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环境的不断改善,我们在农贸市场待的时间越来越长,除了买菜,还可以逛逛市场内的小商店,甚至坐下来小憩,喝一杯热腾腾的奶茶。”说起印象中的“香山新街市”,家住东区街道的郭女士深有感触。
12月14日,记者从市市场监管局获悉,我市在2022年打造31家“香山新街市”的基础上,今年已完成33家“香山新街市”的改造工作,截至本月底,有望再增加9家,使“香山新街市”的总体数量增至73家。同时,随着该项工作的深入推进,“香山新街市”的建设也不断升级提档,统一的标识、整洁的市场环境,市场还设有休息区、母婴室。
环境美品类多的“香山新街市”
“菜市场变了个样,更漂亮、更干净,更舒适了!”这是东区街道菜丁长江市场档口商户和消费者发出的心声。
走进港口镇西街市场,“香山新街市”的统一标识清晰而明显,市场内,烟火气息扑面而来,地面干净,摊档整洁,还设有不少便民的小商店。“平时要帮忙带孙子,还要买菜做饭,以前买菜也就二十分钟的时间,现在可以带上孙子一起来买菜,在市场待几个小时都觉得有地方可逛。”刘阿姨表示,她住在附近的小区,多年来一直在该市场买菜,改造后的西街市场,升级为一个功能完善、配套设施齐全的“香山新街市”。

市市场监管局负责人表示,“香山新街市”坚持便民惠民的建设原则,坚持“公益初心”,从社区邻里生活需求出发融合多元业态,除了环境优化,每家“香山新街市”还设置便民服务区,向“让逛市场成为一种时尚”目标靠拢。如东凤镇同安市场探索“一站式”解决市民的“小修小补”需求,引入便民店商家,让消费者在车衣补鞋时“少跑一点”,真正以“小区域”服务“大民生”。板芙镇深湾市场、东区街道菜丁·长江市场、南头镇穗西市场均设置了母婴室、阅览室等,体现人文关怀。同时,将线下农贸市场与线上系统相连接,设置了便民买菜分拣专区,通过“香山云街市”平台为场内商户提供网上交易渠道,为消费者提供足不出户的购物体验,为市场商户打开新的流量突破口,让传统菜市场转化为数字化、规范化、重体验的智慧市场。自今年4月“香山云街市”线上买菜平台上线以来,已完成订单19.56万笔,交易金额合计1489.88万元,便民惠商效果明显。
结合镇街特色“求同存异”
小小菜市场,浓缩着一座城市的风土人情、文化内涵,也承载百姓幸福生活的美好印记。“香山新街市”重点在“新”,意味着要打造有别于传统农贸市场的新型农贸市场。在打造“香山新街市”的过程中,要遵循统一的标准,但又可以结合镇街文化民宿或商业特色,鼓励“求同存异”,引导农贸市场对软硬件设施环境进行提档升级,安装统一样式的“香山新街市”门头招牌和行业标识,结合中山各镇街的民俗文化或商业特色进行美化。各市场因场施策,塑造了“香山新街市”的文化场景和品牌化形象。

传统的农贸市场无法将日常经营管理进行量化和数据化,长期以来陷入管理瓶颈。2022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以营造全国最优环境为目标打造“香山新街市”,针对解决农贸市场设施老旧、群众消费体验感欠佳的问题,引导市场开办方以“设施达标、功能完善、运营规范”基本要求,围绕打造一套“香山新街市”统一标识、一个新街市服务专区、一个“香山新街市”智慧农贸平台、一个“香山之品”食品(农产品)标准体系、一把“香山智慧秤”的“五个一”标准进行建设。
随着该项工作的深入,市市场监管局还将智能化运用和监管引入农贸市场,在“香山新街市”智慧农贸平台建设的基础上,推动第二批42家纳入“香山新街市”的农贸市场均上线该平台,统一配备智慧秤具,实现智能化商户管理、商品管理、设备管理、数据查询、巡查监管、智慧公示等。同时,建成“香山新街市”运营中心,通过“数据驾驶舱”通览信息,让传统菜市场监管转化为数字化、规范化的智慧市场。
编辑 方嘉雯 二审 黄廉捷 三审 岳才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