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执竹笛,中山这名支教老师用音乐点燃乡村孩子心中艺术之光
发布时间:2022-07-07

暑假来临,在揭阳惠来县东港镇中心小学支教一年的中山市石岐中心小学音乐教师张光伟也结束了自己的任务,返回中山。音乐老师去支教,能给孩子带来些什么?就在去之前,张光伟还为此而感到彷徨。但他怀着一腔热忱,用一年时间,在支教学校创建了竹笛社团、合唱团,在孩子们心中播撒下了音乐的种子,成为了学生们心中的“孩子王”。

“张老师,感谢您教我们吹奏美妙的曲子,我们会继续努力加油!”在一年支教工作结束之际,东港镇中心小学的师生们近日为张光伟举行了简单而温馨的欢送会,表达了他们对张光伟的感恩和祝福。


▲惠来县东港镇中心小学为张光伟(左一)举行欢送会。

音乐课让孩子们“眼里有光”

2021年8月,新婚不久的张光伟在家人的支持下,毅然参与到省2021—2022学年“三区”人才支持教师专项计划任务当中,来到惠来县东港镇中心小学开展支教工作。

揭阳东港镇中心小学全校学生共四百多人,教师二十多人,虽然是镇中心小学,但与中山各镇街的中心小学在办学力量方面相去甚远。出发前,张伟光的内心装着许多问号,音乐老师到底能去做什么?思来想去,他决定教授孩子们吹竹笛。

到达学校后,他想建设竹笛社团的想法得到了认可。问题也随之而来:乐器从哪来?正在他发愁的时候,电话响了,石岐中心小学校长周锦连询问支教生活如何,张光伟把困难告诉了校长,在她的协调帮助之下,中山市石岐中心小学家委会捐赠了一百支竹笛,解决了乐器问题。

“刚开始,面对几乎毫无音乐基础的学生,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倍感挑战和压力。”张光伟告诉记者,经过多次课堂验证,他及时调整教学方向,将内容做减法,将环节做加法,努力上好每一节音乐课。他把一节课分成三个课时,通过柯尔文手势、师生接龙、笛子伴唱、小组竞赛、奥尔夫乐器伴奏、人声伴唱等方法,循序渐进地达到预设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从不懂音乐、不敢唱歌,再到渴望上音乐课。

为了发挥自己的竹笛特长,让孩子们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音乐的魅力,张光伟通过上公开课、课堂教学等方式,在学校普及竹笛基本知识。紧接着,他在各年级进行宣传、选拔,于去年10月份建立了60余人的竹笛社团。

在竹笛社团开班仪式上,为了更接地气,张光伟特意选择了一些流行音乐吸引孩子们的注意。阵阵掌声之后,他开始介绍中国传统乐器——竹笛。结束之后,一群小粉丝围着张光伟:“张老师,我们什么时候吹笛子?”知道竹笛已经成功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他暗自欣喜。此后的东港镇,茶余饭后,总能听到孩子们在家练习笛子的声音。

在帮扶学校上课之余,张光伟还积极参与到东港镇的教育之中:2021年10月举行三年级音乐县性公开课活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点,结合自身竹笛特长,执教音乐公开课《扬鞭催马运粮忙》;2022年4月,在东港镇开展惠来县西片区音乐教学讲座。一年来,他还先后在惠来县东港镇宫兜小学、长围小学、长青小学、东陇镇钓石小学开展送课帮扶活动。“每一次送课帮扶,我总能看到孩子们眼中闪着渴求知识、热爱音乐的光。有一次在东港镇宫兜小学送教,结束了课程准备乘车离开,同学们追着车喊,老师您还会再来给我们上课吗?当时我既感动又心酸,心里五味杂陈。”面对孩子们一双双渴望的眼晴,张光伟一直思考着,如何让教育帮扶更加持久有效。

牵线搭桥让帮扶工作“请进来,走出去”

一年来,张光伟积极联系中山和惠来两地校长,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不断推进帮扶工作扎实开展。在他的牵线搭桥下,去年9月,中山市石岐中心小学副校长王文儒带领该校名师团队赴惠来县东港镇中心小学,进行书籍、队徽捐赠,开展示范公开课、教学研讨和专题讲座。去年11月,惠来县东港镇骨干教师12人到石岐中心小学开展学习交流活动,并深入了解课后服务,观摩中山市首届数学老师教学能力大赛。

不久之后,他还与学校的老师在全校选拔出11名学生,组建东港中心小学合唱团,演唱由他作曲的歌曲《红棉的模样》,获得了惠来县合唱比赛一等奖。该歌曲还获得了广东省美育浸润行动计划主题曲二等奖。

6月11日,笛子社团举行汇报演出,全团70人的笛声响彻校园,那一刻张光伟激动万分。


张光伟带领孩子们进行竹笛社团汇报演出。

在支教结束之际,张光伟感触良多。为了让竹笛文化继续留在支教学校,在校长许锦扬的支持下,他联系了惠来本地的一名笛子业余爱好者,将在新学期以第二课堂的形式,继续开展笛子教学。“一年的支教时间是短暂的,我微薄的力量,无法改变孩子们太多,但在这一年里,我努力引导他们多了解一些传统音乐文化,成为音乐的爱好者。希望未来孩子们能够通过音乐更好地感知世界,将生活过得更有诗意。”张光伟表示。


◆中山日报社编发中心
◆文:记者 冷启迪
◆图:受访者提供
◆编辑:曾淑花
◆二审:陈彦
◆三审:苏小红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