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博物馆新馆开馆首日,600名预约名额被一“抢”而空
发布时间:2022-05-19

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备受市民期待的中山市博物馆新馆落成并正式对公众开放,600名预约名额被一抢而空。来自四面八方的市民和游客来到中山博物馆新馆,探寻香山历史脉络,触摸城市文化记忆。


▲中山博物馆新馆。

●简洁大气设计深受好评

市博物馆群建设项目是中山市重要的文化设施建设项目,位于孙文中路、水关街、治安街、照壁街围合区域,项目总投资4.065亿元,项目用地面积1.7万多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5万多平方米,包括中山市博物馆新馆、中山收音机博物馆,以及侨立中山公医院旧址、郑藻如旧居、中共中山县委一三九招待所旧址等。

主体建筑中山市博物馆新馆分为地下二层、地上三层,较旧馆总面积扩大约12倍,内有中山历史陈列展馆、中山华侨历史博物馆和临时展厅、社教活动中心、游客服务中心等。为和谐融合周边环境,该馆将园林、建筑、历史三者结合,通过“保留、改造、新建”,延续并恢复本街区历史脉络,为市民打造环境宜人、体现中山城市历史记忆的公共文化场馆。

新馆建筑设计现代简约,采用黑灰色调,线条简洁凝练,院落式的布局是馆群项目建设的一大亮点,有效减小独栋体量,减少对周边历史建筑的压迫感,随处可见的灰瓦、窗格、青砖等,形成新旧“插花”、互相借景的和谐布局,营造出“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氛围,也充分体现出博物馆群的理念。

身着汉服的陈小姐是历史文化爱好者,平时喜欢逛各地的博物馆。在得知中山市博物馆新馆落成开放的消息后,她和朋友特意搭配了心仪的汉服,带着满满的“氛围感”来逛馆。陈小姐告诉记者,新馆简洁大气,又不失高雅厚重,对本土历史的挖掘十分透彻,呈现形式也很新颖,不少细节都令人喜出望外。

特意从珠海赶来参加开馆仪式的珠海博物馆馆长张建军也表示,“我看到从接待处到展厅,挤满了排队参观的观众,说明市民观众对文化的热爱,对城市文化的认同。作为一个文博工作者,再没有比看到观众爆满展厅的情景更激动、更感动、更自豪的事情了,这时候往往会深感这份工作的意义、责任和压力。”


▲开馆首日,市民前来打卡。

●创新展陈方式获专家点赞

中山历史陈列《风起伶仃洋——中山历史陈列》位于博物馆1号楼,展厅面积3200多平方米,展线850多米,展出文物资料800多件(套),通过专题形式,按照时间脉络讲述香山(中山)5000多年的发展历史。该展览由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教授、历史学家刘志伟主持撰写,整个展陈沿着地区开发和全球化两大脉络展开,采用主题式展览为大家讲述香山历史。

在地区开发的脉络下,陈列以香山地区自然生态环境变迁为出发点,从岛屿先民的生存状态、聚落形成、行政建制设置、资源开发利用、居民生计、市场发育、文明教化与王朝秩序建构的过程等多个角度,展示香山的人文空间与生活形貌的演变过程;在全球化的脉络下,则立足于香山的海洋环境和水陆相间的地理特点,从海洋交通与海上活动的传统,追溯香山通过当时被葡萄牙占据的澳门成为中国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之间的连接点的渊源,进而展现香山成为中国走向近代化前沿的历史图景。

历史陈列展厅分为“海上香山蛮烟雨”“安民易俗成村聚”“渔户田庐水城国”“镜海扬帆立潮头”“近代中山开风气”五个部分,将内容与形式有机统一,充满艺术感和科技感的展陈设计为大家提供了走进历史深处的体验感。例如搬进馆内成为陈列一景的祠堂、展现中西文化交汇的“商船”内景、充满大量水彩壁画的民国街景等,为公众营造了沉浸式的游馆氛围。

参加开幕式的中山大学历史系原主任、教授邱捷参观完展馆后表示:“中山市博物馆新馆的展陈设计,不是按编年体去讲述,而是以中山人的历史为主体,这个创新非常好。整个思想理念反映出了中山历史文化的特点与优点,陈列从指导思想到展品、表现形式,既继承了中外博物馆的很多优良传统,又有创新。在广泛概括的基础上又突出重点,不会太过于学术化或太细化,同时又运用了许多新鲜的表达和科技手段,让观众不沉闷。”

张建军同样表示,中山市博物馆新馆在国际博物馆日正式开放是一项极具意义的文化盛事,“作为一名文博工作者,我和中山的同行们一起,感到非常高兴,非常光荣。我一直关注中山市博物馆的建设,短短三年的时间,它丰富的展品、一流的设计、优质的服务就呈现在了观众的面前,效率和质量的关系处理得那么好,值得我们学习。”


◆中山日报社编发中心
◆统筹:记者 冷启迪
◆文:记者 冷启迪
◆图:记者 余兆宇
◆编辑:汪佳
◆二审:魏静文
◆三审:吴森林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