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
前方传来一个重磅消息:
广东省委深改委部署
中山市建设
“广东省珠江口东西两岸
融合互动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
(详情>>>)
中山将扛起先行探路的重大历史使命
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
为全省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贡献“中山经验”
▲中山作为珠江口东西两岸对接桥头堡,将在“黄金内湾”建设的主阵地奋发作为。记者 夏升权 摄
建设广东省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的使命担当,是落实省委赋予中山“三个定位”的重要抓手,是落实广东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先手棋”。
5月22日,广东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支持中山等市的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协同探索。这是官方文件中首次披露这一重大利好消息。
省党代会报告还提出:要提升一体化水平,把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作为突破口,着力打造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带动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三大都市圈协同发展、聚势腾飞。
省深改委则明确指出:中山要围绕改革创新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加强政策供给,允许直接复制其他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已获下放的省级权限。
一系列重磅支持,将为中山市建设“广东省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的起跑,提供爆发力和加速度!
对于处在加快高质量发展关键节点的中山来说,实验区建设,是改革创新发展大道上的新里程碑。
大胆改革
啃下改革深水区的“硬骨头”
罗三妹山上,邓小平同志留下了“不走回头路”的世纪强音,成为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生动注脚,激励着一代代中山人筚路蓝缕、风雨兼程。
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中山,得风气之先,在许多领域走在了全国前列。国内第一家中外(境外)合作酒店——中山温泉宾馆,国内最早建成的、具有现代化游乐设施的大型娱乐场所——长江乐园,市属工业企业“十大舰队”, “威力”“小霸王”等畅销天下的“中山造”……一个个先人一步的尝试,成就了“广东四小虎”的赫赫威名。
中山也是孙中山先生的故乡。为深度挖掘和弘扬孙中山文化资源,深化两岸交流合作,中山先后举办三届海峡两岸中山论坛,在海峡两岸及海内外产生重要影响,中山已成为海外侨胞、台湾同胞观察中国改革开放成就的重要窗口之一。
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已融入中山人的血脉,成为鲜明的城市品格。
▲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已融入中山人的血脉,成为鲜明的城市品格。记者 夏升权 摄
当前,面对改革深水区的“硬骨头”和“拦路虎”,中山大胆改革、攻坚克难。今年以来,中山积极推动村级低效工业园区升级改造,密集出台系列推动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加快全球招商引资,围绕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打破一切“瓶瓶罐罐”,不断激发、积蓄自身改革动力。与此同时,中山积极争取省级改革创新试验区,坚持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努力寻找打破束缚、引领发展的新动力源,跃上高质量发展的新赛道。
主动作为
做珠江口东西两岸一体化融合桥梁纽带
长期以来,珠江口东西两岸发展存在较大差距。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融合发展,必然要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和实现区域协同均衡化发展,推动经济要素流动、产业分工协作、公共服务均等和基础设施共享等诸多方面的融合。
中山在粤港澳大湾区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随着深中通道建成通车,中山将成为连接珠江口东西两岸、辐射粤西地区的转换接口,承东启西、南联北融的桥梁枢纽地位将更加凸显。
▲建设中的深中通道。 记者 夏升权 摄
中山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坚定不移实施“东承、西接、南联、北融”一体化融合发展大战略,奋力建设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支撑点。
这一战略的实施,为中山建设实验区打下了坚实基础,让中山具备了为全省先行探路的有力条件。
交通体系日益完善。6月28日,伶仃洋上长虹卧波,“竖琴”矗立。深中通道中山大桥实现合龙,意味着深中通道正式吹响最后两年建设的冲刺号角。轨道交通建设将迎来重要的节点,深江铁路将在今年进入全面建设阶段,该铁路在中山停靠中山站、中山北站和中山西站,中山与深圳两个城市之间的联系将进一步加深。随着“四纵五横”高速公路网格局和“三环十二快”高快速路网加快形成,中山未来将形成“深中半小时、湾区一小时”通行圈,促进产业、科技、人才等资源要素便捷流通、汇聚。
项目落地逐步加快。今年2月,中山举行2022年一季度重点项目集中动工仪式,77个重点项目,计划总投资620亿元。在翠亨新区,码头片区综合体等一批重点项目动工,年内计划动工和续建项目88个,投资总额超1300亿元,年度投资额超百亿元。近期,中山接连与京东集团、香港新华集团等产业巨头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中山先进低温技术研究院、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中国检科院大湾区研究院等一批重要科创平台相继动工。
▲2月16日,中山市举行2022年第一季度重点项目集中动工仪式。记者 王云 摄
产业对接优势明显。中山有33个工业门类,38个国家级产业基地和18个省级专业镇;百亿级产业集群11个,其中千亿级产业集群3个;规上工业企业超过4000家,高新技术企业2389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482家,基础扎实。
空间拓展步伐加快。中山坚持工业立市,坚决打赢打好破解土地瓶颈这场没有退路的攻坚战,加快全市26.8万亩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谋划打造一批万亩千亩现代主题产业园,为先进制造业发展拓展广阔空间。
通过建设实验区,积极探索融合新模式、协作新路径,推动大湾区一体化融合发展向更高质量、更广领域、更深层次迈进。中山有条件、有能力在推动大湾区一体化融合发展中展现更大作为,全面引领提升珠江口东西两岸一体化发展水平,为全省“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建设注入强大动力。
先行先试
六大一体化工程再谱改革新篇章
省委深改委明确提出,中山市委、市政府要把实验区建设作为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和系统集成工程,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以创造型、引领型改革牵引推动实验区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
目标明确,使命必达。中山将抢抓“双区”建设、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和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立足港澳所需、湾区所急、中山所能,以重大体制机制改革为牵引,深入实施营商环境一体化、产业一体化、交通一体化、创新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规划一体化等六大一体化工程,构建布局合理、衔接紧密、协同高效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动中山在破解土地碎片化、打造深中一体化营商环境等方面先行先试,探索一批体现中山特色、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改革经验成果,助力广东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加快实现大湾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六大一体化工程,环环相扣,直击改革痛点难点。
在营商环境方面,珠江口东西两岸部分城市之间存在营商环境差距大、创新政策对接难等问题。中山把实施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改革“头号工程”,将探索建立前海创新政策对接机制,推动中山翠亨新区、火炬开发区对接前海合作区制度创新经验做法,在率先与前海合作区融合互动发展,推动深圳、中山营商环境一体化方面大有可为。
▲5月6日,中山市举行2022年度第三批村镇低效工业园项目动工拆除仪式(火炬区会场)。记者 缪晓剑 摄
在产业方面,珠江口东岸城市产业空间紧张、西岸城市产业升级内生动力较弱。中山吹响“工改”号角,深入推进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探索民营企业或自然人权属低效工业厂房改造模式,推动工业用地集约节约高效利用;探索与深圳等城市建立现代主题产业园共建共管机制,协同布局链主企业及上下游资源;探索建立产业集群跨区域协同共兴机制,携手佛山、珠海、江门等周边城市打造全球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高地;探索推动东岸城市优势产业向粤西地区有序梯度转移,服务“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
在交通方面,珠江口东西两岸仍存在跨珠江口轨道交通基础设施薄弱、跨城通勤便利度不高、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共享机制不畅的难点。中山将充分发挥枢纽作用,探索建立跨市域交通畅联机制,推动珠江口东西两岸交通一体化;创新跨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机制,优化布局跨珠江口及西岸的轨道交通设施,为构建珠江口东西两岸高效便捷通勤网提供坚实支撑;探索建设大湾区机场群共享货站,为大湾区企业提供更为便捷的全球通道。
▲南沙港铁路黄圃段建设现场。 记者 缪晓剑 摄
在科技创新方面,珠江口西岸城市科创融资能力较弱,中山将探索建立科技创新体系协作机制,推动珠江口东西两岸创新一体化,促进创新协作网络更紧密;探索建立“广深港澳研发+中山孵化产业化”区域创新协作机制、“湾区链主企业下单+中山科创企业供应”企业创新协作机制、“东岸风投基金+西岸先进制造”科创融资协作机制等,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孵化器在东西两岸协同布局,加快建设珠江口西岸创新高地。
在公共服务方面,珠江口东西两岸公共服务水平差距大,中山将探索建立公共服务协同衔接机制,推动珠江口东西两岸公共服务一体化;探索建立公共服务跨区域便利共享机制,创新港澳人士享受内地公共服务模式,规划建设一批高能级公共服务合作平台;探索创新“人文湾区”建设路径,建立珠江口区域生态环境协同保护机制等。
在加强规划衔接方面,中山将聚焦珠江口东西两岸跨区域规划衔接不畅、重大基础设施协同布局难等,对中山与周边城市相邻片区强化规划统筹和协调,布局若干融合互动发展平台;通过探索建立跨市域规划共议共编机制,推动珠江口东西两岸规划一体化。
……
▲广中江高速。记者 缪晓剑 摄
无限想象,无限可能
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
意味着更大的探索空间
只要是高质量发展实践中的瓶颈制约
都可以想尽办法
先行先试、突破突围
未来
立足中央要求、港澳所需、湾区所向
中山将着力构建
布局合理、衔接紧密、协同高效的
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探索一批
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改革经验成果
助力大湾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星光不负赶路人
江河眷顾奋楫者
我们坚信
中山,一定能!
◆中山日报政前方工作室出品
◆文:记者 隋胜伟 黄凡 郭锦润
◆图:中山日报资料图片
◆编辑:曾淑花
◆二审:朱晖
◆三审:岳才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