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中国(中山)第31批援赤道几内亚医疗队启程前往非洲赤道几内亚,执行为期18个月的医疗援助任务。2022年8月,医疗队圆满完成任务,载誉而归。一年半的时间,他们在非洲书写了一部关于生命与奉献的人间温情篇章。作为医疗队的成员,中山市中医院骨科医生张振山对这段经历刻骨铭心,他将援非历程付诸笔端,写下了一部十万余字的作品——《中非医路——我在赤几的574个日与夜》。早前公布的2023年度中山市文艺精品扶持专项经费资助项目名单,该作品名列其中,目前,该作品尚处于编辑状态。近日,张振山接受了本报的采访。
图文并茂呈现援非往事
2020年5月,在得知自己入选援非医疗队时,张振山就产生了创作的想法。“对我个人而言,这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责任。我希望从医生的角度去阐述这段不一样的经历,留下记录的同时,给大家带来新的思考和想法。”张振山如是说。这部作品的创作阶段远不止援非的一年半——从入选到回国,三年多的时间,记录的同时,他不断静下心来加入新的思考。
整部作品的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出国前的培训、援外期间的故事和回国的路途。书中,张振山重点讲述了医疗队在赤道几内亚从衣食住行到工作的故事,也分享了医生视角下所听、所看、所感、所想的多维度世界,记录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发生在两万公里外的故事,在他的笔下被还原,救治毒蛇咬伤的中企员工、在险象环生的暴雨中会诊、为九岁非洲男孩切除锁骨上的“肿瘤”、心有余悸的艾滋病职业暴露……这一切都变得立体生动,展现在读者眼前。
“作为医生,我可能更擅长做手术,而不是写作,我的文字本身算不上细腻。”张振山坦然一笑,“但有一种情怀驱使我去写好。”为了让读者能身临其境,他在书中插入了很多图片,每张都对应着一段故事。
谈到此处,张振山恰好翻看到其中一张图片——赤道几内亚的总理写给他的表扬信。援非期间,张振山多次为总理治疗,并且取得了显著效果,在信中,总理表达了自己的感激和钦佩之情。张振山说,总理的最后一句话让他特别感动:“虽然您将回到中国,但如果有一天您再次回到赤道几内亚,请相信这里曾是,并且依然是您和中国医疗队的家。”这份认可让张振山觉得,自己的工作非常有意义,在救助伤病者的同时,为中非两国的友谊也贡献了微薄的力量。
传播中医,传递博爱
让世界上更多人了解中医,是张振山的一个心愿,于是,援非期间救死扶伤的同时,他还不忘传播中医文化,推广中医。“中医小夹板”、中医正骨、中草药香囊,这些中医诊疗技术既适宜当地设备匮乏的现状,又在治疗效果上大放光芒。在张振山看来,传播中医药文化是一种文化自信的表现,技术的推广会让更多人信任中医。
“我们的愿景是以精湛医术助力‘一带一路’,以真诚服务传递博爱精神。”张振山讲述道,“标题‘中非医路’的‘中’,既代表中国,也代表中山。”博爱,是中山这座城市的底蕴,也是医疗队队员的气质。怀着博爱之心,在非期间,队员们多次帮助当地民众免费诊疗,甚至会想方设法为无力买药的民众提供帮助。张振山说,他们代表着中国、代表着中山去到非洲,传递中山的博爱是他们的使命和责任。他的作品,就是基于这样一种博爱精神而生发,在其中,可以看见充满爱与奉献的动人细节。
574个日夜,是让张振山难忘的历练。就像书中序言所写:“这是一本记录张振山和援非医疗队员们的工作、生活、学习的纪实之书,既写给自己,也写给卫生医疗工作者,更是写给广大青年朋友们,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有一名和他们一样的普通青年步履不停,坚定前行。”
编辑 陈家浩 二审 魏静文 三审 陈浩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