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最美科技工作者⑦ 王伟佳:将白血病诊断从20分钟缩减至1分钟
发布时间:2022-05-29

数十台机器运作的微微轰鸣声交织在一起,所有人员身着白大褂聚精会神地忙碌着……5月25日,记者见到中山市人民医院临床医学研究所副所长、科教部主任、检验医学中心学术主任王伟佳时,他正在市人民医院检验大楼三楼检验室里巡察学生们的实操情况,不时上前指点一二,并亲自示范。

2009年博士毕业后,王伟佳就进入中山市人民医院开启了他的医学科研人生,先后获评“广东省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国家合格评定认可委员会ISO15189技术评审专家”等称号。前不久,他荣获2022年中山“最美科技者”称号。他表示,“再多荣誉和奖项都只是身外之物,医学研究最终造福于民才是我心之所向。”


▲王伟佳说,每成功研发一个项目,仿佛播下的种子迎来了开花结果。

01


夜以继日开展研发

“目前,急性髓系白血病人工智能诊断技术开发项目已成功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实现了成果转化,样机也已经生产出来,经过临床测试,就可以正式投入临床使用,届时将有效提高白血病的诊断准确率,降低患者诊疗成本。”王伟佳表示,每成功研发一个项目,仿佛播下的种子迎来了开花结果。

2018年,在一次医学研讨会上,王伟佳受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人工智能识别并鉴别、诊断肺结核、肺结节、肺肿瘤影像资料”启发,萌生了做骨髓细胞识别技术相关研究的想法。一直以来,白血病细胞影像没有标准化数据图库,只能通过人为甄别,“每个人所看的白血病细胞图样都不尽相同,且其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王伟佳透露,为研发出一台可自动扫片的机器,以减少诊断差错和提高诊断效率,他们与中山市仰视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组建了一支8人研发团队,夜以继日地开展工作,仅是标记细胞都耗时一年,数量达10余万。“我们需要用笔在电脑上将临床收集到的患者细胞一个个标记出来,再将其导入人工智能系统。”王伟佳表示,细胞识别、细胞标记、变异细胞识别、人工智能算法技术突破,每一项都是阻碍他们前行的“疾风暴雨”。

“我们每星期都会开会汇报各自手头上的分项任务进度,并针对过程中的疑难点进行集思广益。”王伟佳黢黑的发丝间陆续有不少白发冒出,许多参与其中的学生直言苦思冥想至深夜也是常有的事。“急性髓系白血病人工智能诊断技术开发项目主要成果就是骨髓细胞智能识别工作,可将诊断时间从20分钟缩减至1分钟。”王伟佳说,医学科研是一项时间跨度长且难度系数高的工作。虽然急性髓系白血病人工智能诊断技术开发项目仅是他多年来主持研发项目的冰山一隅,但它是第一个即将步入临床使用的项目,“造福于民的成就感是一直驱使我们团队奋勇前进、披荆斩棘的动力。”

截至目前,王伟佳已先后发表SCI论文近30篇,第一主编出版专著1部。以第一发明人和第一专利权人获批国家发明专利4项、国家计算机版权证书3项,有2项国家发明专利实现成果转化。王伟佳引进的单病毒载体多基因携带技术,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广东省医学科研基金。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获得填补了中山市卫生系统国家级科研项目的空白。他所带领的科室也在2017年被评为亚洲第8家“西门子诊断全球示范实验室”。


▲王伟佳带领团队成员进行医学科研。

02


严师带教一丝不苟

“最近看了多少篇文献”“课题进度走到哪儿了”“对手头的课题有什么新想法”……生活中常常一脸笑容的王伟佳,碰到科研问题立马就严肃起来。“王老师的‘三连问’往往让我们‘苦不堪言’,却又催人奋进。”王伟佳的学生曾荣豪表示,王伟佳对待科研一直保持着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在不断提升自己科研能力同时,还通过带教的方式手把手教学,鼓励他们大胆开拓创新、勇于尝试,“王老师不会直接告知具体如何操作,而是循循善诱引导我们自己探索,培养思维能力,以便日后独当一面。”在王伟佳看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才能激发学生对医学科研的热情。

12年间,王伟佳带领科研团队不断开拓创新。“医学科研从来就不是一个人的事,它需要一代代人接续,甘坐冷板凳,积淀发力。”王伟佳透露,目前,他的课题组里共有7名在读硕士研究生和1名博士后,他为每一位学生制定了不同的科研带教方案,并合理分配科研资源。学生们也不辜负他的期待,积极参加新冠抗疫和临床科研,形成了互帮互带的良好氛围。


◆中山日报社编发中心
◆文:见习记者 江慎诺
◆图:记者 易承乐
◆编辑:蓝运良 
◆二审:周振捷
◆三审:陈浩勤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