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第十三次党代会赋予中山建设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的使命任务。日前,省委深改委正式印发《关于同意中山市建设广东省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的通知》。记者就有关广东省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以下简称“实验区”)的建设专题采访了市委改革办负责人。
▲中山市城市景观。 本报记者 文智诚 摄
● 问:中山为什么要以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为主题建设改革创新实验区?
● 市委改革办负责人:改革创新实验区,是省委深改委落实省委重要决策部署,选定一定区域范围,聚焦若干发展痛点难点堵点,实施一系列重大体制机制创新,为全省相关领域发展探索改革经验的重要模式。在此之前,省委先后批复了顺德、广州开发区、深圳、南海和东莞等5个改革创新实验区。与其它实验区不同的是,中山是唯一一个以区域协同发展为主题的实验区,这就要求中山在建设实验区的过程中,既要“苦练内功”,推动自身高质量发展,也要“练好外功”,积极主动加强与周边城市对接合作,推动大湾区一体化融合发展。
中山以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为主题建设改革创新实验区,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必然要求。
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广东时强调,要加快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做优做强珠三角核心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要求“提高珠江西岸地区发展水平,促进东西两岸协同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要求“促进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建设实验区,推动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是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的使命担当、历史担当。
二是落实省委、省政府赋予中山重要任务的必然要求。
2018年4月,省委李希书记到中山调研时指出,中山要做好“东承”文章,强化“西接”功能,奋力建设成为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支撑点、沿海经济带枢纽城市、粤港澳大湾区重要一极。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要提升一体化水平,把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作为突破口,深化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治理等对接融合,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珠江口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试点,着力打造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带动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三大都市圈协同发展、聚势腾飞。中山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东望深圳、香港,南临澳门、珠海,北毗广州、佛山,西接江门及粤西城市,随着深中通道建成通车,中山将成为连接珠江口东西两岸、辐射粤西及大西南的重要节点,战略支撑地位、枢纽功能将更加凸显,有条件、有能力、有责任为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先行探路,推动大湾区一体化融合发展向更高质量、更广领域、更深层次迈进,促进珠江口东西两岸协调发展,全面提升珠三角对全省高质量发展的支撑、辐射和引领作用,加快形成“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
▲建设中的深中通道。 本报记者 缪晓剑 摄
三是坚定不移实施“东承、西接、南联、北融”一体化融合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
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坚定不移实施“东承、西接、南联、北融”一体化融合发展大战略。这是中山在转型关键时期作出的重要探索,也是中山以湾区视野谋划发展,学习先进经验,提升城市能级的重要举措。以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为主题建设实验区,就是要把“东承、西接、南联、北融”一体化融合发展大战略做实做深,以改革思维突破一切困难,加快推动中山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问:建设实验区,将给中山带来哪些机遇?
● 市委改革办负责人:广东部署中山建设实验区,是着眼全省改革开放和区域协调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饱含着省委、省政府对中山的肯定和信任、厚望与重托。这也是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山迎来的又一次重大历史机遇,在中山改革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一是赋予中山破解发展瓶颈的新动能。
近年来,中山转型升级滞后,经济下行压力前所未有,面临不少亟需攻坚克难的“硬骨头”“拦路虎”。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我们全面梳理制约中山高质量发展的“八大问题”,比如土地瓶颈突出、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缓慢、水污染治理任务艰巨等。这些问题当中,很多是长期积累下来的历史遗留问题,如果继续不温不火、按部就班,就必然无法破局、开创新局。唯有改革创新,坚决打破一切阻碍高质量发展的条条框框、瓶瓶罐罐,中山方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实验区的获批,将赋予中山更多含金量极高的省级权限,可谓是“及时雨”“雪中炭”,为中山直面问题、解决问题,加快高质量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提供新的动能。比如,省委深改委在批复中明确提出,省有关单位要加强对实验区的支持和指导,结合部门职能,围绕改革创新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加强政策供给;对省委、省政府能委托下放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原则上都下放实验区实施。授权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拥有部分省级经济管理权限,意味着中山在政策制定、项目审批等方面有望享有省一级权限,这必将提升中山的决策效能,赋予中山更大的改革发展空间。
▲中山市小榄镇永宁工业大道“工改”项目片区。本报记者 缪晓剑 摄
二是给予中山更多改革红利。
省委深改委要求各有关地市要服从改革大局,积极推动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加强城市间协调合作,配合建立区域互动、优势互补的改革联动机制,并且允许中山直接复制其他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已获下放的省级权限。这既为中山坚定不移实施“东承、西接、南联、北融”一体化融合发展大战略提供坚实支撑,也意味着中山可以同时获得其它实验区具有乘数效应的改革红利。
三是有利于进一步调动干部队伍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省委深改委要求中山建立健全容错激励机制,以创造型、引领型改革牵引推动实验区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省委赋予我们先行先试、当探路先锋的权限,只要符合省定下的总体框架、原则要求,我们就可以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这将有利于激励广大党员干部传承和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通过大胆改革、突破,探索形成中山经验,打造一支敢于担当、主动作为、攻坚克难的干部铁军。
● 问:中山如何建设实验区?
● 市委改革办负责人:中山将把实验区建设作为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和系统集成工程,抢抓“双区”建设和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以及深中通道即将通车的重大历史机遇,以推进珠江口东西两岸营商环境、产业、交通、创新、社会治理、规划等一体化为重点,以重大体制机制改革为牵引,推动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奋力把中山建设成为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支撑点、沿海经济带枢纽城市、粤港澳大湾区重要一极,助力广东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加快实现大湾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一是加快推进营商环境一体化。
推动翠亨新区、火炬开发区率先与前海合作区融合互动发展;围绕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实施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头号工程”,全面对标学习深圳,在提升审批效能、服务企业上集中发力,推动深圳、中山营商环境一体化,为实现大湾区内地九个城市营商环境一体化探索路径、先行先试。
▲中山市翠亨新区。 本报记者 夏升权 摄
二是加快推进产业一体化。
着眼大湾区产业链安全,深入对接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深圳“20+8”产业集群,做大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湾区其它城市打造大湾区世界级产业集群。与珠江口东岸城市数字经济全面对接,加快推动传统优势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
为此,我们下定决心从机制上、立法上保护拓展中山未来的产业空间,加大力度推进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加快碎片化土地整理和连片开发,建设十大万亩千亩主题产业园,在高效服务好本土企业增资扩产的同时,也为做好深圳等城市的产业链协作配套奠定坚实基础。
三是加快推进交通一体化。
除了用好深中通道这条“黄金大道”以外,将打造对接东岸城市的立体化交通网络,加快深江铁路建设,推动深大城际西延中山段、广州至珠海(澳门)高铁、南沙至珠海(中山)城际等轨道交通建设;加快建设翠亨新区客运港码头,依托中山至深圳、香港、澳门等城市机场水上客运航线,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机场群综合候机楼”;开通深圳、中山跨市公交,提升跨城通勤便利度。
四是加快推进创新一体化。
探索建立“广深港澳研发+中山孵化产业化”区域创新、“东岸风投基金+西岸先进制造”科创融资等协作机制,推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产业技术协同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人才跨区域交流,加快建设珠江口西岸创新高地。
▲中国检科院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在中山动工建设。
五是加快推进社会治理一体化。
以公共服务共建为纽带,与广州、深圳等地在教育、医疗、人才住房、文化旅游、生态保护等领域加强合作;主动学习借鉴深圳先进经验,加快实现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六是加快推进规划一体化。
探索与周边城市共同设立规划委员会,全面对接深圳都市圈规划和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规划,推动城镇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有序衔接,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珠江口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试点,共同打造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
◆中山日报社编发中心
◆编辑:王欣琳
◆二审:朱晖
◆三审:陈浩勤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