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仃洋畔东风劲吹,发展之音响彻五桂。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以日夜兼程、分秒必争的劲头拼经济、拼担当、拼作为,一幅向高质量发展进发的“施工图”,在中山大地铺展。上半年,中山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5%,位居珠三角第二;工业投资同比增长50.8%,位居全省第二。收获源于汗水浇灌,近两年来的接续奋斗、拼搏进取,悄然孕育出一枚枚甘美的果实。
奋斗当“夏”,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又一次聚合、激荡。8月18日上午,中山召开全市“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重点工作推进会,对“百千万工程”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推进。这场高规格、高密度的大会,有着怎样的深意?
浙江启示
一个月前,市委十五届六次全会提出我市中长期发展目标,明确要以“二次创业”的勇气和担当,矢志“再造一个新中山”,力争2035年前实现GDP等主要经济指标翻一番。
“图纸”有了,怎样施工,“寸劲”用在哪?
在市委全会之后、今天大会之前,中山代表团带着问题和思考,去了一趟浙江。此行一个最重要目的,是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
在考察点之一嘉兴市,除了历久弥新的“红船精神”,美不胜收的山水画卷之外,让中山代表团感触最深的,是嘉兴经济发展蜕变之路:从2012年到2022年,嘉兴经济总量从2909亿元增长到6355亿元,翻了一番多,其中2013年、2017年、2018年、2021年,连续跨越“4个千亿”台阶。
大家不禁要问:嘉兴,为什么能?
答案就在于,20年来,嘉兴把持续深化“千万工程”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破解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关键抓手,不断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提升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城乡发展最为均衡的地方之一。
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引领起步,到“千村精品、万村美丽”深化提升,再到“千村未来、万村共富”迭代升级。浙江各地对“千万工程”二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正是中山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中,需要学习的理念和坚持的路径。我们要把“百千万工程”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久久为功把这项“优势塑造工程、结构调整工程、动力增强工程、价值实现工程”化为强镇兴村的实践,向“再造一个新中山”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行。
做大蛋糕
广东有122个县(市、区)、1609个乡镇(街道)、2.65万个行政村(社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在县、薄弱环节在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这是“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由来。
中山不设县区,“百千万工程”的主战场在镇、村。市委提出,要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坚定不移打赢打好转作风、破解土地瓶颈、水污染治理“三大攻坚战”,大力实施“强镇”八项行动、“兴村”八项行动(简称“1388”行动),走出一条具有中山特色的高质量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全力打造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中山样板”。
镇域强,产业必须强;乡村要振兴,产业必须要振兴。在“1388”行动方案中,“产业升级”“产业振兴”摆在极其重要的位置。
一直以来,中山制造业基础扎实,尤其传统产业市场占有率高、配套完善、集群经济优势突出;但同时,由于产业发展层次偏低,智能制造水平不高,产业竞争力有所弱化。实施“百千万工程”,就要把产业振兴作为主攻方向,持之以恒抓“存量”,脚踏实地抓“增量”,前瞻开拓抓“变量”。
中山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化产业集群“十大舰队”,“一群一策”扶持做大做强。新“十大舰队”,既包括灯饰照明、中山美居、现代农业与食品这样的传统产业,又有生物医药与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家电等新兴产业,还有以氢能等新能源为代表的未来产业。
要把产业“家当”做厚做实,一方面要激发内生动力,加快推动低效工业园改造,建好现代主题产业园区,为项目落地、企业发展、产业集聚提供高水平空间载体;另一方面要善于借势借力,抢抓区域一体化发展机遇,借助广州、深圳、香港等“科创+”“数字+”“设计+”赋能自身产业发展。
对于各镇街、村(社区)而言,在推进产业升级中,既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做到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又要打开视野、开拓思路,敢于主动去对接、争抢一些新领域的项目,紧紧抓住产业“风口”,加快形成规模集聚。比如近期东区街道成功引进阿里巴巴本地即时电商平台,三角镇落地动工百亿级新能源电池材料项目等个案,就充分印证了“只有想得到,才能做得到”的道理。
均衡密码
大多数人都知道,“菜叶子”比“菜帮子”来得好吃,但“菜帮子”所占比重不小,甚至要大于“菜叶子”。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也像是“菜叶子”和“菜帮子”的关系。
中山历来重视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城乡收入差距多年保持全省最小水平。但在平均值背后,中山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也很突出,GDP最高镇街与最低镇街相差约20倍,集体经济收入最高的村和最少的村相差近800倍。
短板就是潜力板。从浙江经验、嘉兴经验来看,“花团锦簇”比“一花独放”更有春意。同理,中山强镇兴村的深层内涵,不在于打造多少个千亿镇、亿元村,而在于让绝大多数的经济单元稳步迈上高质量发展轨道,实现全面可持续的城乡融合发展。
这一逻辑的指向,不是要让发展快的地方慢下来等,而是通过先发地区的辐射带动,提升后发地区的内生动力,进而产生聚变效应,形成从局部到整体、从量变到质变的动态向前过程。近年来中山大力推进片区统筹,打破行政壁垒,推动产业、公共配套等资源片区化布局,打造跨镇街产业园区,便是着眼于此。
俗话说,掉队一天,就会造成“时间差”;落后久了,就会形成“时代差”。实施“百千万工程”,将帮助个别地区扭转“踩不准步点、跟不上节奏”的困局,通过以强带弱、抱团发展,逐步形成持续性的增长动能。这也是共同富裕的题中应有之义。
今天大会的一大看点,是政村企村结对帮扶、社会力量协作,见证一批帮扶协作企业代表和结对帮扶村(社区)签约。中山坚持重点帮扶与定向帮扶相结合,建立市领导挂点、镇街主责、市直部门和国企包村、民营企业兴村、海外乡亲援村、社会力量帮村的“新型对口帮扶协作机制”。一方面深入开展“千企帮千镇、万企兴万村”,积极引导社会资本进村、工商资本下乡、乡贤返乡投资;另一方面动员镇村辖区内民营企业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同时注重挖掘侨乡资源,做好“侨胞”“乡贤”文章。这一创新理念,不仅有助于形成共享共建、共生共荣的企村协作模式,还将极大增强本土企业的归属感和凝聚力,进一步营造政企同心同向发力的生动格局。
改革破题
两年来,中山在高质量发展答卷上收获的每一分,都与改革息息相关。从干部队伍转作风的激励监督长效机制,到“工改”、治水攻坚战中啃硬骨头、突围破局;从无私高效服务企业的“直通车”“马上办”,到项目落地行政审批时限大幅压减、“拿地即动工”成为常态……无不镌刻着改革烙印。
市委书记郭文海多次强调,要用改革精神冲破前进路上的一切难关,全市每个领域、每个干部,都要勇当改革创新的“闯将”。何谓“闯”?别人干了,我们再跟着干,不叫“闯”;先行先试、改革突破才是“闯”。只要有利于突破问题、有利于高质量发展,就要大胆闯、大胆试,敢于一马当先、勇于闯“无人区”。
作为高质量发展头号工程,“百千万工程”实施,更加离不开改革。值得注意的是,我市“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同市委改革办一体办公。这种工作机制融合,本身就释放出清晰信号。实施“百千万工程”,首先要靠改革破题、改革开路;而改革从哪里改,就是要聚焦“百千万工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瓶颈制约,尤其是体制机制障碍,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破解。
比如说,要重塑镇域发展新优势,前提在于改革赋能。前段时间,市里对翠亨新区、火炬开发区、小榄镇下放了77项事权和管理权,就是以它们为试点,赋予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提升镇街能级,加速经济发展。在此基础上,我市还将继续深化研究,向其它镇街、片区放权。鞋子合不合脚,只有穿的人才知道。特别是,对一些当前实力还不强的镇街,也可按照依法依规、分类分批、能放则放、宜放尽放原则,采用镇“点单”、市“上菜”的赋权方式,下放部分权限,帮助它们打开突破发展的“关键闸门”。
又如,农村改革固然不易,但正因为此,更需要“用改革的办法推进改革”。土地是财富之母,是农民的“命根子”,但如果不能“地尽其用”,富民增收就只是一句空谈。只有坚定信心决心,既“稳”又“活”推进“三块地”改革,建立科学合理、与生产力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土地制度,才能激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特色之路
“再造一个新中山”不仅是经济总量的翻番,还有城乡品质的脱胎换骨。要把建设美丽城乡作为“百千万工程”的切入口和着力点,使之成为新时代中山响当当的城市名片。
这方面,中山搭建了一个既牢固又灵活,有利于体现独特性、激发创造力的平台机制,那便是“十个一”示范项目,包括:谋划实施一个美丽乡镇入口通道、一条美丽示范主街、一片房屋外立面提升样板、一处美丽圩镇客厅、一个干净整洁农贸市场、一条美丽河道、一个绿美生态小公园、一个“工改”示范园区、一个乡村特色文化项目、一条特色美食街等。
在笔者看来,“十个一”并非要求整齐划一、照单全收,甚至没有条件也生搬硬套,搞出来几个“盆景”。而是鼓励各镇村立足实际,树立项目化推进思维,有针对性地开展创建。示范创建不同于一般创建,其内核是“争一流、创一流”,要真正花费心思、投入感情,对待正在做的每一件事,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
示范创建是比学赶超的大舞台,能够最大限度激发各镇村学习先进、追赶先进、成为先进。比如最近在调研中发现,有些原本老百姓避之不及的黑臭水体,逐步恢复往日的干净清澈,吸引白鹭嬉戏、游人驻足。这便是示范创建所带来的正向效应。假以时日,中山大地会由“一处美”带动“一片美”,“一片美”带动“全域美”,许多原本“中不溜秋”的乡村,也会拥有一目了然的辨识度,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积力之举无不胜,众智之为无不成。希望中山“百千万”成为千万人支持、参与、受益的“百千万”,让“再造一个新中山”的愿景早日变成现实。
编辑 陈家浩 二审 王欣琳 三审 陈浩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