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潮流,浩浩荡荡。氢能产业,正成为全球能源转型发展的新赛道。
市委书记郭文海指出,要抢抓“双碳”机遇,依托中山氢能产业现有优势基础,加快制定氢能产业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围绕龙头企业、领军企业,集聚上下游产业链资源,打造产业生态,推动中山氢能产业做大做强。近日,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我市推动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相关工作,提出要梯度培育新型储能企业,加大精准招商力度,探索氢储能试点应用,打造一批新型储能示范项目,努力把中山打造成为珠江口西岸储能电池产业集聚区、氢储能产业集聚区。
在位于翠亨新区的中科富海(中山)低温装备制造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超低温大型装备正在生产,可以满足国家大科学工程、战略氦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绿色氢能产业发展需求。新时代中山产业集群“十大舰队”(简称“新十大舰队”)领航舰——新能源产业集群舰队,其氢能产业已聚集中科富海、明阳智能、大洋电机、晓兰客车、喜玛拉雅等一批氢能产业链关联企业,涵盖自主研发、生产、存储、运输到应用场景等全产业链。
龙头企业倾力布局未来产业,党委政府加快政策支撑步伐,“双翼齐飞”之下,中山能否借势打造“氢城之链”?带着思考,记者深入产业一线调研。
技术突破
中科富海频频落子
填补中山气源空白
8月,一则消息被投资界广为传播——北京中科富海低温科技有限公司成功完成C轮引战融资,融资总额8亿元。北京中科富海,正是已落户翠亨新区的中科富海(中山)低温装备制造有限公司的母公司。
2017年8月1日,翠亨新区引进了中科富海(中山)低温装备制造公司,成为北京中科富海集团主要的装备制造基地,定位为满足国家大科学工程、战略氦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以及绿色氢能产业发展需求。
“在全国遴选装备制造基地的关键时刻,翠亨新区的诚意和中山氢能产业环境,让我们最终选择了中山。”近日,中科富海(中山)低温装备制造公司董事长朱诚受访时表示。这些装备在翠亨新区制造出来以后,可以在全国不同的地方生产液氦、液氢等特殊气体,市场需求很大,“我们不仅掌握了核心技术,而且发展了好多系列产品,市场前景非常看好。”
落子中山后,中科富海一步一个脚印,将产业链推向纵深发展。2020年,中科富海(中山)氦气科技有限公司落子中山南区街道;2021年,中科富氦(中山)气体开发有限公司落子中山三角镇。
如果按照计划顺利推进,位于三角镇的综合气体岛项目将在数月后进入试生产阶段。该项目是中山首个氦资源和氢能供应基地,是中科富海在全国气体工厂布局中的重要一环,是粤港澳大湾区首个覆盖氦气、氢能源、电子特气及空分装置的综合气体岛。
“没有气体,绿色设备就无法运转,相当于舞者没有展示的舞台。”朱诚告诉记者。氢能设备,需要氢气,如果就近没有生产基地,企业舍近求远购买氢气成本较高,无法推动氢能使用。气体生产基地,将解决中山市氢能生产的瓶颈,还将辐射大湾区周边城市氢能供应。此外,该项目还能为集成电路、光伏能源、锂电池、医疗等相关产业提供工业气体资源,填补中山市气体行业空白。
抢占先机
打造“氢城之链”
面向湾区“转动”产业
三次落子,中科富海“产业链”走向清晰。上游装备生产、中游气体生产、下游生产销售服务综合性平台建设,逐步实现氢能产业串珠成链。前不久,他们100%收购广东建成机械设备有限公司,该公司主要产品有液化天然气储运设备、低温液体储运设备等。
“在氢能产业链中,氢储运承担着‘承上启下’的重要角色。”朱诚表示,此次与广东建成机械设备有限公司的合作,使中科富海(中山)的氢能产业链条更加完善,为后续公司开发更多符国情和客户需求的氢液化装置创造条件。
记者留意到,去年印发的《广东省加快建设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行动计划(2022-2025年)》,把“着力保障低成本氢气供应”作为重点任务之一。在一些国际分析师看来,长距离运输仍是挑战。
“广东氢能产业提速发展的同时,氢源供应短缺和氢气成本高,也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朱诚算了一笔账,以高压气态氢气运输,一辆30吨的大拖车,每次只能运输有效氢气300公斤,注入时间需4小时;而液态氢气则每次可运输4吨,注入时间只需半小时。
朱诚表示,按照规划,仅氢气生产而言,三角综合气体岛项目每小时能生产氢气2000立方米,按照每立方米90克计算,相当于180公斤,即能同时为10辆氢能大巴加满燃料,每辆大巴可续航近400公里。三角综合气体岛项目的投产,不仅能满足中山氢能示范基地的使用,也能使中山更好携手周边城市,共同推动氢能高质量发展。
中科富海氢产业链条的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刚好弥补了粤港澳大湾区氢源供应缺失的一环,能够“撬动”产业真正转起来。
行业升温
上市企业牵头发力
产业土壤逐渐形成
国际氢能委员会预测,到2030年氢能进入商业化阶段,燃料电池市场规模将达到400亿美元。氢能产业,无疑是一条决胜未来的赛道。
明阳集团今年频频携手世界领先的新能源合作伙伴,全力打造风、光、储、氢和智能电气等矩阵式产业集群。今年5月24日,中山市人民政府、明阳集团与来自德国的百年企业NEA集团签署三方战略合作协议,携手打造绿色“双碳”经济新增长极。9月11日,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举行的中国(广东)-沙特经贸合作会议上,明阳集团与全球最大的私营海水淡化公司沙特国际电力与水务公司ACWA Power签署战略谅解备忘录,加强在绿色氢和氨、全球可再生能源和综合智能能源方面的合作。
大洋电机也将氢能发展作为“未来事业板块”。截至今年6月底,大洋电机在氢燃料电池业务上已累计申请专利达到218项,已授权专利达到126项,建立了知识产权保护的“护城河”。大洋电机在今年的半年度报告中表示,其在氢燃料电池业务方面的优势主要是电力电子及软件集成技术和高速电机技术。在市场拓展方面,已与多家头部客户开展燃料电池系统新产品平台的BOP导入和验证工作,系统新平台产品预计在2023年底至2024年陆续投入市场。
今年3月17日,国内首艘入级中国船级社(CCS)的500kw氢燃料电池动力工作船“三峡氢舟1”在江龙船艇中山科技园下水,填补了国内氢能源电池示范船的空白。如今,这条新能源船艇已完成了交付。
受中山产业发展环境吸引,武汉喜玛拉雅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将总部搬迁至中山火炬开发区,成立广东喜玛拉雅氢能科技有限公司。公司董事、集团总裁黄杰锋告诉记者,作为中山氢能产业链的一环,公司与明阳风电、中科富海等企业合作,已推出一批氢燃料的商用车,并且一辆使用喜玛拉雅氢燃料动力系统的车在北京冬奥会期间被使用。
规划引领
营造城市“氢和力”
布局“一核两带”
中山也在加快构筑城市“氢和力”,把氢能产业作为“弯道超车”的重点产业之一,谋划建设“双碳”经济园区,培育了明阳、大洋电机、中科富海等行业领军企业和先进低温技术研究院等重大研发平台,打造了较为完整的氢能产业链。
在政策方面,《中山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5年)》提出要充分发挥重点企业和重点区域示范带头作用,形成“特色鲜明、多元示范”的产业格局,抢抓国家大力推动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的政策机遇,主动融入广东省氢燃料电池产业集群建设,加快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打造中山市氢能产业“一核、两带”创新发展高地。8月,《中山市碳达峰实施方案》印发,再次明确要发展氢能产业。
“一核”,是指翠亨新区。这里将以东片区(原马鞍岛)为核心,东承深圳,推动氢能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联动协同,集中突破氢能关键核心技术和关键材料研发、示范和规模化应用瓶颈,集聚发展一批国内外领先企业,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和影响力,带动东西两带拓展氢能产业发展空间。
“两带”,指东部环湾氢能产业带和西南沿江氢能产业带。其中,东部环湾氢能产业带以翠亨新区为引领,主要包括火炬开发区、民众街道、三角镇。重点发展制氢、储运装备及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西南沿江氢能产业带以中山科技创新园为引领,主要包括南区街道、大涌镇、板芙镇、神湾镇。开展氢能核心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优化技术创新体制机制,推动产业链优势企业紧密合作等。
氢能产业发展,翠亨新区基础最扎实,将承担引领发展的重任。翠亨新区先后研究制定《翠亨新区新能源产业发展行动方案》,完成编制翠亨新区“碳中和”示范区创建方案,明确了氢能产业发展明确了目标、举措和重点任务。翠亨新区产业发展局副局长李伟东表示,翠亨新区与深圳市氢能源与燃料电池协会共同推动成立“中山市氢能源产业发展技术联盟”,召开并参与深中两地氢能产业研讨会,借助深圳的氢能产业优势、人才优势,加强氢能技术的创新和市场化应用,有望形成“广深研发+中山应用”的大湾区氢能产业发展格局。
目前我市氢能产业已具备一定规模和发展条件。中山一方面以省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建设为契机,重点推进氢燃料电池中重型车辆应用,有序拓展氢燃料电池等新能源客、货汽车市场应用空间,推动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另一方面推动制氢储能示范应用,开展氢储能在可再生能源消纳、电网调峰等应用场景示范,推动明阳智慧、中科富海等企业联动协作,探索培育“风光发电+氢储能”一体化应用新模式。
未来展望
协同发力先“转”起来
避免“起大早赶晚集”
1992年,钱学森先生在向国家建议发展新能源汽车的信中,特别提到“中山中标搞氢化物-镍蓄电池中试基地”。30多年后,中山在新的维度上续写了这一故事。
《广东省加快建设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行动计划(2022-2025年)》提出,到2025年末,关键零部件研发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建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燃料电池汽车产业技术创新高地。其中,提升产业链关键零部件研发产业化水平,提出要以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中山、云浮为重点建设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创新走廊;在优化产业布局方面,也提到,要联动东莞、中山、云浮等关键材料、技术及装备研发制造基地,推动形成产业集群。
目前,中山的氢能源企业虽然不算多,但是氢能源产业链条完备,上游、中游、下游均有布局,形成“精而美”产业链。采访中,不少企业代表认为,加氢站等基础设施要先行,让能源链条先“转”起来,才能带动后续产业的发展,前期要依靠政府推动。在前期中山氢能产业重点企业反馈给职能部门的有关建议里,记者发现,无论是明阳智慧、大洋电机,还是江龙船艇,都表示,要扩大应用让整个产业链“转”起来。
“对于大胆先行的镇街,要加大支持,灵活出台相关补偿机制。”这是朱诚给出的建议。他说,氢能产业是一个全新领域,会有“试错”的风险,这需要协同发力,让有条件承接氢产业的镇街携起手,共同做起来。而相关职能部门也应以“养鱼人”的心态面对,因地制宜出台相关补偿机制,在资金、政策上给大胆迈出脚步的镇街给予更多资源倾斜,不能让镇街只承担风险而又得不到实惠,唯有大家齐心协力“调水”,池中的鱼才能健康长大,才能避免中山氢能产业“起大早赶晚集”。 对此,朱诚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周边的城市目前多是在陆地上学着划水的技术,一旦下水,很快就游起来了。“中山的氢能产业链连‘水’都有了,就必须尽快‘游’起来。”朱诚说。
【策划/统筹】记者 郭锦润 黄凡
编辑 张英 二审 陈彦 三审 陈浩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