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鸿宇:深度激发改革精气神,内外联动建好实验区
发布时间:2022-07-12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近日,广东省委深改委部署中山市建设“广东省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以下简称“实验区”),要求以推进营商环境、产业、交通、创新、公共服务、规划等一体化为重点,加快推动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这是中山发展的一次重大历史机遇。为此,本报记者专访了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经济学教授陈鸿宇。


▲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经济学教授陈鸿宇

记者:广东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赋予中山建设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的使命,您觉得这对中山意味着什么?

陈鸿宇:省党代会赋予中山新的使命,要和广州、佛山、东莞等珠三角城市一起,协同探索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这是省委省政府对中山寄予的厚望,是中山下一步改革和发展大局的纲领性表述。这对中山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珠江口两岸融合发展,是广东省在本次党代会确定的、“十四五”期间要推进的一项宏大而影响深远的工程,是更好地促进大湾区“强核扩圈”的重要抓手。中山位于珠江口西岸最具发展潜力的黄金地域,要把改革和创新放在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既培育内生动力,又要联动珠西跨海发展,以内促外、以外促内、内外联动,更好地融入大湾区发展总体格局。

改革创新是建设省级实验区的核心内容和根本目标。这就要求中山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和创新时,用活用好“实验区”的金字招牌,在发展理念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方面先行先试,把改革创新作为突破体制机制障碍,解决发展难点和瓶颈的动力和手段。中山努力成为全省改革的标杆,在新一轮发展中,重新找回当年改革开放展现的锐气和精气神,要在标志性改革、引领性改革创新方面创造出具有中山自身特色、可以在全省其他城市复制推广的做法和经验。

记者:您觉得中山建设省级实验区,当务之急是要解决什么问题?

陈鸿宇:我认为,首先是转变发展理念和发展思路,重拾当年“中山虎”的改革锐气,达成勇于改革、善于创新的共识。前些年中山发展速度稍有迟缓,这是由中山资源不足,土地、产业、科技等资源没有很好地整合,自身的科技创新动力不足、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力度不够等原因造成的,归根结底是中山的发展理念、改革步伐跟不上时代的要求。

近两年,中山已经重新走上稳中有进的发展道路。中山要担当起省级改创革新实验区的使命,就要树立敢打硬仗、打大仗,敢啃硬骨头的决心。建设实验区不能等着省里给政策,不是靠吃政策饭、优惠饭。探索体制机制改革,可能要经受严峻的考验,经历一段阵痛,可能还会遭受内外非议。因此,要有充分的政治定力和精神准备,要按照省委统一部署和市场化发展要求,主动谋划,自我加压,一切都得靠自己干,先干起来,中山才有未来。

其次,要以更大的视野和格局谋划改革创新。中山走过了工业化的早期、中期发展阶段,必须跳出中山、站在大湾区、全省甚至国内外大变局之下来谋划高质量发展。中山要改变把所有问题放在内部来解决的这种不合时宜的思路,这既不适宜中山未来发展,也不符合大湾区整体发展基本思路,只有越开放和越融入国家、省以及大湾区的发展大局,越和周边城市融合发展,中山才越具备解决发展瓶颈的能力和资源。中山提出和积极参与建设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创新改革实验区,就是从更宽广的视野谋划高质量发展,抓住了中山发展的战略方向和工作着力点。


▲建设中的翠亨新区马鞍岛。

记者:广东省第十三次党代会首次提出“黄金内湾”的概念,打造环珠江口100公里的黄金内湾带动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三大都市圈协同发展,聚势腾飞,我们中山就在珠江口西岸都市圈,您觉得中山在“黄金内湾”中有什么优势?

陈鸿宇:省党代会提出要把大湾区的核心做得更强,要通过实验区建设来解决珠西核心建设不够强的问题。打造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从其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上看,目前全球60%的经济总量集中在入海口,75%的大城市、70%的工业资本和人口集中在距海岸100公里的海岸带地区。这里是世界上各种高等级资源,包括交通资源、产业资源、教育人才资源、城市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资源最密集的区域。打造“黄金内湾”是广东省在贯彻落实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中非常关键、非常重要的一招。

“黄金内湾”涵盖着珠江口港澳广深四座核心城市和港深、广佛、珠澳三个组团,涵盖珠江三角洲九个城市。中山是大湾区重要的支点城市,又在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三大都市圈最核心的位置。将中山建成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创新的试验区,具有很高的样本和引领意义。中山靠融合发展成功了,“黄金内湾”的含金量就会更高了。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出呈现东强西弱、南强北弱、发展不协调不均衡的状况。中山区位优势非常明显,北倚佛山、广州,东与东莞、深圳、香港相望,南联珠海、澳门,背靠江门以及粤西的广阔腹地,中山已经审时度势地提出了“东承西接南联北融”的发展思路,“承接联融”这四个字用得十分恰当。

把中山作为承接珠江口东岸资源向跨珠江口辐射带动的桥头堡,通过中山扩散到西岸城市和粤西腹地,东承必须西接。南联也是中山改革开放40年来发展的传家宝之一,中央赋予珠海、澳门很大力度的支持政策,特别是横琴-粤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建设,中山更应该积极推进南联。目前,广佛都市圈的资源外溢也很强烈,很多企业已经将产业链延伸到中山,广佛都市圈跟东岸连接,最便捷的通道也要经过中山,所以北融也是必然趋势。


▲6月28日,深中通道中山大桥实现合龙。中山大桥是深中通道项目首个实现合龙的关键构筑物。

记者:您认为中山该如何建设好省级试验区,在“黄金内湾”中发挥重要作用?

陈鸿宇:省级实验区的统筹谋划难点在于内外之间的对接、联结和相互促进的问题,我认为,中山提出的“六个一体化”抓住了当前的工作重点,体现中山已经充分认识到要解决自身的发展动力问题一定要内外联动。因此,要更好地学习领会省党代会精神,完整准确把握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把中山的改革发展放在一个更加开放、更大格局的层面上去统筹谋划,将各项工作融入全省整体战略部署,抢抓“双区”建设和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重大机遇,重新激发内部发展动力,解决东西岸融合发展遇到的各种制度性的矛盾。

建设省级实验区,更加需要靠中山内部创新,必须内外互动,以外促内,以内促外。中山只有“六个一体化”做好了,才更有资格、更有能量推动东西两岸实现融合发展。思路方向明确了,精气神有了,就能更好地完成好建设省级实验区的使命。

第一,坚持把区位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把交通的优势转化为经济红利。首先必须交通先行。这一点中山早有谋划,而且已经谋划多年,比如深中通道。交通先行,既要打通外部交通,又要打通内部的“毛细血管”,只有如此才能加快要素流动,解决中山本地资源不足的问题。

第二,要积极谋求产业转型。产业是发展之基,要以创新为动力来促进中山产业转型升级。要有样板,有突破,有能为中山产业转型起引领作用的新的产业集群和产业平台。因此,中山可以“不拘一格”,大胆创新产业转型的多种方式、多条路径。比如,中山在整合镇街之间、村之间土地资源时,能不能创造一些中山特色的方式和做法?中山在补齐各类短板、完善基础设施的过程中,有什么更好的创新办法来广泛利用大湾区的资金池?专业镇作为中山特色,普遍面临着产镇同步转型升级的难题。如何将创新成果跟中山产业技术结合起来,吸引风险投资机构到中山来?怎样通过改革把内部的有限资源跟外部发展平台对接?比如将深圳的部分授权改革项目有目的地扩散、移植到中山;向南与珠海、澳门的国际规则相衔接;向北学习顺德、南海、禅城区和广州南沙敢于自我变革的经验。

第三,要通过加强党的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打造良好的政治生态,打造拉得出、干得好的党员队伍,把中山干部队伍的工作能力和良好政治生态转化为中山的一流的营商环境和政务环境,使社会治理、城市规划、科技创新等不断上台阶。当代的任何改革和创新都是综合性的,不单是经济领域、产业领域需要创新,社会领域、文化领域和政府部门都必须综合改革创新。干部队伍理念要新、思路要新,要有想大事、谋大事、干大事的能力。同时,政府要划清与市场、与企业的边界,铆足干劲,凝心聚力,以上率下,把政府资源用在服务企业、服务群众上,设好省级实验区,创造中山更加美好的未来。


◆中山日报社编发中心
◆文:记者 黄启艳
◆图:记者 余兆宇 夏升权 缪晓剑
◆编辑:侯海影 
◆二审:陈彦
◆三审:徐小江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