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记者从市住房城乡建设局获悉,在最近举行的全国2022年度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竞争性评审中,中山成功入选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成为此次评审中广东省唯一入选的城市。在三年示范期内,中山将获得9亿元中央资金补助。
以海绵城市建设为核心,构建“1+7+N”规划体系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具有良好的弹性。近年来,中山市大力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决扛起打造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的使命,将海绵城市建设作为城市品质提升的重要路径。
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城乡建设科负责人刘军介绍,目前,中山市已构建起以1个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为核心、7个城市雨水管理规划为重点内容、“N”个城市建设相关规划为补充的“1+7+N”规划体系,出台了《中山市海绵城市规划要点和审查细则(试行)》等配套规范。同时,中山在相关立法上也紧紧跟上,将海绵城市建设管理专项立法纳入规划,出台了《中山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办法(试行)》等30余项管控制度,实现了规划建设全流程管控。
▲中山翠亨国家湿地公园。 本报记者 余兆宇 摄
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中,中山还积极推进项目建设落地,形成了一批以翠亨国家湿地公园为代表的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并实现了与水环境治理、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城市更新等工作的有机融合。截至目前,中山城市建成区26.2%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构建了“洪涝统筹、截洪优先、防排结合、泄蓄兼施”的防洪排涝体系,成功抵御“山竹”“天鸽”等多轮超强台风侵袭。
各方面工作的推进和成绩的取得,让中山此次从广东省7个参评城市中脱颖而出,入围全国第二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名单,成为本次广东省唯一入选的城市。
南部镇街内涝问题有望得到有效改善
在未来三年示范期,中山将如何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这是本次评审中专家组最看重的问题。据中国水务规划咨询研究院院长、中山海绵城市建设顾问马洪涛介绍,未来三年示范期内,中山将聚焦城市现状问题,重点缓解城市内涝,统筹雨水径流污染防治,兼顾雨水利用和水生态改善,实现“多出的水不成灾、污染的水得净化、净化的水变资源”。
为达到上述目标,中山海绵城市建设中将系统统筹“区域流域—城市设施—社区”三个层面体系。区域流域层面上,留足生态空间,完善防洪潮体系,扩建水闸泵站,实现“外水防、内水排”,构建“一心、四廊、蓝网、多斑块”的生态安全格局,实施山林保护修复、湿地体系建设等生态保护措施。
▲治理后的白石涌。本报记者 文波 摄
城市设施层面上,中山将打破行政区划限制,以排水分区为单位统筹推进。聚焦内涝治理,系统整治内河水系,打通排涝通道,构建公园、广场等调蓄空间,保障城市蓄排平衡。同时将湖体雨水回用与小区内雨水分散利用相结合,提高资源利用水平。通过建设海绵型公园绿地和生态岸线,提升城市人居环境。
社区层面上,中山旧城区以问题为导向,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融入老旧小区改造和城市更新,解决旧城区品质提升的重点、难点、痛点问题。新建区以目标为导向,将海绵指标严格落实到规划建设各个环节。
“在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工作中,中山市将继续发挥市直管镇体制和城乡一体化优势,全市一盘棋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实现城乡共进,全域推进示范。在治理水环境的同时,充分考虑消除内涝积水、提升污水处理效能,实现污涝同治。综合统筹治理下,中山市民较为关注的南部镇街内涝问题将得到有效改善。”刘军表示,包括中央9亿元资金补助在内,中山未来三年将投入47亿元用于海绵城市建设,保障三年示范期工作目标一一落地实现,为中山市民打造一个高弹性应对雨水、水清河净的“海绵城市”。
◆中山日报社编发中心
◆文:记者 李红
◆图:中山日报资料图
◆编辑:王欣琳
◆二审:朱晖
◆三审:程明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