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山+“记者帮办”平台上线一周年即将来临之际,中山社会各界代表纷纷为中山+“记者帮办”平台过去所做的工作点赞,并结合自身的工作和经验为该平台的未来发展提出期许和建议。
▌市红十字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会长缪美兰:
“记者帮办”平台是中山博爱精神的缩影
《中山慈善万人行促进条例》于今年6月1日实施,6月28日是中山+“记者帮办”平台上线一周年,我不得不将两件事关联起来。
中山慈善万人行活动是民间自发、政府主导的一项大型公益活动,已走过了36年,它的影响已超越活动本身。除了募集社会资金帮助我市有需要的人外,更重要是营造了救死扶伤、扶危济困、尊老爱幼的社会氛围,倡导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互帮互助的慈善精神,影响了中山好几代人。在这种博爱精神感召下,中山涌现了很多爱心单位、爱心人士,他们分别从各自行业、各自岗位出发,发挥着各自的光芒和优势,照亮别人的同时,自身得到更好地成长。
中山+“记者帮办”平台就是中山博爱精神的一个缩影。平台开办至今,从市民的需求和工作成效来看,媒体的优势尽显。它是反映社情民意的阵地,为民办实事的窗口,链接社会资源的桥梁,宣扬正能量的平台,讲好中山人故事的栏目,更是媒体参与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送去人间温暖的渠道。期待平台今后能联合市红十字会,在人道传播、“大爱三献”、生命教育、慈善精神培育等方面开出更绚丽的花朵。
▌中山市社会建设研究院院长、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匡和平:
“小打小闹”中抓住本质为中山治理作出大贡献
群众利益无小事。中山+“记者帮办”平台所做的事看上去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但这一件件小事对于某个人或某个群体可能就是大事,如果不及时解决就有可能成为社会矛盾的导火索。
社会治理本质上就是围绕兴公益、除公害展开。中山日报的记者能结合时代特点和自身优势主动作为,值得称赞!希望栏目探索和完善可持续性机制服务中山高质量发展,更希望从这些“小打小闹”中抓住本质性的东西为全面推进中山社会治理作出更大贡献!
社会的发展都有其内在的规律,需要有智慧有担当的人去揭示并提出科学发展的建议。记者的职业决定其不仅要有社会担当,而且要敢于为党为民鼓与呼。相信中山+“记者帮办”平台会有更大作为!
▌市人大代表、广东凯行律师事务所权益合伙人梁友明:
细化公益项目,形成品牌意识
中山+“记者帮办”平台通过“记者跑腿”解决了群众无数急难愁盼问题。该平台解决的事情很广泛,不局限于消费者在法律上的纠纷,还有民生实事、扶贫助弱等不能简单用法律可以解决的事,在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山+“记者帮办”平台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为了提高平台的影响力,报社需要不断挖掘有公益心的人才来共同推进项目,并且给予资源支持。本人对于发展媒体公益事业,有以下三方面的建议:
一、加强与慈善组织、基金会合作,大力吸纳慈善资金、慈善物资,用于从事慈善活动,帮助更多有需要的群众;
二、媒体一方面对“公益服务”内容须严格把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报道应精益求精,将感人的内容及价值闪光点挖掘并呈现出来;
三、公益项目应向着更专业、更细化领域服务,将中山+“记者帮办”平台打造为更具有影响力的品牌项目。
▌农工党中山市委委员、市政协委员卢月松:
整合资源,延续更多的善举
一年来,我一直在关注“中山+记者帮办”平台。中山+“记者帮办”平台发挥了媒体的资源优势,将不同的政府部门和其他社会组织力量联系在一起,倾听普通民众的实际需求,积极回应民生诉求,解决了群众紧急困扰问题。
记者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但是当看到群众的烦心事得到解决、微心愿得到实现,迷茫和困惑被消除时,一切都显得很有意义。这种做法不仅让弱势群体感受到了社会的关心和支持,同时让中山这座城市变得更温暖真切。
我们希望这样的良好创意能够持久地延续下去,能够不断地涌现更多的善举。这需要记者持续的努力和各方的支持与参与,推动中山+“记者帮办”平台项目不断创新,催生出更多有益于群众的好点子,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编辑 赖彤瑶 二审 魏静文 三审 苏小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