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劳模致敬③杨应标:加油站里的“土”发明家
发布时间:2022-05-01

他是同事们嘴里的“土”发明家,17年时间里,发明尾气处理液加注器、埋地余油管线回收装置等技改设备20多项,为企业直接创效超千万元;他是“大国工匠”、中国石化销售公司首届十佳“卓越匠人”、广东省劳模等多项荣誉的获得者,立志通过“传帮带”,让技改创效在一线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他就是中国石化销售股份有限公司广东中山石油分公司(以下简称“中石化中山分公司”)安全部计质量管理副主任师、计质量管理员杨应标。

在日前公布的2022年全国五一劳动奖和全国工人先锋号名单中,杨应标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2022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杨应标(右一)。

● 立足需求,17年发明技改设备20多项

2004年,中专毕业后的杨应标入职中石化中山分公司,成为了一名加油站计量员。而后的17年时间里,他通过自学考试,先后考取大专、本科学历,也因勤奋好学的性格,被公司发掘,逐步走上片区监管员、市公司计质量管理员等岗位。

由于一直工作在加油站一线,杨应标对于企业和市场的需求十分了解,让他慢慢走上技改、发明的道路。

“就拿我们加油站油罐管线改造来说吧,期间需要进行抽油、注水、排空、重新注入等多个操作,所以我们要租赁专门的油罐车存放油品,不仅成本高,还会导致油站停业一段时间。因此我们发明了三头分线器和油水分离桶新式排空设备,就可以通过外置容器实现存油回罐。”

据杨应标介绍,三头分线器和油水分离桶新式排空设备的发明,不仅可以解决管线改造排空作业导致的耗时长、油气污染重的问题,还极大地提高了工作人员的作业效率,减少对油站营业的影响。这项技术最终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被推广到全省应用后,每年光节省外租油罐车费用就达到600万元。


▲杨应标介绍油品高效回收装置。

此外,针对加油站每月开展的油枪自校工作,杨应标还带头研发了一个油品高效回收装置。这个装置除了20升标准罐外,还配置了储油箱、固定支架(储物格)、手摇泵等20多个附件,而为了提高设备的安全性和便利性,杨应标还贴心地开发了水平调节器。该装置投入使用后,单枪校验时间从100分钟以上缩短到25分钟以内,实现了校验现场人员降低、校验时间降低的“双降”效果。

据统计,17年时间里,杨应标相继发明了尾气处理液加注器、埋地余油管线回收装置、密闭式接卸油油品质量外观检测装置等20多项技改设备,为企业直接创效超过千万元,他自己也从一名普通中专生成长为公司业务骨干,先后荣获“大国工匠”、中国石化销售公司首届十佳“卓越匠人”和“科技达人”、广东省劳模、广东五一劳动奖章、中山市“十大工匠”、广东石油“青年标兵”等多项荣誉。

● 重视匠心传承,努力做好传帮带

随着发明的东西越来越多,中石化中山分公司里员工们开始给杨应标起了个“发明家”的外号,但杨应标却觉得,他发明的只是些“接地气”的东西,为的是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给同事、企业解决一些困难,还称不上是“发明家”。于是,同事们在“发明家”前加了个“土”字,杨应标也成了加油站里的“土”发明家。

2019年,以杨应标名字命名的“杨应标劳模创新工作室”正式成立。该工作室以“技能登高、科技创新、节支提效”为宗旨,以“团结、务实、创新、奋进”为理念,力求造就一支学习能力强、创新水平高、勇于钻研的创新团队。


▲杨应标介绍工作站的情况。

作为最早加入工作室的成员之一,杨祈辉是杨应标的第一个徒弟。对他而言,师傅不善言辞,说得最多的话就是“看,要这样,这个对,那个错,要注意”,但跟着杨应标,杨祈辉坦言学到了不少东西。

在杨应标的带领下,工作室培养了10多名优秀技师和青年技术骨干,孵化出了6项技改和发明成果。其中的杨祈辉、杜裕宁、司佳佳还获得了中国石化“技术能手”“青年岗位能手”“中山市劳模”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此外,中石化中山分公司的一线员工钻研、技改氛围也愈发浓厚,技师人数从之前的不足10人,增长至目前的33人。

“自身素质过硬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传承。”杨应标表示,希望能在未来的工作中培养更多的技改业务骨干,让技改创效在一线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下一步我也将继续坚持技改,在节能减排上贡献力量,争取为市民提供更优质的油品,为推动企业持续发展贡献技术力量。”


◆中山日报社编发中心
◆文:记者 王蔚然 
◆图:记者 缪晓剑
◆编辑:王欣琳 
◆二审:蓝运良 
◆三审:程明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