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中山看中山·“百千万工程”深调研重庆行|溶洞里酿出“酒和故事” “巴掌田”上绘美好“丰景”
发布时间:2023-10-12

中国大地幅员辽阔,华夏文明源远流长,造就了“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多彩画卷。乡村振兴,也需要一村一景、百花齐放,防止“千村一面”。重庆之行,本报记者来到了两座颇具个性的小村。它们的先天条件绝非出众,它们代表了许多普通乡村的模样。是画地为牢、固守平凡,还是因地制宜、追求卓越?且看它们如何选择。

龙泉村:溶洞里藏着“酒和故事”

说起今年最火的饮品,很多人会想到“酱香拿铁”。这种跨界营销,在市场领域屡试不爽。在沙坪坝区中梁镇龙泉村,记者就见识了一种很奇妙的“混搭风”。

龙泉村把溶洞景观和酒文化结合起来,打造跨界新玩法。记者 明剑 摄

重庆多山,喀斯特地貌发育广泛,全市有名有姓的溶洞景区,少说也有40多处。而龙泉村的天然溶洞,虽然不大,但却“不走寻常路”,凭实力“出圈”。

这里的溶洞分上下三层,常年恒温恒湿,具有天然的贮藏条件。由此,龙泉村引进了贵州的酿酒企业,开发“壹洞天藏”文旅项目。溶洞里醇香四溢,大大小小的酒坛里,存放有上百吨酒。游客支付一笔费用,即可购得一坛好酒,在洞中长期贮存——不是简单寄放,而是通过融入“忠、孝、节、义、慈、恩、思、报”等中华传统美德,为每坛酒注入情感。有为父母藏的“孝心酒”;有为孩子藏的“状元红”“女儿红”;还有历经患难的老夫妻前来为自己藏酒,封存信笺上只写了四个字:相伴一生。洞内的每处景观也都紧扣主题,比如前往长辈区的通道上,特地保留了一处石笋,命名为“感恩石”,进入时必须先低头,如同向长辈行礼……“酒与故事”在这里完美结合,给予游客难忘的体验。

酒企负责人冉佟佟介绍,该项目整体规划长达十年,最终选择在龙泉村落地,看中的除了山水人文,还有发展环境。“企业到地方来,要和当地融为一体,和村集体一起发展。有了地方政府的加持,我们更有信心,要力争打造出属于重庆的地标性酒文化品牌。”

乡村振兴首先是产业振兴。中梁镇党委书记李骥告诉记者,中梁镇是农业镇,为了让更多的农文旅企业愿意来、留得下,他们做了几方面工作。一是打造环境。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中梁镇以建设“美丽乡村”为目标,结合农文旅项目推进,全面提升村容村貌,努力实现村庄建设规范化、村容村貌特色化、村庄绿化景观化。充满乡村风味、田园气息的美景,带来了源源不断的人气。二是出台政策。对进驻的农文旅企业给予资金扶持,如果企业以自投项目申报,可给予50%的资金补贴;如果是以村集体名义申报,可以100%得到扶持。“支持企业发展还需要创新突破。比如溶洞藏酒项目,涉及自然资源、文旅、商贸、安监等多个部门,我们成立了专门工作组负责统筹推进,希望创新理念,做出新的模式来。”三是做好宣传。为了便于外界了解中梁、走进中梁,他们开发了“灿若星辰·诗意田园”小程序,用数字化为乡村振兴赋能、为农文旅融合助力,现已培育出了“中梁好物”这一区域公共品牌,包括精品水果、绿色蔬菜、洞藏酒等,都通过这个平台对外销售。

龙泉村风景优美,更通过农文旅融合实现“沃土生金”。记者 明剑 摄

和中山的五桂山相似,重庆主城西部也有绵延100公里的中梁山山脉。依托好山好水,中梁镇在农文旅融合上下足功夫。游客可以到天然溶洞看鬼斧神工、品“天藏地酒”,到灿若湖畔赏郁金香花海、油菜花田,到开心农场玩一趟“七彩祥耘”、体验耕读之乐,还有集党建引领、文明创建和便民服务于一身,美轮美奂的村舍院坝……这里的一山一石皆有文化,一草一木皆成风景。中梁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杨桃表示,有了这么好的基础条件以后,农民不再依赖种地过日子。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农村“沉睡”的资源活了起来,农民增收渠道也多了起来。

“以前我们是守着‘宝山’过穷日子,现在是农文旅融合‘沃土生金’。田园风光美,处处四季新,户户赛文明,人人比先进。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龙泉,一定会走出中梁、走向全市、走得更远!”龙泉村党支部书记曾邦伦满怀憧憬。

青龙村:昔日短板化为今日优势

如果不是亲眼见证村子里一点一滴的变化,即使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也很难相信,昔日那个土地撂荒、交通不便的“空壳村”,能够成为“明星村”“网红村”。

渝北区大盛镇青龙村是典型的丘陵地貌,土地零碎分散,当地形容为“鸡窝地”“巴掌田”。“跟人家平原是没法比,挖几个窟窿就能种地。”村民段彩华说,过去村里也种庄稼、种柑橘等,但很是辛苦,一年365天都泡在地里,也只能维持温饱。慢慢地,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土地都闲置撂荒了。

2017年,乡村振兴的春风吹拂大江南北,也吹进了这座落后的小山村。以返乡年轻人为主要构成的新一届村委,立志发展产业,带领村民增收致富。村干部带着党员和群众一起到泸州等地考察,回来后有了想法,有了信心。“确实触动很大,那边的地比我们的还差,现代农业却搞得红红火火。”村委会副主任梅燕说。

经过集体讨论,村里明确了发展方向,启动整村土地宜机化整治,并从中探索出“六改促六变”工作法:零改整,变零碎地块为成片土地;坡改缓,变“肩挑背磨”为机械耕作;劣改优,变低效作物为高效作物;瘦改肥,变滥施化肥为精准施肥;租改股,变简单流转为股份合作;分改合,变分散经营为集体经营……一条山地特色农业发展的路子,被一点点蹚出。

2020年10月,渝北区入选首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全区以此为契机,补齐信息基础设施短板,探索数字赋能农业发展和乡村治理。青龙村抢抓政策风口,再次升级产业理念,实施柑橘基地智慧农业项目,打造了全国首个丘陵山地数字化无人果园。

“每一棵树,车能到达,水能到达。以前农民靠经验种植,现在靠机械和数据种植,在家里都可以操作,‘体力活’变成了‘脑力活’。”驻村的大学毕业生邹雪介绍说。

通过打造数字化管理平台,青龙村把农业从“体力活”变成了“脑力活”,在“鸡窝地”“巴掌田”绘出一片好“丰景”。记者 明剑 摄

这个数字化管理平台相当了得,涵盖精准管理、环境监测、智能监控、智能农机等功能板块,依托卫星遥感、无人机、物联网等技术和大数据分析,实现对果园水肥情况、环境温湿、果树长势、病虫害的监测。无人除草机、无人植保机等设备与基站连接后,可提前规划好线路,实现无人作业。系统上整齐排列的小圆点,每一个代表一株柑橘,红色是长势较强,粉色是长势良好,蓝色则是长势较弱,专技人员会立即介入诊治。

“有了这个平台,过去一个月都浇不完的2000多亩果园,现在只需要12个人就能精准管理。管护费用降低50%以上,亩均节约化肥10公斤以上,商品果率从30%提高到了90%。”梅燕算了一笔账。尤为值得自豪的是,昔日不利于耕种的丘陵地,如今成了青龙村乡村振兴最亮眼的招牌。

按照计划,2024年数字化无人果园就将进入丰产期,届时将有更多的游客进村享受田园采摘、农家休闲娱乐,见识科技农业的“洪荒之力”。村里设立了人居环境专项保护资金,聘请兼职保洁员,实行“门前三包”积分制,营造干净美丽整洁的环境,为后期发展乡村旅游、民宿打基础。

昔日不利于耕种的丘陵地,如今成了青龙村乡村振兴最亮眼的招牌。记者 明剑 摄

就在今年中秋节前夕,青龙村举行分红大会,504户村民分享了100万元的“大红包”。见证乡村蜕变的老支部书记杨三全最是感慨。从小热爱音乐的他,特地写了两首歌《绿水青山家乡美》和《大盛柑橘红》。“坡上坡下栽树忙,道路越走越宽广;乡村振兴加油干,感谢党恩照四方……”在他清越高亢的歌声里,记者听到了国家大战略之下,老百姓心中的回响。

记者手记

乡村振兴要鼓励“粗粝的创新”

说起成渝之行的感悟,如果成都是“从无到有”,那么重庆就是“点石成金”。溶洞藏酒和数字丘陵,都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这并非一种灵光乍现,而是立足现有条件,勇于创新和超越的结果。

客观地说,龙泉村和青龙村,都不属于“老天爷赏饭吃”的类型。没有创新,溶洞就只是溶洞;不敢改变,丘陵永远长不出好果子。而现实是,它们没有妄自菲薄、安于现状,而是或打破惯性思维,或抢抓政策风口,把优势变成胜势,把短板变成长板,最终从万千乡村中脱颖而出。

反观中山的许多村子,基础条件不俗。如何既借鉴他山之石,又不局限于“走别人走过的路”,实现优势更优、特色更特,是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乡村研究专家贺雪峰说过,要想办成事,得反对平庸的精致,鼓励粗粝的创新。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不管这种创新是粗浅、简陋还是“有点迷”,都没有关系,只管先迈出这一步,总会有机会。特别是在乡村振兴领域,本来就离不开草根性、乡土味,如果苛求精致、尽善尽美,终将力有不逮、事与愿违。

你看溶洞藏酒,项目搞起来颇费周折,但企业敢闯、政府敢为,做出了一个人无我有的文旅项目;你看数字丘陵,原本宜机化改造是为了方便种地,安装摄像头是为了防盗,却因此搭上“数字重庆”的快车,做成了“全国第一”。

今年以来,风靡全国的“淄博烧烤”“村超”等都已证明,创新未必需要多大的资本投入,多新颖的内容创意;也可以从一种个体意识的朴素表达,进化为气象万千的宏大叙事。

中山也有这样的机会。中秋国庆期间,中山主推的金色大地音乐会,因其植根乡土、贴近群众、融入生活,而备受热捧。虽然从参与面、关注度来看,金色大地音乐会还无法与上述品牌相提并论,但已然是一次成功的自我突破。动议决策、统筹组织、宣传动员、应急管理,每一个环节都有意义,每一分努力都不会白费。1.0版已经“无中生有”,2.0、3.0版“点石成金”,还会远吗?

乡村振兴要鼓励“粗粝的创新”。希望更多村子拓宽眼界、发散思维,少一些“一板一眼”,多一些“旁逸斜出”,少一些“就事论事”,多一些“借题发挥”,走出属于自己的个性化振兴之路。

总策划:伍学标
策划:程明盛 吴森林 黄凡


编辑 方嘉雯  二审 魏静文  三审 向才志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