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长春理工大学2004级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毕业生曹秀峰,很荣幸代表校友在今天的毕业典礼上发言。”6月25日上午,在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2023届研究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校友代表、广东弘景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曹秀峰向师弟师妹们分享了自己走出校门15年来的成长感悟。
长春理工大学被誉为“中国光学英才的摇篮”。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以下简称“长理工中山研究院”)的到来,让曹秀峰在中山更有“家”的感觉。让曹秀峰高兴的是,今年的毕业生,留在大湾区工作的占17%,并已有多名博士、硕士决定毕业后直接留在中山工作。这样,对曹秀峰来说,“家”的味道更浓了。
更多长春理工校友选择在中山就业创业
中山的光电产业已有30多年的发展历程,集聚了一批知名光电企业。其中,中山市联合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广东弘景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知名度颇高。
曹秀峰所在的弘景光电于2012年在火炬开发区成立,是专业研发、制造、销售中高端光学镜头和摄像模组的高新技术企业,专注于精密光学成像在汽车电子、智能家居、运动相机、网络监控、AR/VR、智能手机、人工智能等领域的运用与推广。该公司产品广泛用于智能家居、行车记录仪、穿戴运动相机、车载影像、网络监控、航空拍摄等领域。2020年被评为国家专精特新企业。
目前除了曹秀峰外,还有多位长理工校友在弘景光电任职。比如,2004级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毕业生熊光泽,2012级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毕业生杨福祯,2018级信息对抗技术专业毕业生崔庭玮等,他们在公司担任着光学设计研发等重要岗位职责。
龚俊强也是长春理工大学优秀校友代表。2005年,龚俊强和团队在火炬开发区创立了联合光电。经过持续多年的科技创新和研发投入,公司已形成了集光电产品设计开发、超精密加工及智能制造于一体的完整业务体系。其中“20倍以上高清变焦镜头”获评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市场占有率多年来保持全球第一。联合光电还借助长春理工大学在光电技术领域的人才资源与优势,利用政府的政策与资金扶持,在中山组建广东西湾光学研究院项目。
在一批优秀校友的榜样激励下,如今有更多的长春理工校友选择在中山就业创业。长理工中山研究院科研副院长王世峰教授告诉记者:“今年的毕业生比去年有显著增长,留在中山的人数和留在深圳的人数比例相当,在中山光电企业的协助下,有一些毕业生在实习期间就在这些企业中工作了,毕业后也就比较自然地选择留在中山以及附近城市工作。”
长理工“中山速度”促进光电产业发展
2021年3月28日,在中山投资经贸交流会暨中山人才节期间,长春理工大学与中山市人民政府双方签订合作协议,标志着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正式在火炬开发区成立。长理工中山研究院,旨在借助中山丰富的光电产业资源,将学校的优势光电学科群建设融入国家光电产业聚集地,密切粤港澳大湾区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纽带联系,促进光电产业发展,增强引才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这是中山市首个高精尖领域硕博联合教育培养基地。按照协议,中山研究院计划打造1000人规模的硕士、博士联合教育培养基地。签约当年的9月8日,长理工中山研究院迎来首批硕博生。中山研究院还依托科研团队和实验室,在火炬开发区留创园挂牌成立长春理工大学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大湾区园。2022年7月6日,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新校址项目正式动工。该项目建成后将涵盖光、机、电、算、材等专业学科的硕博人才培养基地,为中山乃至粤港澳大湾区光电产业注入强劲的人才动能和科创动能。当天,长理工中山研究院还举行2022届研究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1名博士、15名硕士在内的16名研究生正式毕业。
在长春理工大学、中山市人民政府、火炬开发区管委会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两年多的发展建设,中山研究院成立了长光机(中山)产业促进联盟、长理工中山光电产业加速器,科研成果和产业转化成效显著,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据统计,目前,长理工中山研究院有在册研究生526名,与中山市及大湾区20家企业建立了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聘请了64位业务能力强、技术精湛的企业技术人员为研究生的企业副导师,引进了海外归国人才,20个实验室入驻长春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大湾区园。获批人社部“赤子计划”特别资助项目1项,是广东省今年唯一入选项目。
研究院为“新十大舰队”发展提供创新支撑
今年中山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全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着力打造新能源、生物医药与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家电、高端装备、光电光学、灯饰照明、中山美居、现代农业与食品、现代时尚产业等新时代“十大舰队”。聚焦新能源、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家电产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强化龙头企业带动能力,补强产业链关键环节。
作为“新十大舰队”产业集群组成部分,中山正在奋力打造“湾区光谷”千亿产业集群。今年5月20日,首届大珩光电产业论坛暨2023首届光电产业创新创业大赛正式启动。这是以“两弹一星”元勋王大珩先生命名的首个光电学术论坛。市委书记郭文海表示,要依托中山光电产业发展良好基础,全力引进强优企业、科创平台落户,把光电产业打造成支撑中山未来发展的战略性主导产业之一。
与光电光学一样,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也是我市“新十大舰队”成员。我市同样通过引入行业顶类研究院为该产业发展提供创新支撑。
早在2018年9月,市委、市政府和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合作共建中山药创院。今年6月17日,中科中山药物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山药创院)举行2023届联合培养研究生毕业典礼。首批27名研究生顺利毕业,就业率达92%。其中3名同学考取博士。据统计,这批毕业生留在中山的比例将近3成。
如今,中山药创院已获批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广东省高水平创新研究院、广东省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广东省博士工作站,成功组建41个领军人才团队,开展80余项基础研究及新药研发项目。中山药创院也将深度开展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硕博培养合作项目,积极推进粤港澳师生以及国际学生交流。
在长理工中山研究院执行院长李丽娟看来,中山作为粤港澳大湾区西岸的重要枢纽城市,钟灵毓秀、名人辈出。中山有着深厚的制造业家底,“新十大舰队”产业集群形成较强的规模效应。如今,中山迎来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的重大利好,中山的未来大有可期。
对话
培养方向正在向解决实际问题去转变
——专访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
科研副院长、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王世峰
长理工中山研究院落户中山两年多来,取得哪些进展?“研究院+人才”的全新模式,为中山缓解创新人才不足发挥了怎样的作用?昨日,围绕平台建设、企业服务、人才培养等话题,记者专访了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科研副院长、博士、教授王世峰。
◎记者:长理工中山研究院扎根中山两年多来,您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王世峰:中山研究院是两年前成立并开始运行,今天是第二届的硕士生博士生的毕业季。这两年也是研究院的建设年发展年。今年光电光学被列入中山“新十大产业舰队”之一,长理工中山研究院正肩负着人才输送的角色,参与中山“湾区光谷”的筹划建设。
在研究方向的细分领域上,无论光学设计,还是光电仪器,激光制造、纳米材料、新能源方向等,中山研究院与这些产业契合度比较高,和企业的来往也非常多。比如,研究院有的实验室与对口企业开展技术合作,有的是承接了一些具体的科研项目等等。我们也得到了当地一系列的政策扶持,无论是在科学研究阶段,还是在科研成果转化之后,各个环节都有相应的帮助和产业界的协助。
扎根中山两年多来,我们感触最深的还是“中山速度”,无论是学校里的师生,还是社会各界人士,都非常感叹中山速度之快。这得益于中山的软实力、行政服务能力,还有整个社会工作节奏,所以我们的建设速度非常快。另外,来到中山以后,我们发现其实结合中山的产业发展和社会需要,应该把成果转化和协助企业发展放在第一要务,不是单纯的人才培养。老师们在逐渐转变思路,学生的教育培养也逐渐转变,向企业实践,向解决实际的工程问题去转变,我们内部逐渐产生了一个发酵过程,慢慢转化,目前大家全心全力以赴,很有干劲。
◎记者:去年首批留在中山发展的博士现在情况怎么样?两年来,中山各级政府对研究院提供了哪些有力的支持?
●王世峰: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首届毕业生来之前他们找完工作了,所以第一届留在中山的比例并不是很高,但是也有一位博士生留下来了,这位博士生目前就在中山研究院继续他的科研和产业工作,他对目前的个人发展也比较满意。中山是一座宜居宜业宜创新的城市,相信这位博士很快也会完全扎根,不但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在生活上也会完全融入中山。
当地政府对研究院的帮助是全方位的。首先是物理空间,到中山来,实验室空间上的密度一下降下来了,师生有更多的机会用先进的设备,提升了做实验的舒适度。除此之外,资金的投入是非常重要的,在中山市相关部门的帮助下,我们的实验室设备得到了一个全新的改进和有了更能紧跟时代的配置。还有,我觉得非常重要的是中山市各级部门的服务意识特别强。服务意识不只是写在墙上的标语,是真正地体现在每天的行动中。我们每次开会印象特别深,各级领导不让你说赞美之词,直奔主题,困难在哪里、提困难,我们就是来解决困难。所以无论是国外的博士,还是国内的博士,都比较容易在中山这个地方生根发芽。
◎记者:中山过去没有“大院大所”,招引高层次人才比较难,长理工中山研究院这种“研究院+人才”培养模式,对改变这种困局将发挥哪些作用?
●王世峰:我们发现这样一个效应,对有博士学位的科研人员来说,他们的工作平台往往比薪资待遇还要重要。这个平台是能继续发挥他们科研能力的一个软硬件环境。长理工中山研究院平台建成后,对他们来说就是一个可以发挥能力的地方,这些人来到这里就会产生人才聚集效应,这个聚集效应甚至比我们在东北的时候还要明显。长理工中山研究院现在也在逐渐发力,希望引到一些国家层面的高层次人才来中山,这些事情已经比早几年容易多了,这些就是平台效应带来的。另外,我们还有一个效应就是校友企业的聚集效应,深中通道建成通车后,深中同城,大湾区的光电企业,会考虑到中山有长理工母校在,有人才支撑,愿意选择来中山发展。平台带来的综合效应现在已经显现出来了。
评论
找准高质量发展的人才路径
筑梦中山,展鸿鹄志!在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2023届研究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这八个字释放出新信号。
截至6月25日,扎根中山两年多来的长理工中山研究院已培养了两批硕博毕业生。从毕业生就业去向来看,第二批留在中山工作的毕业生明显增多。大湾区的区位优势、中山产业基础、人文环境等吸引越来越多的高端人才“留下来”。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优秀人才的集聚,创新能力的提升。今年中山提出了着力打造新能源、生物医药与健康、光电光学等新时代“十大舰队”。新时代“十大舰队”是中山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而人才和创新是关键。
过去中山没有“大院大所”,在创新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中遇到不少难题。长理工中山研究院、中科中山药物创新研究院等“大院大所”的引进,正在逐步打破这一困局。围绕新时代“十大舰队”布局“大院大所”,从源头上解决创新力不足,成为中山创新探索的新路径。用好这些平台,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等,提升中山这些优势产业的价值链,是中山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山正加快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在这个布局中,更需要发挥高等院校、科研平台的作用,让这些平台成为中山产业创新发展的助推器,有效解决中山高质量发展中面对的创新资源不足问题,吸引和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到中山创新创业,推动中山高质量发展。
【统筹】查九星
编辑 汪佳 二审 王欣琳 三审 徐小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