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坚强自信!中山市残运会旱地冰壶开赛
发布时间:2023-08-15 来源:中山+

8月15日,中山市第九届残疾人运动会在火炬开发区体育中心展开首个项目角逐——旱地冰壶比赛。全市共有18个镇街25支小组代表队,近200名运动员报名参加。经过多轮紧张比拼,火炬开发区听力组、东凤镇智力组、港口镇肢体组分别获得各组别第一名。

旱地冰壶比赛。记者 易承乐 摄

这是一项特殊运动:裁判令下,赛场周围瞬间静了下来,只见运动员屏息静气,单手发力,PVC材质的旱地冰壶在光滑特殊赛道上滑行,化作攻城略地的“精兵”直冲圆心,当冰壶最终停留在靠近圆心的优势位置,运动员和全场观众一道欢呼。火炬开发区听力组运动员郑玉仪向队友打出了一个必胜的手势,长吁一口气。

赛场边的观众为运动员们助威。记者 易承乐 摄

在前不久举行的广东省残疾人运动会上,她们凭借出色团队合作获得了广东省听力组第一名的成绩,当天举行的中山市残运会上又再次夺魁。

技巧、战术和团队精神缺一不可

冰壶是一项紧张、刺激的冰雪运动,受客观条件限制,过去在南方很难开展。经改良的“旱地冰壶”是以团队为单位在平滑地面上进行的投掷性运动项目,相较于专业级冰壶,“旱地冰壶”采用大众普及版冰壶,球体轻巧,下方增设3个滑轮用于地面滑行。一个团队5名队员,先后上场,通过让本方冰壶球停在预先设定的位置,或将对方的冰壶球击出,便达到制胜目的。

运动员们正在进行比赛。记者 易承乐 摄

郑玉仪是一名助残社工,她说,自中山市残疾人联合会在2019年开始向残疾人推广这项运动,如今在残疾人朋友里很受欢迎。

听力组比起智力组和肢体组,有身体上的优势,“我们有手有脚,也会排兵布阵,设计陷阱,但沟通是我们的硬伤。”郑玉仪告诉记者,比赛过程中,她们一般通过手语沟通战术——是攻还是守?击落对方的冰壶还是为自己抢占更有利的位置?她们还要从力度和角度,根据现场调整投壶技巧。“我们也曾因队员不会手语,只能通过微信沟通。”郑玉仪说,这些日常的沟通成本在比赛现场,时间有限,难度陡增,越是大赛越考验队员们的默契。

旱地冰壶项目赛场。记者 易承乐 摄

阿欣(化名)是郑玉仪队伍里的一名运动员,也是中山最早接触旱地冰壶运动的运动员。2020年,她曾因一次失误陷入自我怀疑,变得不自信,经常焦虑得睡不着觉。郑玉仪回忆,在比赛备战时,团队注意到阿欣内心的不安,不停给予正向激励。在日常的练习中,让阿欣多次主持“复盘”,不断提升团队默契。如今,经过省、市残运会两度夺金后,阿欣变得越来越活泼开朗。“她的家人对我说,是旱地冰壶改变了她。”

曾一壶为团队扭转劣势

另一名运动员欧威滢是火炬开发区肢体组的领队,刚从赛场上下场的他精神奕奕,自信满满。谁也没想到,20多年前他曾因触电被迫截肢,在家自我封闭了长达两年之久。

1999年,18岁的欧威滢还是一名高中生,寒假的一次意外让他失去了右手,他逐渐把自己封锁了起来。“每天在家吃了睡,睡了吃,也不愿意工作,不愿意接触人。”直到社区干部邀请他报名参加了省残运会的田径项目后,他看到同一个赛场上,有位朋友肌肉萎缩双腿不良于行,依旧积极参与举重等多个项目。这名残疾朋友阳光乐观的性格感染了他,欧威滢也慢慢地尝试破开心理的桎梏。通过运动,他认识了更多朋友,拥有了面对命运捉弄的信心。

20多年来,欧威滢开过便利店,进过玩具厂打工,去年开始从事社工工作帮助其他残疾人。虽然工作几经更迭,欧威滢始终坚持运动,参加过多届省市的残运会。2019年,随着政府的大力推广普及,他开始接触旱地冰壶,看似简单的运动,对运动员击壶技术、策略选择有着较大的挑战。慢慢上手后,他技术日精,去年被选入了市队。

前不久,省残运会的一场入围赛令他毕生难忘。“当时我是最后一手,很紧张,对手几乎是胜券在握。”他回忆,前期对手的几个壶占据了极为有利的位置,而中山队只有一个壶在圈的边缘。尽管局面颓势大显,欧威滢心中也无比紧张,他想利用手中的壶,将中山队在圈边的壶击入圈的正中心,这一击难度很大,力度和角度稍微偏差一点就会满盘皆输。几乎没有人想到,欧威滢手中的壶真的成了比赛的胜负手,最后一壶巧击之下,原本处于边缘的壶稳稳当当地移向了中心,成为全场最靠近圆心的壶,中山队靠一击反败为胜。回想起当天的一幕,欧威滢仍然激动不已。

尽管当天他带领的肢体组在市残运会的成绩不如预期,欧威滢并没有气馁。“运动让我明白一个道理,生活纵有挫折,但不战斗到最后一刻,我们不能轻易言败。”


编辑 赖彤瑶 二审 周振捷  三审 岳才瑛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