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门柳·董小宛》公演大获成功!“好戏”是这样炼成的→
发布时间:2023-11-19 来源:中山+

11月16日下午,中山市委宣传部、中山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出品,广东香山粤剧团、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联合创排演出的原创新编粤剧《白门柳·董小宛》在中山市文化艺术中心公演大获成功,收获各方好评。

11月16日下午,原创新编粤剧《白门柳·董小宛》在中山市文化艺术中心公演。  记者 刘万杰 摄

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这部被戏迷称为“既没有脱离传统,又有创新”的佳作历经五年时间打磨,过程中有太多酸甜苦辣。全程参与粤剧《白门柳·董小宛》创作的香山粤剧团艺术总监、香山校外实训基地负责人、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粤剧学院院长邓志驹说,这部戏秉持着“出人出戏出精品”的初衷,承载了太多的希望与期待。

推动粤剧传承发展

中山市是孙中山先生的故乡,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首批全国文明城市,是香山文化发祥地。近年来,为写好“文化兴城”大文章,传承香山文脉,推动香山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山高度重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粤剧粤曲文化发展,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培育了以香山粤剧团为代表的本土粤剧队伍,推动创作了一批精品粤剧。

《白门柳·董小宛》演员与嘉宾合影。  记者 刘万杰 摄

为推动粤剧创新发展,中山重视从中华优秀文化、红色文化、香山文化中挖掘主题和素材,在粤剧形式上兼容并包、融合创新,打造出一批主题鲜明、内容新颖的高质量剧目。《白门柳·董小宛》作为中山市重点文艺创作项目,是近年来中山凝心聚力打造的一部精品粤剧。该剧改编自中山籍著名作家刘斯奋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长篇历史小说《白门柳》,融入古琴等传统文化元素,历经多年打磨,成功入选第十五届广东省艺术节大型舞台艺术作品终评,在公演时获得业界一致好评。

《白门柳·董小宛》在公演时获得业界一致好评。 记者 刘万杰 摄

此外,为提升粤剧队伍水平,中山市重视队伍建设的专业性和群众性,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坚持培养高水平专业化团队,打造“1+N”的粤剧队伍体系。广东(中山)香山粤剧团(香山粤剧研究院)则是中山本地粤剧推广的“主力军”。作为一家集创作、演出、展览、教学、研究于一体的粤剧文化机构,自成立以来,香山粤剧团在中山市委宣传部和市文广旅局的指导下,陆续推出多个优质剧目,机构内还设有粤剧体验中心、专题展览馆、唱片收藏馆等场所,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粤剧粤曲交流的重要平台。

在继承中大胆创新

传承,几乎是所有戏曲艺术面临的共同课题。如何让更多年轻人像上一辈那样喜爱粤剧,并且养成走进剧场听戏的习惯?近年来,香山粤剧团通过打磨内功、创新演出形式,打造出以《白门柳·董小宛》为代表的新粤剧,希望能留住更多新观众。

在本剧中“挑大梁”任领衔主演的黄嘉裕出生于1992年,在舞台上有着婉转细腻的唱腔、从容飘逸的身段,对于粤剧发展更是有着清晰的思路和坚定的信念。

为演出做定妆准备的黄嘉裕。  记者 刘万杰 摄

黄嘉裕认为,在新时代背景下,戏曲艺术应当求新求变,但一定是以遵循戏曲基本规律为前提的创新。“《白门柳·董小宛》我们是首演,没有任何可借鉴的前人经验。”黄嘉裕表示,除了剧情不落俗套外,他们在结构、唱腔、舞美等方面作了新的尝试,“这些创新都是为角色服务的,最终为了让观众感受到更自然、更沉浸的整体艺术体验。”

据了解,《白门柳》在舞美、音乐唱腔以及造型服饰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大胆运用了一些其他戏曲中鲜有出现的元素,再结合传统元素来塑造人物和烘托氛围。比如用古琴曲取代传统的古筝曲,参考中国工笔画的素材,将花鸟山石等融入服装设计,通过梅花造景等装饰细节营造古朴典雅的氛围和诗情画意的境界。

《白门柳》在舞美、音乐唱腔以及造型服饰等方面进行了创新。 记者 刘万杰 摄

一代代粤剧人薪火相传,既继承了粤剧的经典元素和技巧,也创造了粤剧传承的新形式和内容,为粤剧的发展和创新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本剧原著刘斯奋曾说,新编粤剧《白门柳·董小宛》首演结束后,他留意有很多年轻观众沉浸于表演,甚至有些非粤语观众都对剧目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这令我非常欣喜,说明改编的这出剧目符合年轻人的审美,也为传统戏曲的传承发展带来一定的启示意义。”刘斯奋说。

为粤剧“造新血”

粤剧艺术的传承发展离不开粤剧人才。“近年来,我们一直在探索‘以守促创’和‘以创立守’,发现并培育粤剧新苗。在《白门柳·董小宛》中,我们为粤剧新人创造了舞台实践机会,希望以此为契机为粤剧文化注入新鲜血液。”邓志驹说。

香山粤剧团是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粤剧学院的校外实训基地,邓志驹任该基地的负责人。他告诉记者,有别于单位体制,香山粤剧团在办团体制、经营管理上,是一个粤剧策划制作营运机构,日常的台前幕后演职人员不超过30人,但大型演出时可另聘人,并与院校合作,组建超100人的大团队。特邀众多前辈大咖坐镇指导,并汇集一批编导舞美专家,同时又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舞台实践机会。“香山剧团运作体制优势,可发挥全行业的力量,加上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有大量的艺术资源支撑。”在邓志驹的牵线搭桥下,《白门柳·董小宛》从前台的演员、乐队,到幕后的灯光、舞台团队,都有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师生的深度参与。

《白门柳·董小宛》从前台的演员、乐队,到幕后的灯光、舞台团队,都有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师生的深度参与。 记者 刘万杰 摄

“对于十几岁的孩子们来说,这次参与到大型演出里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孩子们可以在实践中夯实基础、提升素养,也架起了戏曲前辈与新人之间的沟通桥梁。他们有机会感受戏曲前辈精益求精的艺术品格和德艺双馨的艺术情操,帮助自身立稳扎根戏曲行业的信念。”邓志驹说,通过长期校企合作,可让粤剧人才培养得到实景、互动、专业的实践方式。更多的场景实践机会,让粤剧表演者拥有更好的表演素养和适应市场的需求,有助于粤剧后备人才的积累,为粤剧非遗文化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活力。


编辑 曾淑花   二审 朱晖   三审 查九星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