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守护!中山这个家庭为女儿与特殊孩子筑起温暖港湾
发布时间:2023-07-24 来源:中山+

龙莺女一家三口居住在石岐街道民生社区,女儿小恩在半周岁时被评定为多重残疾。面对生活的磨难,夫妻二人没有向命运低头。龙莺女辞掉工作、专心照顾女儿;丈夫高杰权一天打两三份工,成为家庭唯一经济支柱。在他们的悉心照料下,女儿一天天长大,并逐渐学会说话、走路。如今,龙莺女不仅陪伴着女儿继续成长,还成立了服务机构,为从特殊学校毕业后无处就业的青年提供温暖“港湾”。一家三口的积极乐观,鼓励了更多残疾家庭,龙莺女家庭也因此被评为2023年广东十大“最美家庭”。

龙莺女家庭。 记者 王云 摄

夫妻相互扶持
为女儿创造“生命奇迹”

1996年,小恩出生时缺氧,被断言为“最多只有半年生命”“永远只能躺在床上”。“我是丈夫、是爸爸,我不能倒下。”天性乐观的高杰权迅速调整心态,宽慰妻子共同面对困难。二人商量起今后的生活计划:妻子辞掉酒店的工作,一心一意照顾女儿;丈夫多兼职几份工作,承担起家庭经济来源。二人开始了相互扶持的漫长岁月。

为了让女儿快乐成长,夫妻为女儿制定了康复方案。平日,龙莺女会给女儿四肢和身体按摩,为她日后可以下床打好基础;孩子说不出话、发不出声,她就一点一点教,引导女儿说话,或用简单的动作传达意思。“就这样举着她,小脚踩在我大脚上,一步一步教她学走路。”龙莺女说。

龙莺女和女儿做游戏。 记者 王云 摄

“但其实我抑郁了三年。”尽管为母则刚,但当时龙莺女心中那份痛苦却难以磨灭。发现妻子情绪不对,高杰权和家人时不时与龙莺女聊天、开解她,还逼着她出门找朋友放松娱乐。当时一天打三份工的他,为了争取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妻女,还特意减少一份工作。“很感谢丈夫和家人的支持,看着他们的付出,我觉得自己也要振作起来。看到老公工作辛苦压力大,也会煲点汤给他补一补。”龙莺女说,女儿7岁那年,喊出了第一声“妈妈”,她感动不已;当女儿第一次独自行走了10米,她激动地到处打电话报喜……在女儿一天天成长带来的惊喜中,龙莺女也坚定了信念,并逐渐走出“阴霾”。

10岁那年,小恩入读市特殊教育学校,龙莺女也跟着进校工作,从清洁工做起,后转为生活老师。“进去工作不完全是为了女儿,我负责的也不是女儿所在的班级。主要想学习更多特殊儿童康复、教育技能。”龙莺女说,她在学校学会了手语、情绪训练、脑瘫康复、肢体康复等技能。而让她感触更深的是,原来世上还有更多比自己家还困难的残疾家庭。“在学校的时候,我经常会把自己的经历分享给其他家长,希望带给他们一些动力和安慰。”

小爱衍生大爱
为更多特殊青年提供“港湾”

在中山德润护理服务机构(原民间机构“筑梦大‘龄’”残疾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服务机构”)一楼,小恩正在和小伙们专心地做手工制品。看到记者进门,她挥手笑着打起招呼:“姐姐好!”

小恩所在的服务机构,是龙莺女和朋友于2016年成立的。根据政策,特殊学生年满18岁就不能继续就读特殊教育学校了,这些毕业的特殊学生面临着步入社会的迷茫困境。“当时我就想,这些孩子毕业了怎么办?”龙莺女介绍,服务机构致力于帮助这些毕业后无处就业的特殊青年,陪伴他们学习、训练、交友,通过做手工等方式,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丈夫依旧很支持我,他现在不用一天打两三份工了,一有空也会过来机构帮忙。”

“这幅红底黄字的‘福’字珠画就是小恩自己做的。我让她先把红色的珠子一个个贴好,再把黄色的贴上去。通过做手工,她的手指灵活度提高了,还能靠自己赚取一点费用。”龙莺女说,现在的小恩会唱歌、跳舞,也更懂得关心家人了。“有时候她会跑过来跟我说:‘妈妈,我爱你’,做一些拥抱、亲亲等暖心互动。她还懂得给我拿拖鞋,提醒外婆吃药。”龙莺女说,不仅是小恩,她希望所有的特殊儿童、特殊青年都可以开心快乐地成长,并且找到属于他们自己的社会价值。


编辑 曾淑花   二审 周振捷   三审 陈浩勤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