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采访获悉,为更好地提升中山社会救助的关爱服务水平,2023年以来,中山市民政局聚焦困难群体在基本生活、教育、就业、住房等方面的问题,整合城乡社会工作者、“双百”社工、志愿者和社区网格员等力量,建立困难群众“7+6+N”分类关爱服务长效机制,通过梳理不同职能部门“救助清单”,让政策和服务更好地找到有需要的人,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救助服务主动找上门
芬姨家住民众街道,其丈夫患有癌症等多种疾病,卧病在床。近年来,芬姨辞去工作独自照顾丈夫起居。一家人的日常开销和医疗支出仅靠儿子工厂打工的微薄收入维持。看到芬姨家庭符合申请临时救助的条件却没有申请,民众街道“双百”社工冯银珍和同事来到她家中了解情况。
芬姨的家是老式的二层民房,环境老旧。见到社工来访,芬姨热情地迎接他们,与社工交流家中情况。但当社工建议她申请临时困难救助时,芬姨却面露难色,不愿申请。
“后来,我们隔三差五家访慰问,她才慢慢敞开了心扉。”冯银珍说,原来是芬姨担心申请了临时救助,会对孩子未来就业或置业贷款等带来障碍。对此,冯银珍和社区民政工作者带着政策文件一条一条予以解读,打消了芬姨的顾虑。此外,社工还为她照护瘫痪丈夫提供情绪疏导和情感支持。
“没想到现在政府服务这么好。我们对政策不了解,还主动上门解释。”芬姨表示,感觉心里的石头放下了,整个人也轻松多了。
芬姨的情况不是个例。东凤镇57岁的南叔未婚独居,是一名低保对象,患有肾功能不全、贫血、痛风等基础疾病,社工家访时发现他的左脚已经处于腐烂状态。由于之前的治疗效果不理想,南叔一直拒绝就医。近期病情逐渐加深,他每天只能依靠止痛药物缓解疼痛。
“再拖下去有生命危险。”东凤镇“双百”社工上门家访时,找了许多医疗科普视频做通南叔的心理工作。针对后续的照料问题,社工也找到了其兄弟姐妹和侄子,重建社会支持网络,并链接了医院绿色通道为其手术。如今南叔已顺利完成了手术,逐渐恢复自理能力。
东凤镇“双百”社工上门探望南叔。 通讯员供图
分类救助服务更暖心
今年以来,中山将民政服务对象划分为7类困难群体,实施探访慰问、生活帮扶、教育帮扶、就业帮扶、医疗帮扶、住房帮扶等6类关爱帮扶服务和助洁、助餐、助医、助行、助急、育幼托管、心理疏导、精神慰藉、康复护理、健康安全管理、生活能力提升等N类社会帮扶服务。截至目前,全市共排查出7类对象14909人,收集有效诉求352个,均已妥善解决。
“困难群众在求助方面的及时性要求是非常强的。同时,碍于信息不对称、传统观念等原因,他们对自身可以享受哪些政策和服务又往往不够清楚。”东凤镇公共服务办工作人员李菊阳说,自从建立“7+6+N”分类关爱服务长效机制后,帮助困难群众更有操作性和针对性。
据介绍,该机制一方面以需求为导向,分类精准地实施救助帮扶;另一方面有效发动了基层民政干部、“双百”社工、群众自治组织、业委会、社区网格员等力量,建立探访帮扶队伍284支。对于暂时缺乏相应救助政策和志愿的,及时启动中山市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联席会议个案研究解决,实现应帮尽帮、应救尽救。
中山市民政局社会救助和慈善事业科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多年发展,中山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日趋健全,慈善事业长足发展,不同社会爱心团体也为困难群众提供许多帮扶服务。“可以说,中山该有的政策基本有了,服务也足够多元化。但这些政策和服务要找到有需要的人,才能更好地传递党和政府的温暖,让老百姓受益。”
编辑 陈彦 二审 朱晖 三审 苏小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