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中山看中山·“百千万工程”深调研浙江行丨余村:守住“绿水青山”,绘出“致富画卷”
发布时间:2023-08-10 来源:中山日报


视频拍摄:黄艺杰  视频后期:刘建满

“余村人下决心关停矿山就是高明之举,我们过去讲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其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视察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在讲话中如是表示。如今,走在余村的公园、文化广场、农家乐民宿,随处可见这句话被刻在墙壁上、橱窗中,而走走逛逛,又能体会出这句话其实被余村人刻进了心里。二十年过去,余村人从挖矿赚钱到生态致富,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共富道路。8月10日,中山日报“走出中山看中山·百千万工程深调研全国行”采访组来到余村,探寻生态美景如何进行可持续转化,小村落如何吸引大城市的年轻人蜂拥创业,而中山五桂山资源和文创社区的转化、打造又能从中汲取何种经验。

8月10日,中山日报“走出中山看中山·百千万工程深调研全国行”采访组来到湖州安吉余村。 记者 黄艺杰 摄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余村人开始开采矿山,烧石灰,走村集体经济壮大之路。这里一度成为安吉县规模最大的石灰石开采区,也是当时的富裕村。2003年,浙江省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余村陆续关掉了每年能给村集体带来巨大效益的三个石灰矿和一座水泥厂,集体经济一下子跌入低谷,从每年300多万元利润减少至不到20万元。

彼时,余村村民潘春林从水泥厂下岗回家。众多村民和余村一起陷入了“迷茫期”。2005年8月15日,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来到余村,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余村上下看到自然禀赋和生态价值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希望,村干部带着村民复垦复绿、封山治水,实施村庄绿化、庭院美化、垃圾分类,持续改造优化人居环境。


余村风貌。 记者 黄艺杰 摄

山绿了,水清了,新产业来了,潘春林也从一名下岗工人变成一位农家乐经营者。

8月10日中午,潘春林在自家的春林山庄忙着招呼客人和接待各地考察团,一刻也停不下来。“过去上班风里来、雨里去,粉尘大,对身体也不好,现在坐在家里都能做生意,实在是过去不能比的。”潘春林说这些年自己带着全家人从发展农家乐到接待研学旅游、经营特色农产品,致富路越走越宽,生活越来越好。如今,生态文明的内容写进了《余村村训》,“保青山、护绿水、节能源、分垃圾”,成了村里人的自觉行动。余村被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评为“最佳旅游乡村”,2022年累计接待游客70万人次,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305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6.4万元,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新路。

余村风貌。  记者 黄艺杰 摄

沿余村村委会门前山石线步行,可以看到大大的“余村印象”标识,周围田园、民居、道路、青山交相辉映,构成一幅美丽的乡野生活画卷。据工作人员介绍,“余村印象”项目从旧厂房改造而来,由未来图书馆和创意田园两部分组成,主要承载书籍阅览、乡村文创、教育研学、产业展陈等功能,最重要的是,项目在设计、建造、运维阶段均围绕“零碳”理念进行。


“余村印象”项目从旧厂房改造而来,由未来图书馆和创意田园两部分组成。  记者 黄艺杰 摄

陈镇宇在余村印象入口经营着村集体所有的工业风乡音小酒馆。和多位参与余村印象项目的年轻人一样,他也是余村面向全球招募的“余村全球合伙人”之一。据悉,余村以城乡融合和共创共富为主线,启动“全球合伙人”计划,邀请全球英才加入,打造宜居宜业、共创共建的青年发展型乡村。

在去年进入余村之前,陈镇宇在安吉县城从事室内装修和体育文化行业,入选合伙人之后,他带着公司的小伙伴整理余村的户外空间,打造户外美学,最近又发起了“寻找大自然工位”的创意活动。

而在1.3公里之外,由当地政府资产打造而成的“青年理想集结地”,则聚集了众多拥有专业技能的自由职业者“数字游民”,和一些总部企业和科技企业。这个被称为“青来集”的创业社区,正在成为当地青年创业者的集结地。


余村吸引了一批有志向、有梦想的年轻人在此扎根。 记者 黄艺杰 摄

在余村村党支部副书记俞小平看来,乡村振兴关键靠人,尤其是有想法有活力的年轻人。截至目前,“余村全球合伙人”创新计划已签约高校等头部合伙人10余家,吸引50余个研学教育、乡村旅游、文化创意、农林产业、数字经济类项目签约入驻,带动招引高层次人才13人、大学生1115人。“一批有志向、有梦想的年轻人在余村扎根,可以持续为大余村提供发展思路、发展动能和发展路径。”俞小平说。


余村文创产品。 记者 黄艺杰 摄

俞小平和陈镇宇不时会提到两个词:“小余村”和“大余村”。原来,安吉县正在集中打造天荒坪镇、山川乡、上墅乡的余村大景区,余村正在由小变大。产业迭代升级,新业态不断涌现,也正在为建设“高能级、现代化、国际范”的“大余村”注入强劲动力。

而生态样板村到底是如何形成的?生态价值怎样才能高效转化?小村落为何能够吸引高端人才聚集?中山文创社区能够复制哪些经验?更多深度内容,请关注中山日报和中山+后续报道。

【总策划】 伍学标
【策划】  程明盛 吴森林 黄凡


编辑  陈彦 二审 朱晖  三审 吴森林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