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存16座祠堂、8座庙宇,1300多米古石板街……大涌镇安堂村被称为“祠堂村”,因其深厚的宗祠文化底蕴和成片传统风貌建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
今年,安堂村活化利用一座旧米仓,建成“安堂村史馆”,对本村历史进行系统梳理。10月11日,记者在安堂村史馆观看了一部由展品、图文、视频立体展示的“安堂村进化史”,许多老村民珍藏多年的族谱、图画、古籍等进入其中,成为重要史料。与此映照,安堂村新制作的手绘导览图和电子导览图又将游客从过去带回到现在,以村史馆门前长堤街为起点,步入传统村落风貌文旅圈。
老人家的“宝贝”进了村史馆
林氏聚居地安堂古村被誉为隆都“祠堂村”,村内现存16座祠堂,为中山现存祠堂数量最多的村落。安堂祠堂主要聚集在双桂大街、子午巷、长堤街几条街巷范围内,均为不同分支林氏宗祠。漫步安堂村,不时便能与其中一座相遇,在高门大梁和殷殷话语中感受这里曾经子孙繁衍、人丁兴旺的气息。
如今,这样一部承载宗族传承文化的村史被搬进了安堂村史馆,在一座座宗祠的“落成”中被娓娓道来:明洪武(公元1368年)年间,林氏三世祖玄兴与南文蔡、萧两族共居一山开村立族。明永乐二十年(公元1422年),新会大儒陈白沙到此任教,课余遍览山川,应村民求赐村名。陈白沙见村边“明堂浩广”遂改村名为“安堂”,寓意村民生活安定。
米仓改造的安堂村史馆高而阔,生动展示着祠堂、庙宇、民风民俗和村容村貌历史演进。“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的“十德图”高悬,描绘着安堂老人口口传颂的林氏“九子十登科”佳话,展现了当地崇文重教的风气。
林淑苑作为安堂村林氏后人的一员,如今在安堂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工作。对于开村祖先的历史,她小时候从家中长辈处听说了一些,但并不清晰。“这几年,我们越来越意识到生活在这样一个祖先历史有传承的地方,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所以想对本村的历史作一次系统的梳理,对所有的先辈和村民有一个交待。”
梳理历史并不容易。2009年,安堂村重修族谱,已花费许多力气,如今新版族谱作为“镇馆之宝”被摆放在村史馆重要位置,基本每一位户籍村民都能够在上面找到自己的名字,寻到祖辈来处。而在族谱之外,村史馆还摆放了许多珍贵的史料。有登载了安堂村故事的《中山文史》1990年1月号,有用黄色纸条标记了安堂村信息的《中山市政权志》(1989版),有安堂名人林福祥记述抗英军事谋略的《平海心筹》复印本,有后辈整理的“抗战老兵林伟干生平纪事”,还有乡贤的书画集和各种发黄的剪贴报。
除了丰富的文史资料,村史馆墙上还张贴了几十位林氏祖先的小画像,人人着彩色官衣,神采奕奕。“资料和画像大多是村里老人捐出来的,你能感觉得到大家作为安堂人的那份自豪感。”林淑苑感叹。
搜集、考究、梳理工作繁杂,前后耗时半年,今年6月,安堂村史馆落成。林淑苑和团队伙伴成就感满满——终于让全村人都找到了一个共同的精神归宿。
打开手机畅游安堂
“蟛蜞蜞,好煲茶,人客来到喊吃茶。无茶吃,吃茶渣。无凳坐,坐树丫。”站在安堂村史馆入口,游客杨小姐对着一本线装《隆都民歌·民谚选集》看得津津有味,时时拍手称好。展示架上还摆放着《安堂(祠堂)对联选集》《安堂名人诗词选录》和一张《安堂手绘导览图》,林淑苑提醒说这些资料游客全部可以带走,“消耗得还是很快的。”
手绘游览图上,一个小程序二维码还可以为游客提供电子导览。登录进去可以发现,安堂村旅游电子导览图不仅标注了各处宗祠、庙宇、牌坊、古树景点介绍和导航,还提供餐饮、住宿指南。其中,安堂村利用村中老屋资源打造了一栋新中式民宿,目前已对外营业。
古石板街也是安堂旅游地图上的重要景点。安堂村现存三列花岗岩石铺砌而成的石板街,从迎龙里闸门到南文牌坊一千余米。
以游客的身份,走在弯弯曲曲的石板街上,似在无声追溯着这宁静大街上的旧日时光,不经意偶遇庭院深深的安堂香山书房、红房子安堂美术馆。
“目前,我们正在打造长堤美食街,已经长租了许多沿街房屋,即将动工改造。”林淑苑介绍,借助市级项目资金,安堂村正在“挖潜”传统村落文化资源,打造自己的文旅版图,同时丰富各种配套业态,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文旅生态。
编辑 曾淑花 二审 朱晖 三审 查九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