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中山日报社联合市委农办、市社科联、中山市慧农乡村振兴研究院启动“百千万工程”深调研中山行。采访团以蹲点、深调研的方式进行采访,用镜头和文字全方位展现了中山各镇(街)村锚定“经济强、城乡美、社会治、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大力实施强镇兴村“1388”行动的做法和亮点。
在记者们的笔下、镜头中,乡村既有水村山郭、桑榆稻田、竹篱古道,也有产业兴旺、文脉赓续、秩序重塑。当前,中山各镇村正在加速形成“乡村发展共同体”,社会多元主体的参与和治理,让地方禀赋转化为发展红利,使得建设乡村、经营乡村、共享乡村“三步并作一步走”,进而焕发出当代乡村转型的文明之光。
产业兴村
“土”的变得“有力量”
产业振兴是“百千万工程”实施的基础和关键。只有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发展,才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能。在采访中我们发现,往往最“土”的产业最“有力量”。
这里的“土”,既是“乡土”的土,也是“土地”的土。“乡土产业”是指各镇村根据自身禀赋,集中精力做优做强的特色产业;“土地文章”则是以村级低效工业园改造为契机展开的产业升级。
以三角镇结民村为例,该村积极落实“生鱼变熟鱼”战略布局,计划引入第三方倾力打造“熟”鱼品牌,并鼓励村民发展“家庭式餐饮”,共同推广生鱼文化。此外,结合中山三角智慧温控食品生态城项目的落地,结民村主动谋划前期土地协调工作,成立结民村农业发展公司,大力培育农业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古镇镇古一村则主动打破传统靠租金收入的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建立“古一产业共同体”,以“直播互动+走访展厅+特色产品”的形式,引导商圈内的传统灯饰实体经济与直播带货、社群营销等新兴产业势力融合演进,使经营者们积极主动参与到产业转型的发展建设中,实现业务共生、生态共建、利益共享,从而提升产业整体效率。
而在黄圃镇大岑村,该村通过创新运用“多元融资+连片整备”和“综合整治+三生共融”模式,以“工改工”为主,积极打造既能保证村集体经济的长远发展,也能促进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高质量发展空间。目前,大岑村正从过去中山北部“家电岛”渐渐蝶变为水清岸绿、景美产业旺的宜居乡村。
对于没有县制的中山来说,镇(街)村就是“百千万工程”的主战场,要把镇街当成县、村当成镇来干,全面增强镇村经济承载力、竞争力、吸引力。刚刚召开的中共中山市第十五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中山一方面要大抓镇域经济,充分发挥原有专业镇特色镇优势,推动镇属企业发展,加快盘活沉睡资产,做大做优特色产业,培育一批工业重镇、商贸强镇、文旅名镇、农业大镇、特色小镇,打造更多全国百强镇、千强镇;另一方面要做强乡村经济,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建强十大农业产业平台,推动花木、脆肉鲩、生鱼、菠萝等传统优势农业提质升级,力争2027年实现综合产值突破160亿元,初步形成“十平台、十标杆、百企业”的农业产业集群生态。
浙江省委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示范区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顾益康曾经在有关论坛指出:“广东有这个条件,可以把‘建设美丽乡村、经营美丽乡村、共享美丽乡村’三步并成一步走。在此基础上向‘富丽乡村’迭代升级,推动村成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单元。”
中山亦然,只要各镇(街)村实打实抓产业,制定计划、挂图作战,一个村一个村抓、一年接着一年干,重点培育扶持“龙头”村、“领跑人”,定会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打造出一批在全国全省叫得响的现代化新乡村。
文旅耦合
乡土美学“见神采”
从中山城区金字山隧道上坦洲快线,20多分钟的车程就来到三乡镇雍陌村。以郑观应故居为核心,周边不断涌现特色民宿、咖啡店、奶茶店。在雍陌下街,装饰复古的美食小店,既有雍陌名点冬瓜酥,也有粤澳美食杏仁饼、猪肉脯等,极具地域特色,一波又一波的游客前来打卡、拍照、歇息,除了中山市民,还有很多是从珠海、江门、广州等地慕名而来的游客。
而作为中山老牌网红村的新晋网红景点,2公里长的崖口东堤集市声名远播,“港车北上”客人慕名而至。从最初的崖口飘色、崖口云吞,到海鲜街、稻田风光,再到煲仔饭一条街、集装箱风情一条街、东堤集市……南朗街道崖口村似乎每一次都能踩准“流量密码”,成功“出圈”。崖口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谭锦鹍表示,面对“百千万工程”的发展契机,崖口村以发展乡村旅游为核心,以农民增收为目的,切实推动农旅产业融合发展。
谭锦鹍所理解的沉浸式乡村体验,不是“走马观花”式地打造一些特色景观,而是营造出人景场交互的沉浸体验,“见人、见物、见生活”,让游客有精神感知与乡土共情。这恰恰是崖口村不断实现华丽转身、保持流量“长红”的重要原因。
综观全国各地乡村旅游,不乏有些地方因为迎合游客的“乡村想象”而曲解原有的文化内涵,同时,乡土文化的过度商品化、市场化又反过来干扰乡村文化本身的传承机制,消解了乡村文化的在地属性。
以此为鉴,中山在乡村发展规划中着意解决乡村文化保护和开发的矛盾,调和外来文化与乡村原生文化的冲突,中和现代化建设与乡村文化认同的关系,力争达到乡村文化旅游生态的整体平衡。放眼乡村大地,中山大力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充分挖掘利用五桂山、南朗等的生态优势和文化底蕴,发展农村电商、精品民宿、休闲旅游、创新创意等产业,开发一批农文旅精品线路,推动“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转变。
其实,无论是五桂山脚下的“山水田园+现代生活范式”,还是岐江河边的“历史人文+新式空间保育”,都展现出了乡村振兴的新风貌和强自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中山举办11场金色大地音乐会系列活动,中秋国庆期间吸引约245万人次参与,拉动农文旅集市直接消费330多万元。从一年一次到四季常办,从镇街“自选动作”到全市特色品牌,金色大地音乐会在中山乡村大地上搭起了全民共乐的文化大舞台。以文化为载体,以节假日为契机,金色大地音乐会唱响了根植于中山广阔乡村的美丽文化,焕新了中山乡村农文旅融合的品牌IP,也演绎了以崇尚自然、追求发展创造为目的的“乡土美学”。
“共同体”带来新“引擎”
乡村发展“显底气”
“百千万工程”的实施,离不开人人关心支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如何吸引更多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乡村流动,成为各镇(街)村思考的重点。
张子龙,市府办驻大涌镇安堂社区党委第一书记,到岗数月反复琢磨并实践着社区“五大振兴”的可行路径;张志彬,安堂社区顾问团队负责人,常常带着团队四处招商,为安堂古村焕新提供“新点子”,注入新思维;林淑苑,安堂社区党委委员、土生土长的安堂人,大学毕业后选择返乡,走街串巷访问老人,为安堂村史馆收集一手资料。
当前,安堂社区正持续通过挖掘文旅资源擦亮古村风韵特色,创新思维探索社区治理新路径,这些年轻人以不同的身份汇聚到这里,投入到一场“干事创业”的行动中。
在“百千万工程”实施过程中,采访团留意到,除了本村居民外,来自社会各界的不同力量都在涌入乡村,渐次形成多层次、多领域的新型“乡村发展共同体”。他们各自发挥所长,推动集体经济管理体制等改革,成立、发展“强村公司”,开展农村职业经理人试点,加快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让农村发展后劲更足。
2023年12月,广东省委深改委评选发布了20个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典型案例,“中山市民众街道运用EOD模式探索富民兴村有效路径”案例位列其中,也是中山唯一入选的案例。早在今年8月,中山市深中合作创新区启动区和万亩农田特色农业生态区EOD项目,已成功入选国家EOD项目库。据了解,该项目通过“政府+社会资本+村集体”合作,辅导新建村村集体成立强村公司——中山市新建经济贸易有限公司,统筹辖区内农村集体资产资源,与项目公司以联建形式,开展资产经营、社会服务、订单生产及工程承揽等业务,建立长效机制,探索“强村公司”多元化发展路径,持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自2022年11月五桂山街道桂南村创立中山市首家由股联社全资控股的村集体文旅公司——中山市桂南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以来,全市各村涌现出了一批村级运营管理公司,他们纷纷聘请专业智囊团队,以城乡融合的视角、用市场经济的方法,为村企运营出谋划策。
在此东风下,“乡村CEO”的概念再次从浙江等东部沿海省份火到南粤大地。2023年9月,广东省农业农村厅正式启动了农村职业经理人培育工作。根据计划,首期班招收100名学员,中山亦有学员参加培训。有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发挥职业经理人或专业化团队的作用,中山将加大力度谋划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和社会治理,用市场化改革引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不断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当然,无论资本还是技术,无论市场还是情怀,“乡村发展共同体”不仅仅要求各方力量物理性汇合在一起,他们还要深度融合,建立共同的、清晰的乡村运营新方向、新路径、新思路,并加以落实;要深度理解、赓续在地文脉,通过打造精品项目扩大品牌效应,让文脉与产业贯通,让乡村建设、乡村经营、乡村共享同步发生。
中山,正在积淀更多“底气”。
编辑 张英 二审 魏静文 三审 吴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