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草根发出新芽”!著名作曲家崔臻和、马久越为中山音乐发展支招
发布时间:2023-10-15 来源:中山+

自中秋国庆假期以来,中山“金色大地音乐会”一场接一场,从水乡稻田到高山脚下,从星月作伴到全媒体视听盛宴,人们在音乐中追梦逐光。10月14日晚,一场充满中山非遗元素的多媒体新民乐音乐会《东江说——遗韵写生·臻和新乐》在中山精彩上演。作品澎湃激昂、格调高雅,体现出岭南民间音乐的深厚底蕴。

多媒体新民乐音乐会《东江说——遗韵写生·臻和新乐》。记者 缪晓剑 摄

以上两者,分别从大众和专业层面对中山民乐继往开来作出了新的探索。长期致力于岭南民乐研究与创作的作曲家崔臻和,中国新民乐创始人之一、中央民族乐团驻团作曲家马久越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赞赏了中山对音乐艺术的高度重视,并提出加强大众与专业双轨道交互、深层次促进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相融合等建议。

坚持本土特色
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崔臻表示,广义的广东音乐既包括以高胡为代表的音乐,也包括咸水歌、客家山歌、汉乐和潮州音乐等,内涵丰富,不一而足。中山在传统民乐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无论是粤乐大师吕文成在家乡的精神引领作用,还是至今仍被广泛传唱弘扬的咸水歌艺术,都表明中山确是一方音乐沃土。

中山咸水歌表演。(资料图)记者 夏升权 摄

“这么多好的东西,我们得去传承它、发展它,让草根发出新芽。”崔臻和认为,传承不是生搬硬套,原封不动将原来的东西搬到现在,一定是不可取、不长久的,“艺术作品与时代背景息息相关,我们要在汲取传统音乐文化精髓元素的基础上,重新创作符合当下审美的全新作品。”在《东江说——遗韵写生·臻和新乐》,崔臻和与马久越联手运用全新的思维和视觉,以传统与时尚相结合的演绎方式,把岭南音乐的精髓提炼并加以丰富,还将舞台音诗画有机融进了音乐会的结构,让整个作品极富艺术性和时代性。

多媒体新民乐音乐会《东江说——遗韵写生·臻和新乐》。记者 缪晓剑 摄

马久越是中国新民乐创始人之一,多年来致力于传统民乐与现代音乐的融合发展,曾被格莱美音乐奖评委评价为“世界音乐的作曲天才”。他认为,传统民乐象征着一个民族文化的传承,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将传统民乐与现代音乐融合发展,是我们当下面临的必然趋势。一方面,现代音乐可以将更多新颖的演奏方式融入民乐,令其焕发新的青春活力;另一方面,现代音乐也需要汲取民乐深厚的文化内涵,从而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但是,当我们在谈论传承的时候,首先要充分学习、研究、尊重传统民乐,掌握它的基本规律和艺术本质,而不是放下改锥、放下锄头,就要去改变民乐、创作新民乐,这是盲目的,也是支离破碎的。”马久越主张“专业人做专业事”,用完整的审美体系去理性融合、创新创作,真正提高人们对多元音乐的包容和喜爱。

发挥专家引领作用
加强大众与专业的交互

10月14日晚,中山火炬开发区得能湖公园广场灯光璀璨,中山粤剧文化周暨火炬开发区首届吕文成文化音乐季正式启动,一众名家轮番登台,再现经典。在“金色大地音乐会”的东风下,越来越多的音乐作品朝着文化IP的方向迈进。

中山粤剧文化周启动仪式现场。记者 易承乐 摄

崔臻和、马久越均点赞了中山浓厚的音乐氛围,他们认为,无论是群众性艺术表演,还是专业音乐创作,都是推动音乐雅俗共赏的良好途径。这对于推动更多音乐人大胆尝试以现代风格去阐释传统音乐的魅力和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马久越还建议,要充分发挥群众文化与专业创作的交互作用,特别是发挥音乐类专家人才的引领作用,“专家式人物可以精准把握作品的规律和格调,确保作品站得住脚、留得下来,也可以带领更多人了解优秀音乐作品的艺术精髓,无论在普及教育还是专业示范方面,都具有事半功倍的积极作用。”

例如,由专家引领对地方传统民乐进行系统的搜集整理,建立完善的音乐档案;将传统音乐纳入学校教育体系,通过音乐课程、兴趣班等形式,让更多的孩子接触和了解传统音乐;加强与旅游、影视、动漫产业之间的合作,形成完善的音乐产业链,共同推动传统音乐的传播与发展等,都可以让中山传统音乐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编辑  王欣琳  二审  周振捷  三审 陈浩勤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