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解中山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使用网络现状以及网络安全意识,国家统计局中山调查队在暑期开始后,对中山市内8所中小学以及195名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开展调研。结果显示,受访中小学生触网普遍,上网内容多元化,安全意识总体较高,但由于风险识别力、行为自制力、法治习惯养成力等限制,仍存在一定安全风险。
四分之一受访者几乎每天都上网
本次访谈数据显示,超七成受访中小学生每周都上网,50.8%每周平均上网两到三次,25.6%几乎每天都上网,23.6%每周不会超过一次。
近三成受访中小学生每次上网时长一小时以上。41.0%每次上网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30.3%每次半个小时以下,16.9%每次一到两个小时,11.8%两个小时以上。
对于上网的内容,可多选情况下,48.7%受访中小学生查资料,41.0%听音乐,32.3%刷抖音、微博,29.2%学习、兴趣班,24.6%玩网络游戏,23.6%看新闻,23.1%交友聊天,15.4%看电影,15.4%网上购物,6.2%看小说,1.5%收发邮件,1.5%选择其他。可见,中小学生上网内容呈现多元化趋势。
虽有网络安全意识但对风险认识不足
通过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的安全教育,中小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总体较高。
调研显示,受访中小学生对上网潜藏的危害已形成一定认知。关于上网对自己的不好之处,可多选情况下,80.5%受访中小学生选择对眼睛不好,会降低视力;79.0%选择容易上瘾,影响休息和学习;33.3%选择网上有一些不健康的东西,会导致个人道德行为失范;31.8%选择网上可能会遇到一些别有用心的人,错误引导或伤害自己;19.5%选择可能会泄露个人隐私。
在实际生活中,不法分子通过发布带有病毒的邮件、链接,以个人信息为引子、通过网络交友套取他人信任或者以赠送话费、流量以及积分等诱导他人进入圈套,具有较强隐蔽性和迷惑性。访谈数据显示,部分中小学生对其风险认识不足。
调研显示,38.0%的受访中小学生表示不会按照网络提示切换为“未成年模式”,另有14.9%表示曾通过借用家人身份信息等方式方法规避未成年人上网限制。中小学生的自觉性、自制力不足,造成了网络监管的漏洞。
近四成受访中小学生表示偶尔或者经常模仿网络上的某些言语或者行为。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部分受访家长反映孩子在上网过程中遭遇过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的弹出,有些博主、主播等为了博取流量,行为乖张、不顾后果,有些中小学生自觉性不足,模仿性强,容易受到不良影响。
部分中小学生对网络信息真伪的自主判断不足,良好的法治习惯尚未完全养成,有可能不知不觉地成为网络谣言的传播者,触碰法律红线,或者坠入网络陷阱,上当受骗。
调查建议,切实提升中小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文明素养、行为习惯和防护技能,培养良好的判断力、自制力以及法治习惯,需学校、家长以及相关部门共同发力,通过丰富授课形式、促进家校合作以及引入维权实践教育,促进网络安全教育成果的转化利用。
◆中山日报社编发中心
◆文:记者 黄凡 通讯员 国中调
◆编辑:汪佳
◆二审:蓝运良
◆三审:陈浩勤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