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上9点多,梁秀玲的菌场便开始了一天里的第一轮收菌工作,收下的黑皮鸡枞菌集中到加工间,由女工们手工削菇腿,整理成出库的整齐模样。一般一天要收3轮,当日收当日出,保持食用菌的新鲜。
从2017年捡起奶奶的食用菌育种技术,梁秀玲便在家乡民众街道浪网村经营起自己的菌场,主力种植黑皮鸡枞菌,年产值超200万元。比经济效益更让她开心的是,她成功带动起周边家庭妇女的就业,更有其中三位选择租下场地,跟着她一起创业。
▲梁秀玲
▍传承祖辈技艺种植食用菌,年产值超200万元
民众人梁秀玲五年前还是一位家庭妇女,丈夫经营瓜果蔬菜的种子生意,她在家带孩子操持家务。因为一场台风,丈夫的生意受到影响,梁秀玲决定和丈夫一起从珠海回到家乡民众发展。
“那时孩子也大一些了,我就开始考虑,我可以做些什么。”这时,梁秀玲想起奶奶的食用菌育种技术。上世纪八十年代,民众已有草菇一条街,周边培育菌种、养菌的人特别多,她的奶奶便是其中一员。梁秀玲从前有机会跟着奶奶学习,如今回到家乡,正好可以开办自己的菌场,“但是,我肯定不像奶奶那样,只卖菌种,我要做就从菌种开始到种植菌,一条龙全都自己做。”
2017年11月,梁秀玲的灵创菌场投产,占地95亩,其中20亩投入食用菌育种和种植,主打广东气候易种和经济效益良好的黑皮鸡枞菌。和市面上的其他菌场相比,因为从源头上掌握着菌种的品质,灵创菌场投产第一年就实现盈利,获得不错的回报。如今菌场内已先后建成13个占地半亩的种植大棚,年产值超过200万元。
在品种的选择上,梁秀玲也在做尝试和拓展,“之前只种黑皮鸡枞菌,如今开始尝试平菇、银耳和黄玉菇等多个品种,试着从菌种、气温和土壤等方面进行调节,看是否能收到预期效果。”
与此同时,今年初,梁秀玲和搭档走进中山对口帮扶城市贵州六盘水开办菌场,将种植菌品种拓展到羊肚菌、黄玉菇,“当地的生态环境非常好,很适合种植食用菌。我们也在尝试将更多的野生菌带进大棚,实现产业化种植,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和群众就业。效果好的话,未来还会继续扩大规模。”
▲帮助身边的家庭妇女在家门口就业。
▍为周边家庭妇女提供可以创业的“妈妈岗”
在灵创菌场一溜的白色种植大棚边,记者看到,一个新的大棚正在安装设备和配备种植箱体。梁秀玲说,这里很快就可以播种菌种,一个多月后便能进入收获期。和其他大棚不同,这个大棚并不由梁秀玲和场内工人打理,而由三位浪网村的家庭妇女一起经营管理。
新装大棚还未正式使用前,三位“新老板”中的吴思敏正在加工间忙碌地削菇腿,像往常一样工作。一个多月前,她还是一名家庭主妇,和梁秀玲五年前一样,每日在家带孩子做家务。今年3月,她参加了民众街道妇联组织的一次女性赋能活动,到灵创菌场参观学习,便找到了这个灵活的工作,闲时过来开工,没有上下班时间限制。
当日和吴思敏一起工作的工友约有十名,均为不同年龄段女性,梁秀玲介绍,高峰期时场内用工达到80多名,几乎全部为周边家庭妇女。除了提供工作岗位,梁秀玲还鼓励她们学习育种和种植技术,和她一起创业,“只要她们愿意学,所有技术培训全部免费,想自己种又不愿投入太多的,可以租棚种。”
梁秀玲为创业者们算了一笔账,“按照我们的数据,一亩地一季大约可产出黑皮鸡枞菌6000公斤,产值大约在24万元左右,毛利约六七万元,一年可以种两季,也就是一年毛利可以达到12-14万元。三个人自己完成,不用请人,成本基本只剩下不多的菌种、场地费和水电费。”
在梁秀玲的带动下,吴思敏和两位伙伴一起参与了创业计划,租下一个种植大棚,很快就会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对于这次创业,吴思敏觉得最主要是想学习技术,然后把家庭以外的时间更好地利用起来,为家庭增收。
作为女性,梁秀玲深知工作时间自由对于家庭妇女的重要性,所以将菌场内合适的工作机会全都留给了这部分女性。“开发创业计划,也是想为家庭妇女创造更大的工作空间,帮她们获得更多的收益。”梁秀玲觉得她提供的岗位也算“妈妈岗”,并且是可以创业的“妈妈岗”,看到身边的家庭妇女能找到合适的工作,甚至当起“老板”,她说比做什么大事业都更有成就感,未来会持续将创业计划推进下去,让更多人受益。
◆中山日报社编发中心
◆文: 记者 李红 郑建玲
◆图: 记者 陈家杰
◆编辑: 侯海影
◆二审: 朱晖
◆三审: 吴森林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