两个时代。”
20世纪90年代初,作为黄圃的“飞地”,大岑村与黄圃镇中心隔岸相望,与顺德虽陆地相连,却又没有一条公路相通,几间红砖厂便是全村工业的全部家当。村干部冯根祥骑着一辆摩托车,轰轰隆隆跑到河对岸去招商。“我们现在看到的低矮厂房,基本都是根叔当年亲自跑回来的项目。”黄圃“工改”专班成员告诉记者。
▲黄圃镇大岑工业区改造效果图。
如今,时代更迭,“工改”号角声声阵阵。中山市智能家电产业园(大岑片区)项目被作为全市“工改”重点项目之一,规划面积3000亩,计划从产业方向、税收额度等多方面综合考虑,择优选取合作主体。闻此,已年过七旬的根叔二话不说,带头先把自己亲属的厂房进行了清拆,同时也和“工改”专班一道,一家家一户户做宣导动员工作。根叔说:“往回看,都是自己磨破嘴、跑断腿才招回来的项目,要清拆肯定舍不得!但我们要向前看,时代不一样了!”
4月21日,南头镇民安社区片区改造项目现场,连续不断的货车缓缓驶过,扬起的漫天尘土很快将货车紧紧裹住。
“工改势在必行,我们决不能拖后腿!”民安社区党委书记冯暖霞告诉记者,一年半以前,她还是一名办公室主任,教育背景是语言类文科生,对“工改”、规划、建设类的名词非常陌生。冯暖霞变压力为动力,加班加点抓学习,而且注重学用结合,渐渐得心应手起来。现在打开冯暖霞的手机相册,里面存满各式各样的控规图、三线图、分析图、叠加图,眼花缭乱。
“现在有‘工改’专班,又有下派干部,工改工作开展起来比以前顺畅多了。”冯暖霞说,过去遇到问题不知道该找哪个部门,没办法只能自己抱着材料去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咨询办理。由于情况复杂,窗口经常解决不了。
所幸,她的“急”已经找到了畅通的出口。民安片区改造项目已高票通过民意表决,接下来将重点围绕智能家电产业布局,引进电子信息、节能环保、大健康等一批新兴产业。
奋楫:
勇于担当,
争做别人“过河”的“石头”
在此行采访接近尾声时,南头镇党委书记徐宁军向记者展示了南头信心:“正视困难,坚定信心。”他认为,“工改”不是圈地、清拆、建设这么简单的事情,它是以科学的理念指导中山未来的发展,是包含着中山在数十年发展中积累形成的各种要素、布局、矛盾、博弈等。但在困难面前,我们各级党员干部没有退的理由!坚定必胜信念,厚植为民情怀,尽显责任担当,在“华山一条路”上才能走得更加昂扬。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春风始吹,中山在一条“没有石头”的河里摸索前行,用敢闯敢拼的胆识和稳健务实的步伐,慢慢把自己打磨成为帮助其他城市“过河”的“石头”。在当前“工改”大潮中,各镇街也在使出浑身解数,争做别人“过河”的“石头”。
黄圃镇马安片区“工改”项目是全市第一个集体转国有的项目,目前即将挂牌出让。据该镇党委书记梁泳辉介绍,该项目类型在中山尚属首例,在执行过程中,各部门都不清楚具体流程该怎么走。他们花了整整两个月的时间,一步一步走出了流程图,为其他镇街的同类项目提供了有益参考。
此外,黄圃大岑片区“工改”项目则探索“政府收储+村企合作”的“工改”模式,率先对改造方案、招商方面以及村民表决形式等提出初步操作方法,并创新性地以股东代表大会表决项目内容,打破难以表决通过的瓶颈。其招商方案也创全市先河,通过创造税收+补偿款的竞拍模式,为引入高质量企业打下基础,成为全市改造项目样板。
火炬开发区政府秉承“算大账、谋长远”的思路,率先完成全区“工改工”建设及产业规划。该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钟剑告诉记者,火炬区积极探索“政府+国企”的联合操盘方式,由政府制定“工改”工政策工具,搭建融合更新政策、规划、实施等一体化平台,3家区属国企担当“园区操盘手”和“产业运营商”的角色,与产权人或社区进行合作改造,并通过建立招商资源库、开展点对点招商等方式,保障高质量产业导入。
▲火炬开发区窈窕片区项目效果图。
同时,火炬区还试点探索土地产权“托管共建”的归宗模式,让土地“化零为整”,即业主产权托管、政府过桥改造、物业建成返还;政府在当中起产权的“过桥”作用,对信任背书以及推动产权整合归宗,切实解决土地碎片化问题,真正实现产业空间连片成片地品质建设。
小榄镇永宁工业大道改造项目是全市首宗“工改住”反哺“工改工”的“工改”项目。小榄镇副镇长吴铸辉用“利益平衡、兼顾各方、闭环管理”来形容该项目的改造模式。从规划图上看,该项目将625亩连片村级工业园区划分三大板块进行改造,采用政府挂账收储+村集体自改模式,实现招引龙头优质企业,辐射带动配套产业链集聚,打造智能制造主题产业园。最大亮点是以合理的“工改住”比例带来出让收益,在解决土地整备成本的基础上,保障新建村集体物业质量和数量显著提升,支持村集体物业转型升级,实现城市更新壮大集体经济的目标。这种改造模式坚持“利益下移,合作共赢”的原则,有力消除社区和群众疑虑,实现从“要我改”到“我要改”的转变。
▲小榄镇永宁工业大道工改项目片区。
在吴铸辉的办公桌对面,悬挂着一幅小榄镇地图,他常常盯着这只“肥兔”,想着过往小榄如何敢为人先、勇立潮头,今时今日,也必将奋楫勇争先,“闯将”再扬帆。
▲小榄镇副镇长吴铸辉。
这是小榄的胆识,更是全体中山人的共同梦想。“工改”路上,我们永远不啻微芒,终将造炬成阳。
◆中山日报社编发中心
◆策划:记者 吴森林
◆文:记者 谭桂华 通讯员 钟祖彦 陈奇峰
◆图:记者 缪晓剑
◆编辑:陈彦
◆二审:曾淑花
◆三审:吴森林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