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如何推动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听听专家怎么说
发布时间:2022-07-24

7月24日至25日正如火如荼举行的郑观应诞辰180周年学术研讨会,是中山实施文化兴城战略的重要实践之一。在全市上下浓墨重彩写好“文化兴城”这篇大文章的背景下,中山如何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如何打造大湾区人文地标城市,全面提升中山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创造力?来自省、市各界专家学者就此提出了意见建议。


▲纪念郑观应诞辰180周年学术研讨会现场。

全面发掘“郑观应”这座文化富矿

广东社会科学杂志社总编辑、研究员李振武认为,郑观应身上体现出的百折不挠的精神、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积极投身慈善事业的博爱精神,以及他的商战思想、维新思想、社会改良思想以及对中医药发展的思考,都是中山实施文化兴城战略的思想宝库,值得好好研究、继承和发扬。

李振武表示,中山已建成郑观应故居和郑观应生平史迹馆,在中山市香山商业文化博物馆也有他的铜像,但还可以进一步发掘郑观应的社会交际关系,形成更大的文化张力。郑观应在商场鏖战多年,与各方关系非常密切,如商人盛宣怀就是他多年的好朋友,他们共同创业干事,创造了不少辉煌历史。“近年上海图书馆出了盛宣怀档案选集一百卷,里边有不少和郑观应的书信往来。中山也可借鉴此法,通过各种方式挖掘郑观应的来往信函,包括一些真迹。这样对展示郑观应的生平、思想是非常有好处的。”

李振武还提到,中山现在已创设郑观应文化学会,出版了《郑观应志》,其他专家学者也有很多相关著述,但研究还不能停步。李振武建议,还可以挖掘郑观应经营企业的才华,也可以通过他的经营理念了解当时民营企业的生存状况,研究其成因、规律,这样可以让郑观应的历史形象更加客观、立体,对当代产生更多价值和意义。

文化兴城的关键在于“人”

中山市政协专职常委,历史学博士、教授胡波认为,人是文化的灵魂,是文化的创造者、分享者、传承者。我们今天如此重视对郑观应的思想主张的研究和传承,其根本逻辑也是对人的重视,对中山历史文化名人留给后世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的重视。

胡波提到,研究历史,除了研究历史的经验、规律,重点还应落在其当代价值的体现上。在郑观应的经世主张中,能找到不少能够穿古至今、对今天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启迪意义的闪光点。“我们把这些思想文化研究整理出来,也是为未来的文化传承积蓄力量,提供资源。”同时,在郑观应学术研究过程中,本土专家学者与海内外名人名家产生交流、合作,一方面为中山本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新的视野,另一方面也让更多人了解中山、关注中山。

“通过这些,可以营造出一种重人才、重传承、重创造的文化气象,这对中山大力实施文化兴城战略,弘扬城市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具有积极意义。”胡波说。

一边继承一边创造,形成生生不息的文化接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鲜明提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方针。对于拥有丰富历史名人资源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山来说,如何把这些资源盘活、利用,是实施文化兴城战略的重要一环。

中山市郑观应文化学会原会长吴冉彬是中山资深地方志工作者,她以志书为例说:“我们编写的志书,不能只被束之高阁,要推动它们进社区、进学校、进工厂,真正走入当代人的生活场景。对于历史名人资源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利用也是如此。”

吴冉彬倡导挖掘弘扬历史名人身上的“工匠精神”,她认为这是是推动历史名人资源和优秀传统文化走向大众的途径之一。吴冉彬表示,郑观应毕生倡导与践行的为学求是、办事求精、勤勉坚韧、舍我奉献、创业求新等精神品格,就是一种“工匠精神”。在新时代,各行各业更应学习、践行这种“工匠精神”,大力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最大限度地将历史名人资源转化为当代生产力,让我们在继承历史名人精神财富的同时,不断创造、书写新的文化样态,形成一场生生不息的文化接力。


◆中山日报社编发中心
◆文:谭桂华 陈慧 冷启迪 见习记者 江慎诺 实习生 赖景行
◆图:记者 王云 
◆编辑:汪佳 
◆二审:曾淑花 
◆三审:程明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