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如何“入古出新”?岭南优秀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座谈会在中山召开
发布时间:2023-11-12

11月12日下午,第八届岭南民俗文化节——“入古出新”岭南优秀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座谈会召开,省内多位民俗文化领域专家学者围绕岭南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从发展创新、挑战机遇、当代意义等多个角度展开探讨。会议由广东省民协副主席、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储冬爱主持。

座谈会现场。见习记者 赖彤瑶 摄

专家热议
推动民俗文化与现代生活交融

♦广东开放大学文化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教授蓝天:

蓝天分享了近期“出圈”的文化事件,如潮汕英歌舞、粤港澳地区龙舟赛等,并以春节民俗的变迁为案例,详细介绍了民俗文化具有历史性、地方性、传承性、变异性的特点。对于当下中山优秀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他提出了三点建议:

一是开展丰富的传统文化教育,认识到青年一代是文化传承的主体。应积极将中山优秀的民俗文化引入校园,以新颖有趣的课堂形式传播和弘扬传统文化。

二是创新促进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民俗文化会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而不停地发生、发展、变迁,要学会利用当今社会先进的技术手段使其得以更好的传播。

三是打造民俗文化标志性的“识别系统”。积极挖掘打造中山南朗飘色、西区醉龙等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给广大市民群众留下印象深刻的城市文化标志。

 揭阳普宁泥沟英歌舞。记者 文智诚 摄

♦华南农业大学建筑系教授郭焕宇:

郭焕宇从建筑空间和景观美学的角度,切入民俗文化在传统村落的传承与发展。在分享中,他以三个富有广府文化的传统村落为案例,分析其开展传统民俗活动时面临的进步及挑战。他表示,传统民俗活动需要走向更通俗化,其参与层面要涉及更广泛的社会群体,才能达到一定的传播效果,不能局限在某一个地方某一个时间点。

对于当下中山优秀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他建议,应主动策划、创新举办形式多样的民俗文化活动,为优秀的民俗文化提供展演传播舞台,以第八届岭南民俗文化节为示范,让民俗文化走上城市街头,走进村镇街巷,打破时空限制,把中山甚至全省各地的民俗展演进行集中式的呈现。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刘子川:

刘子川以《元宇宙时代民间文艺传承与创新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为主题,分享了元宇宙时代的创新技术和工具,如AIGC、CHATGPT、Stable Diffusion等,并展示了通过创新技术创作的作品。

他表示,民间文艺背后的相关历史信息和技艺形态多样、综合繁杂,对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的需求迫切程度高,元宇宙为民间文艺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手段、途径,更加适宜在年轻人之间传播。对于当下中山优秀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他认为,青年群体是让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焕发新活力的主力军。对于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创新发展,要鼓励青年群体用更加新颖的方式、创新的技术去展现民俗文化,让其融入现代人的生活中。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文学院院长、教授陈恩维:

陈恩维从岭南民俗文化的转换模式和当代转换需求,分析其连续性、创造性的特征与发展趋势。对于当下中山优秀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他表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山的社会结构、人口组成、等也会不断的变化,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也要考虑把外来人口纳入考虑的范围,扩大受众群体,让中山的民俗文化呈现包容性,让更多人了解认识中山的民俗文化。

六坊云龙。记者 文智诚 摄

中山正在大力推动
“非遗”传承保护

据了解,中山目前共有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84个,其中国家级项目6个、省级项目20个、市级项目58个。近年来通过开展“非遗”进校园、戏曲进校园等活动,以及“红色文艺轻骑兵”、“艺”起乡村行、助力“百千万”等文艺志愿服务,走基层、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培育爱好者与观众。

中山市文化馆副馆长杨宁告诉记者,中山已编制了非遗工作的发展规划,制定了有关文化保护项目的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将非遗项目、非遗传承人和传承基地等都纳入其中;同时,还致力于做好非遗资源的登记和保护工作,深入到各镇村去了解具体情况,挖掘积累了大量一手素材。接下来,中山将通过发挥非遗传承基地、非遗传承人的作用,带动非遗项目传承保护。

岭南民俗文化节的巡游活动现场,”狮子“与市民零距离互动。记者 文智诚 摄

中山市咸水歌市级传承人、中山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周炎敏参加了第八届岭南民俗文化节开幕式表演。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和团队在创作表演时注重还原真实场景,舞蹈动作也设计得符合水乡柔美的特色,非常轻柔舒展,而不像高山流水般豪迈。

“对于咸水歌的唱法,我们也进行了创新,尝试着在保留它最核心精髓的同时,用流行的唱法还有艺术唱腔去唱旋律,相较于最原始的唱法,这样能给人更多美的感受,能让更多小孩和年轻人接触、喜欢上咸水歌,从而自然而然地去钻研,这样,才能让咸水歌在年轻一代里传承下去。”周炎敏说。


编辑  黄启艳 二审 曾淑花  三审 岳才瑛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