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中山+“记者帮办”平台(平台入口)迎来上线一周年。600余条群众求助线索,平台访问量超215万……一年来,中山+“记者帮办”平台以民生帮办为导向,认真倾听民声,通过采访报道反映民情民意,帮助群众解决急愁难盼的问题。
同时,该平台不断拓展领域,探索新闻媒体在公益救助服务的新做法,积极携手各镇街社工,呼吁、带动爱心企业及市民伸出援手,为困难群众点亮“微心愿”,用实际行动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的责任使命和媒体担当。
“记者跑腿”搭建解决问题的桥梁
中山+“记者帮办”平台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群众需求为导向,通过面对面、电话、网络等方式,让群众对自己难以解决的烦心事进行“点单”,由“记者跑腿”架起了解决问题的桥梁。
【出行】
例如,市民曾女士反映东区街道库充牌坊对开中山路上的红绿灯位置,地上设置的障碍物给市民出行带来不便。
记者现场跑腿核实并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随后障碍物被陆续拆掉。(详情报道→斑马线障碍物影响出行,城区交警回应)
市民陈先生反映石岐街道南下市场附近不少公共停车位被商家上锁,导致前来购物的市民无处停车,接到报料后记者来到该市场采访,并将情况反映给石岐街道。石岐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局立即组织执法人员对南下市场周边违规设置地锁问题开展专项整治,使车位问题得到了解决。(详情报道→公共车位被安装地锁,石岐城管责令商户立即拆除)
【就医】
另外,针对市民在帮办后台帮问、建言等板块的留言,记者也会在线上及时回复。针对市民提出的问题“我妈妈70多岁长期患病,每个月买药都要很多钱,这种情况可以申请低保金吗?”,记者通过咨询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了解政策后将信息直接留言给该市民。
【创文】
再如,市民李先生留言称,“中山公交车上的广告人物都是驼背,看着萎靡不振,能否换成积极的图片!”,记者将该市民的建议反馈至市精神文明办,该单位回应表示会考虑李先生的建议,后续重新推出新的宣传图。随后,记者将该消息线上反馈至李先生。
据统计,中山+“记者帮办”平台上线一年的时间内,已累计为市民群众解答或协调出结果的事件超过200件,涉及出行、消费维权、住房、就医、创文等多个领域问题,栏目记者化身“调解员”“翻译官”,将一条条“待解决”求助信息变为“已办结”,将中山市民的“怎么办”变成“正在办”。
点亮“微心愿”为困难群众圆梦
【详情报道→心愿达成!港口这13户困难家庭门前“亮”了】
“谢谢‘记者帮办’平台圆了我的心愿,有了这个太阳能灯,晚上出门放心多了。”近日泉叔抬头看着高高挂起的太阳能灯,脸上露出喜悦的笑容。今年4月下旬,港口镇双百社工在走访中发现,辖区内13户困难群众家门前没有灯或灯已损坏,存在夜间出行安全隐患。于是,该镇双百社工余建贺联系中山+“记者帮办”平台,希望能帮忙链接相关资源。
经中山+“记者帮办”平台多方联系,中山澳特浦光电有限公司捐赠了13个太阳能灯。5月17日上午,企业相关负责人来到港口镇行政服务中心安排师傅入户免费安装。太阳能灯的效果让泉叔十分满意。
【闲置轮椅送给有需要的人】
【详情报道→爱心传递!热心市民捐赠的闲置轮椅有了新主人】
除了企业献爱心,也有不少热心市民主动捐献家中的闲置物品,为他人点亮“微心愿”。今年年初,市民谢女士便通过中山“记者帮办”平台联系本报记者,表示希望把家里闲置的轮椅捐赠出来,帮助有需要的人。
1月10日上午,记者来到西区沙朗社区,将谢女士捐赠的轮椅送至低保户梁伯家中。看到社工和记者送来的轮椅后,梁伯的儿子阿欢十分高兴。“一定要帮我说声谢谢。有了轮椅出行更方便,我又可以带着父亲出去散步、晒太阳了。” 阿欢委托记者一定要向好心人转达谢意。
“博爱”是中山人精神的灵魂,一代又一代的中山人积极开展各类公益活动将精神传承。为关爱弱势群体,推动更多公众参与公益慈善事业,中山+“记者帮办”平台自去年12月以来便开始与各个镇街社工密切合作,面向低保、残疾、困难老人、失独失孤老人、困境(留守)儿童、特殊家庭青少年等各类困难群体开展点亮“微心愿”活动,通过采访报道发动爱心企业、爱心人士积极认领、帮助困难群众“圆梦”,架起一座爱的桥梁。
据统计,截至目前,平台通过链接资源已为独居困难老人、脑瘫女孩、单亲妈妈、困境儿童近80名困难群众实现了“微心愿”,除了安装太阳能灯,修缮房顶、举办爱心活动,还发动爱心企业和市民捐赠了包括过冬棉被、自行车、轮椅、冰箱、洗衣机、学习机、电饭煲、书桌、纸尿裤、米面、零食等在内的数十种物资。
编辑 赖彤瑶 二审 魏静文 三审 查九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