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国门生物安全,中山举办智慧海关建设“媒体开放日”活动
发布时间:2023-12-19 来源:中山+

12月19日上午,中山海关、中山港海关联合举办“媒体开放日”活动,来自中山广播电视台、中山日报社等媒体单位的记者们纷纷走进中山海关国门安全教育基地、中山港海关“青篱”国门生物安全教育基地,了解海关筑牢国门安全防线、守护国门生物安全的科技力量和执法故事。

“口岸海关+实验室专家”联合监测
有效防范有害生物入侵

“看这些树皮,下面很容易藏匿虫卵”“如果木材上有虫洞,我们就很容易找到外来物种”……当天上午,中山港海关关员正在货运码头对一批进口原木实施检查,很快便从原木树皮下和集装箱中掉落的碎木块内“抓住”几只昆虫。

中山港海关监管一科科长陈志勇介绍,海关关员有一整套专业的检查工具,加上多年练就的“火眼金睛”,近5年来,中山港海关从进口木材中截获了蜚蠊、蝇类等6种全国口岸首例病媒生物,在防范有害生物入侵国门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

工程师对一只在口岸采集到的蟑螂样本进行种类鉴定。记者 付陈陈 摄

没过多久,位于中山海关技术中心的国家医学媒介生物监测重点实验室便收到了刚在口岸截获的输入性病媒生物,此时工程师陈健正对一只在口岸采集到的蟑螂样本进行种类鉴定。“对于截获的病媒生物,首先是采用形态学鉴定方法来确定种类,但这一传统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样本的要求很高。想要快速精准完成物种鉴定,需要应用到DNA条形码技术。”陈健介绍,每个物种都对应有一条独特的DNA条形码序列,这样就能进行精准区分,这就是实验室的“病媒生物及其携带细菌性病原体的分子鉴定关键技术研发”项目。

据悉,该项目曾荣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近年来已发现巨拟歪尾蠊、四川拟歪尾蠊、黑毡蠊、拉丁蠊属蜚蠊新种等全球新物种4种,另外首次在国内口岸截获的病媒物种也多达16种。

工程师对在口岸送检的蜚蠊样本进行种类鉴定。记者 付陈陈 摄

依托“口岸海关+实验室专家”现场联合监测模式,中山海关和中山港海关近两年多次得到人民日报、央视新闻专题报道,而两个海关旗下各有1家以“维护国门生物安全”为主题的科普基地,作为推进智慧海关建设和“智关强国”行动的平台载体,致力于全面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营造全社会共治氛围,以扎实成效助力全面筑牢国门生物安全防控屏障。

集科普、普法等功能于一体
两大基地每年累计接待上万人次

“第一次近距离接触这些外来物种标本,感觉太有趣了。”走进中山海关国门安全教育基地科普展馆,橱窗内的各种标本令众人惊叹不已。展馆内还设置了生物安全法律法规解读、病媒生物监测、动植物检验检疫、生物入侵等科普知识板块,让大家进一步了解国门安全知识。

海关工作人员带领众人参观科普展馆。记者 付陈陈 摄

“经过20多年的沉淀,基地现已形成‘科普馆+实物资源库+国家重点实验室’三位一体的科技科普体系。”中山海关技术中心副主任邱德义介绍,凭着过硬的技术实力,该基地在全国海关上百个科普基地中脱颖而出,成为今年海关总署评选的首批10个署级科普基地之一,“这在广东也是独一份的”。

与此同时,获评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的中山港海关“青篱”国门生物安全教育基地,近年来成为了中山“研学”热点,目前已经建成“国门生物安全简史”“青篱”标本馆等8个展厅及“香山英杰”“世界之最植物”等22个室外展区,展出各类实物标本1000余件,展示濒危、香料等植物300余种,共3000余株。

中山港海关“青篱”志愿服务队朱华霞介绍,基地设置了7条主题研学路线,大家可以了解国门生物安全的历史渊源和发展历程,学习防范外来入侵物种知识,近距离观察玳瑁、砗磲、白鹇等珍稀动植物标本,还可以在“虫林法则”木材检疫实训展厅内体验木材检查等海关业务场景。

木材检疫实训区。记者 付陈陈 摄

据了解,两个基地都涵盖了国门生物安全科普、普法、业务实训、通识教育等功能,面向机关事业单位、外贸企业、行业协会、科研院所、中小学校和广大市民开展科普活动,每年累计接待上万人次,同时依托基地开展“基地开放日”“实验室开放日”“小记者进海关”等活动,推动国门生物安全“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全方位宣传海关履职把关职能和普及国门生物安全知识,切实提升公众保护国门生物安全的意识和行动自觉。

参加此次活动的媒体代表人员表示,这是一次新奇有趣的体验,希望以后这样的机会也能惠及更多社会群体,更好地提升大众的国门安全意识,用实际行动维护国门安全。


编辑 王欣琳   二审 曾淑花   三审 吴森林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