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人工岛有17个标准足球场那么大,而东人工岛更是西人工岛的3倍;每一节钢壳沉管里面需要灌入29000立方米的混凝土,能够装满近12个标准游泳池……8月22日,深中通道管理中心党群综合部副部长杨新辉来到第十五届中山书展现场,与读者分享深中通道这个超级工程建设背后的故事。
深中通道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交通枢纽工程,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全长24公里,包括长约6.8公里的海底隧道(其中沉管段长约5公里,由32个管节及1个最终接头组成,为世界首例特长超宽双向八车道海底沉管隧道)、主跨1666米的世界最大跨径全离岸海中悬索桥等,建成后将打通珠江东西两岸的经济动脉,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深中通道海底隧道是根据海床地形的起伏来设计的,拥有世界首例双向八车道钢壳混凝土沉管遂道,采用沉管法进行施工,先在海床上挖好一条槽,再把一节一节的管节放进去,然后对接起来。”杨新辉说,深中通道的海底隧道沉管标准管节长165米、宽46米、高10.6米,如果把沉管管节“竖”起来,就是一幢55层高的大楼,建设者要将32幢这样“大楼”沉放到海底对接起来。在32个管节中,E23管节与最终接头一同制造和浮运沉放,“深中通道的沉管隧道整体预制水下推出式最终接头也是世界首创,它就象一个‘巨型抽屉’,与最后一节沉管一并浮运沉放,待E23管节与E22管节完成对接后,再在水下推出‘抽屉内盒’,与24管节完成对接,隧道合龙。”
杨新辉还分享了超级工程背后默默付出的工程师的故事。他说,“高峰期有1万多人参与深中通道的建设。今年82岁的技术顾问、全国劳模陈韶章,是广州地铁的前总工程师、我国地下隧道工程领域的专家。他退休后连续参与了港珠澳大桥和深中通道的建设,即使已经很年长了,但依然坚持每天准时到办公室工作,也很喜欢到施工现场与年轻人交流。他对年轻人是身教言传,毫无保留。”据了解,陈韶章在20世纪60年代曾被外派到国外学习地下铁道建造技术。陈韶章常对年轻人说:“如今我们遇到了一个这么好的时代,更要加倍努力,要相信我们能够创造出更多的超级工程,创造出更多新的奇迹。”尽管现在陈韶章已经年逾八旬,但他总是表示,“只要身体允许,就会一直干下去。”
杨新辉还谈到,深中通道“1号员工”宋神友的故事。宋神友是深中通道总工程师、交通运输部劳模,2010年起就进入了深中通道项目前期办公室,负责了深中项目的前期和建设期所有的技术工作,在国内率先提出了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的构想,引领了深中项目的技术创新。在宋神友的牵头主导下,依托深中通道重大工程,通过几年来的努力,研发了诸多新式的装备和管理系统,并已经在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建设、超大跨径悬索桥建设中形成了10个方面的国际领先技术,为世界同类工程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据了解,除了在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建造方面取得诸多开创性成果外,宋神友还牵头国内十余家科研、施工单位,采取“产学研用”一体化联合攻关,攻克了深中通道世界最大跨径全离岸悬索桥面临的诸多难题,打破了国外专家“整体式箱梁不可能满足深中通道桥梁抗风要求”的论断,通过三年多、上千组的模型试验,一举将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的临界颤振风速提高到88米/秒,大幅提高了世界纪录、满足了桥梁抗风需求。
深中通道项目建设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杨新辉表示,“如今,深中通道的整个桥梁工程、隧道工程均已经合龙,主体工程进入收官阶段,路面、机电等附属工程正在全面展开,向着2024年建成通车冲刺。”
编辑 陈彦 二审 曾淑花 三审 苏小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