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伶仃洋横门东水道,长龙卧波。随着最后一片钢箱梁的3米环焊缝焊接完成,深中通道中山大桥实现合龙,犹如巨大“竖琴”矗立于珠江口。据悉,中山大桥是深中通道项目首个实现合龙的关键构筑物,意味着深中通道正式吹响最后两年建设的冲刺号角。
▲6月28日,随着最后一片钢箱梁的3米环焊缝焊接完成,深中通道中山大桥实现合龙。
▌精准搭设最后一块“积木”
上午10点53分,随着一阵礼炮声响起,伶仃洋横门东水道上空升腾一团黄、橙、绿三色的彩云。在深中通道中山大桥桥面上,建筑工人正操作着埋弧焊机,对中山大桥最后一片钢箱梁的焊缝进行焊接。
据介绍,中山大桥的合龙段钢箱梁长10米、宽46米,重233吨,施工人员操作4台桥面吊机将钢箱梁抬吊至设计标高,随后经数小时的线形调整、焊接等工序,与左右两侧已架设梁段焊接连成整体,精准补上了最后一块“积木”。随着最后3米焊缝焊接完成,意味着中山大桥顺利实现合龙。接下来,中山大桥的建设将转入路面及附属设施施工阶段。
▲深中通道“开路先锋”工程暨中山大桥合龙现场会现场。
中山大桥是深中通道项目的关键控制性工程之一,为主跨580米的双塔斜拉桥,主塔高213.5米,由120根斜拉索连接主塔与桥面。从海上看,中山大桥犹如巨大“竖琴”跃出海面。记者站在中山大桥桥面向东远眺,世界最大跨径海上钢箱梁悬索桥伶仃洋大桥近在咫尺,对岸深圳市的建筑物清晰可见。
“中山大桥的合龙,正式吹响深中通道最后两年建设的冲刺号角。”深中通道管理中心桥梁工程管理部部长姚志安表示,自2016年12月西人工岛先行工程开工,再到如今中山大桥合龙,深中通道已经开工建设五年六个月,一万多名建设者在伶仃洋战高温、迎风雨,勇于开拓创新,安全、高效、优质推进项目建设,取得了诸多瞩目成就。
▲随着最后3米焊缝焊接完成,中山大桥顺利实现合龙。
▌历时7个月完成高精度架设
“今年以来,施工海域阵风、暴雨等天气频发,我们还面临着水上高空作业风险大、沿海高温等不利因素,为如期实现合龙带来巨大压力。”负责中山大桥施工的中交二公局深中通道S06合同段项目经理毛奎表示,自2021年11月24日中山大桥首片钢箱梁顺利吊装以来,建设团队历时7个月,完成了69片钢箱梁高精度架设。项目优化施工方案、加大资源投入,并在每半年一次劳动竞赛的基础上,专设一季度节点奖,激励参建单位利用春节假期合理组织生产,在雨水多发期全力保障建设进度,将钢箱梁施工工效提高至双侧5天吊装4片梁段。同时,建设者利用气温较低且温差较小的夜间开展吊装作业,提高箱梁对接稳定性及精度。
记者采访了解到,为了与时间赛跑,抢抓汛期的有效施工期,吊装作业期间,广东海事局深中办、中山海事局成立安全保障工作专班,运用智慧海事平台等做好交通管制信息传导,协调调度6艘船艇为施工“保驾护航”,确保施工安全高效,并且保障每日来往船舶超2000艘的横门东航道正常运行。
▲6月28日上午,深中通道中山大桥实现合龙。
▌智能建造为桥面板耐久性“护航”
中山大桥地处珠江入海口,常年炎热、潮湿、高盐雾,易受台风等天气影响。复杂的地质及气候条件、大跨度的结构,对大桥钢箱梁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智能制造在国内钢箱梁制造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深中通道研发打造了我国首条大型钢结构智能制造生产线,极大提高了箱梁质量的稳定性和生产效率。同时,我们还创新了组焊一体化及全熔透焊接技术,提高了正交异性钢桥面板抗疲劳性能,大幅度提高了钢桥面板的耐久性。”姚志安介绍说。
▲中山大桥合龙后,接下来将转入路面及附属设施施工阶段。
“建设团队将自动化生产线及焊接、装配、涂装机器人等数字化装备有机集成在一起,满足了钢箱梁节段结构尺寸大、焊接位置多样化、精度要求高等特点,生产效率提高了30%以上。”负责中山大桥钢箱梁制造的中铁山桥深中通道G05合同段项目经理韩庆广表示,深中通道项目建设过程中的技术创新,进一步推动国内钢结构制造产业升级和行业技术进步,使我国桥梁建造技术和质量达世界先进水平。
■中山大桥建设大事记
◆2018.9.6 中山大桥桥梁工程主墩桩基开钻
◆2019.4.30 中山大桥主墩桩基完成
◆2019.9.29 中山大桥主墩承台钢吊箱下放完成
◆2021.9.21中山大桥主塔圆满封顶
◆2021.11.24 中山大桥首片钢箱梁成功吊装
◆2022.6.12 中山大桥边跨合龙
◆2022.6.28 中山大桥中跨合龙
◆中山日报社编发中心
◆文:记者 何淼 通讯员 粤交集宣 岳路建 曹阳 马伟南 王维
◆图、视频:记者 缪晓剑
◆视频后期:刘建满
◆编辑:蓝运良
◆二审:朱晖
◆三审:吴森林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