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是旧的,可房子是新建的,这算是旧房吗?”
“什么是修旧如旧?不是将新的专门修成旧的。”
“为什么一定要把残缺补上?残缺也是一种美。”
“修补是为了让更多不同文化层次的人,更直观地了解当时文化。”
……
这是建筑设计师方雄武与中山市博物馆馆长吴春宁之间关于“新与旧”的一段对话。
围绕着新博物馆的规划设计、建设施工、大纲撰写、策展布展等各个环节,类似的对话常发生在不同的场景、不同的人之间。思想、理念在激烈碰撞中,火花飞溅。
作为城市“共同记忆”存留地,每个人都会从不同专业角度、文化认知出发,思考探索——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博物馆?
在碰撞的火花中,人们相互理解妥协、吸收包容,最终形成新的共识——城市营造了博物馆,博物馆能重塑城市。
▲中山市博物馆新馆(航拍)。
1
城市有了“小而美”博物馆
1996年,刚出任中山市文化局局长的郑集思到市博物馆了解情况,然而所见让他痛心不已:老旧的玻璃窗摇摇欲坠、墙面斑驳;一卷卷折叠好的书画卷堆列在柜子里,难以有机会展出;可供展陈的场地仅有一层,面积仅500平方米……
中山市博物馆,路在何方?郑集思说,自己也曾苦苦思索了好几年,直至一张菜单的出现,让他茅塞顿开。
1997年年底,他去参观香港博物馆。摆放在展陈柜里英国查尔斯王子撤离香港时最后一顿晚餐的菜单,让他震惊,这打破了他以往“非乾隆时期以前的东西不叫文物”的认知。
这张看似普通的菜单,承载着香港回归、英国人撤退的历史记忆,承载着百年耻辱的清洗与祖国统一的千秋功业。他开始重新琢磨“文物”的定义。
在欧洲等不同地域的博物馆探访中,他又见识了众多面积不大、却具有鲜明特色的小型博物馆。如红酒博物馆、赛车博物馆、房屋博物馆、消防博物馆、留声机博物馆、玩具博物馆、自行车博物馆、手工作坊博物馆、钮扣博物馆等。
博物馆虽小,但只要藏品有特色,能因地制宜独树一帜,反映出这座城市独有的气质与文化,就能让人留下深刻印象。打开眼界后的郑集思,决定中山市博物馆要走“中小型化、专题特色化、多样化、系列化”的发展之路。
一个个“小而美”的特色博物馆,在中山陆续生长起来。
▲中山市博物馆分馆:香山商业文化博物馆。
2000年,中山市岐江公园正在改造中。这个在旧船厂的工业遗址上改建的城市公园,引入了生态恢复、城市更新等设计理念。规划当中还有一栋建筑,暂未定用途。郑集思头脑中马上闪出一个念头,公园美景如画,建美术馆最适合。最终,这栋建筑成了如今的中山美术馆。
坐落在石岐街道逸仙湖公园内的中山漫画馆,也是一栋在公园里的博物馆。内设中国漫画简史展厅、中山籍漫画家展厅以及众多漫画名家展厅等,馆藏丰富,藏品质量高,在同类漫画馆中名列前茅。
38年来,中山市博物馆一直蜗居在小小的旧址中,城区各处设有中山美术馆、香山商业文化博物馆、中山收音机博物馆、中山漫画馆4个分馆。它们均为占地较小、但主题专一、成系列化的特色博物馆。
与周边城市相比,中山市的面积偏小,整个城区的建筑设计也多为小巧玲珑。这座城市诞生的博物馆也受先天的影响,走上了“小而美”的博物馆群之路,如繁星般低调却又闪耀。
▲中山市博物馆分馆:中山收音机博物馆。
2
特色藏品体系重塑城市气质
博物馆被人视为一座城市的灵魂,它不仅承载着人类的文明故事,它的存在,本身也是一个故事。博物馆要重塑城市的灵魂,要以丰富的藏品为基础。
“藏品的价值,不能采用类似文物市场的标准,按照价格高低来评估。”中山市博物馆馆长吴春宁认为,“博物馆应当忠诚地履行自己作为城市记忆保存者的角色,有意识有计划地收集和保存自己所在城市的生存状态和社会变迁的记忆。这种收集和保存也不是随意盲目的,而是有规划、有研究、有系统的。”
中山市博物馆在特色藏品体系构建中,首先在思维上突破了现有的行政区域规划的限制。中山旧称香山,中西文明的交汇融合,使香山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但随着行政区域变迁,曾经的香山如今已分为中山、珠海、澳门3个城市。
知来处,明去处。中山市博物馆尊重历史的原有脉络和完整性,不拘泥于现有的行政区划,在确定藏品征集的范围时以整个香山为大视野,以香山文化为依托,香山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见证物都属于博物馆的征集范围。香山的海洋文化、华侨文化、商业文化等都成为中山市博物馆极具特色的收藏。
▲即将与公众见面的中山市博物馆华侨馆。
在藏品体系构建过程中,中山市博物馆还突破了“古”文物才是“好”文物的思维局限。一座城市的历史演变是渐进式的,每个人都是历史的亲历者。集体的共同记忆不是个体记忆的简单相加,博物馆保存的记忆不仅重现着过去,而且重构着当下和未来。在这个过程中,博物馆重塑这座城市。
凡是这座城市的人们创造或经历的重大历史事件与变革,能体现这座城市文化与文明精神的“物”都是“好”物,都应成为这座城市的共同记忆。因此,在每个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节点,中山市博物馆都会开展资料的征集。
2009年,市博物馆征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相关实物资料;
2018年,市博物馆征集改革开放40周年的相关实物资料;
2021年,市博物馆征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专题实物资料……
这些实物资料有60多年前的旧时街景照片、50多年前的收音机、40多年前的布票粮票,也有这两年才被大众所熟悉的医疗防护服。这些都是中山人亲历的“集体记忆”,承载着敢为天下先、勇闯新征程的优秀品格与精神。这些征集来的藏品有1200多件(套),已成为中山市博物馆“四史”(中国共产党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相关文物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博物馆不能脱离地方实际情况,盲目地追求藏品的高大上,而要根据地方的历史文化特点特色,展开收藏构建自身的藏品体系,并以此出发展示城市的历史,讲述城市的故事。中山市博物馆原馆长张潮说,只有立足于地方的历史文化,博物馆才能把自己和其他馆区别开来,避免千馆一面。
▲中山市博物馆新馆即将开馆,图为工作人员精心布展。
3
新博物馆孕育新玩法新思考
今年即将大学毕业的黎建忠,在2022年6月将正式成为中山市博物馆新馆的一名讲解员。本科学习经济管理相关专业的他,因对孙中山先生的敬仰和钦佩选择成为一名中山市博物馆人。他希望带着年轻人的新媒体互联网思维,让博物馆成为“活物馆”,让文物会“说话”。
新博物馆,即将以全新的面貌与形式开启。不仅有新场馆、新藏品,还有新玩法。
中山市文广旅局局长萧亦充对于未来有更多期待和规划:“硬件建设好了,软件如何打造?博物馆除了博物展示外,还有社会教育功能,博物馆奇妙夜、博物馆之旅、博物馆剧本杀、博物馆研学课程、博物馆24节气传统文化活动……在国外,许多博物馆都是孩子们的第二课堂,如果中山的孩子能在幼儿园、小学、初高中不同阶段走进博物馆,每次来都能获得不同的博物知识,那对于孩子历史兴趣的培养就大有裨益。此外,博物馆还可以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成为非遗的动态展示平台,与文化馆、图书馆联动策划文化活动,也可以进行文创开发,让文物活起来,塑造自己的品牌。博物馆身处历史文化街区的核心部位,它还可以成为文旅融合的龙头项目,带动整个历史街区的文旅融合发展。”
互联网还能让脚步暂且不能到达的地方,目光已经先行到达。许多重要事件和场景,人类都能通过网络直播见证,甚至参与其中。不久前,我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3位宇航员返回地球。从返回舱落在地球表面的一刻起,不计其数的观众通过直播,如同亲历现场。这一幕对中山人来说,还有一个重要的关注点:3名航天员回到地球坐的首张“护航椅”由中山的企业制造。
人类从陆地到海洋,从地球到太空,命运休戚与共。这些跨地域、跨空间的人类重大历史片段、共同记忆如何收藏扩展?我们的城市需要什么样的博物馆?我们的博物馆又如何重塑这座城市?这是博物馆人新的挑战,也是每一位走进博物馆的人需要进行的思考。
◆中山日报社编发中心
◆统筹:冷启迪 陈慧
◆文:记者 陈慧 见习记者 江慎诺
◆图: 记者 余兆宇 文智诚
◆编辑: 侯海影
◆二审: 蓝运良
◆三审: 吴森林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