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手访谈 | 杜敏:创新治污擦亮生态底色 为中山高质量发展赋能
发布时间:2022-06-19

广东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持续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打造美丽中国的广东样板。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加强生态建设与保护,让广东大地青山常在、秀水长清、空气常新。

中山生态环境工作将如何深入推进?6月17日,中山市生态环境局局长杜敏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党代会报告对推动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中山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施政理念,聚焦绿色低碳“工改工”路径、水污染治理、深化“放管服”改革等,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协同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中山市生态环境局局长杜敏。

打赢工改和水污染治理两场攻坚战

●记者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持续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打造美丽中国的广东样板。为实现这个目标,市生态环境局将有哪些发展新思路、新举措?

◎杜敏: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将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坚决打赢打好低效工业园改造和水污染治理两场没有退路的攻坚战,坚持科学治理、源头治理、系统治理、流域治理。

同时,紧紧围绕塑造湾区一流城市形象的美好愿景,我们将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深化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建设,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坚决淘汰落后产能,着力推进生态环境整治,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关注的环境问题。积极打造“无废城市”,以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理念为引领,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此外,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度应用科学手段防治大气污染,构建以臭氧防控为核心的大气污染防控体系,推动工地扬尘管理措施实现标准化,加快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的柴油车和燃气货车,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全力守护“中山蓝”。全力推进前山河及岐江河重点断面水质攻坚、未达标水体整治工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入河排污口分类整治与销号等重点工作,尽快实现水环境历史性、根本性、整体性转好。稳步推进农用地分类管理,健全有机肥施用的长效机制,确保老百姓吃得放心。

落实“一河一策”,推动河涌水质改善

●记者加快水污染治理,打造水清岸绿的宜居环境,是广大市民的热切期盼,也是提升城市竞争力、加快动能转换、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抓手。今年以来,市生态环境局在水污染治理方面有哪些新动作、新成效?

◎杜敏:今年以来,围绕国家、省下达的任务和市委市政府工作安排,市生态环境局主要推动以下工作:首先是巩固提升考核断面达标攻坚成果,建立健全考核断面控制单元内劣Ⅴ类一级支流和其他重点支流监管台账,落实“一河一策”方案,推动一级支流水质改善。加快推进考核断面所在流域未达标水体整治工程,推进管网建设及入河排污口整治向一级支流延伸。2022年1-4月,中山市4个国考断面中,中山港码头断面水质为Ⅰ类,布洲、珠海大桥、洪奇沥断面水质均为Ⅱ类,水质优良比例达到100%,在全省城市水质综合指数排名第3位。

我们正在深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已出台《中山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攻坚行动方案(2021-2025年)》,计划2022年底前新增44个以上行政村完成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55%以上。截至2022年5月30日,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为39.6%,88个涉农行政村(全市涉农行政村总共222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达到省下达的要求。

同时,我们还将统筹推进入河排污口排查与整治,并依托中山市水环境综合管理平台开发了“中山市入河排污口管理系统”及APP,完整记录全市排污口基本信息及图片,可随时查询各入河排污口实时数据、更新报告整治工作进展,大力提升排污口信息化管理水平。

到2024年,全市污水处理厂将扩容35万吨/日,污水处理能力达到158.5万吨/日,新建市政污水管网1575公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95%。再通过长效治理、久久为功努力实现江河安澜、鱼翔浅底。

已推进20个共性工厂、共性产业园项目

●记者中山作为珠江口西岸都市圈的重要一员,率先提出营商环境、产业、交通基础设施、科技创新、社会治理、城市规划“六个一体化”重大改革工程。市生态环境局可以从哪些角度为“六个一体化”作出贡献?

◎杜敏:我们将以建设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为统领,以“六个一体化”为抓手,坚持以改革思维突围破局,推动珠江口东西两岸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一是围绕中山市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结合中山市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坚决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主动探索绿色低碳“工改工”路径;同步规划建设“共性工厂”“环保共性产业园”,全市目前正在推进项目共20个,规划总面积约14807亩,分布于小榄镇、横栏镇等14个镇街,拟引进金属表面处理与喷涂、泡沫制品、家具喷涂等类型企业合共约1200家。

“共性工厂”“环保共性产业园”建立起了智能、高效、集约的新型产业管理模式,从源头破解传统产业园“生产低效率、能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的困局,为地区发展高端产业腾出空间资源。

二是深化“放管服”改革,全力做好环保服务。在压缩环评审批时间方面。2022年5月开始,将环评行政审批时限由报告书10个工作日、报告表7个工作日均压缩为3个工作日。对17大类44小类项目环评文件采用告知承诺制审批,行政审批时限为1个工作日。

三是建设智慧环保项目,提高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形成“广泛感知、资源整合、协同管理、智慧决策、主动服务”的监测、执法、治理、服务一体的中山市生态环境大数据智能应用体系,结合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信息技术以及生态环境前沿研究成果,让物联网终端代替人值守,让大数据代替人跑路,让科技辅助人决策,打造一支虚拟的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的线上生态环境保护队伍。


◆中山日报社编发中心
◆文:记者 闫莹莹 通讯员 肖欢欢
◆图、视频:记者 文波
◆视频后期:刘建满
◆编辑:蓝运良 
◆二审:周振捷
◆三审:向才志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