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千万工程”・侨房新韵丨石岐街道从善坊历史文化街区:旧侨房要跟文艺范撞个满怀
发布时间:2024-01-18 来源:中山+

如何让那些承载着家族记忆、一方文化的建筑在城市化进程中重新找到一条出路,让百年香山文脉吟诵流芳?石岐街道的从善坊历史文化街区或许有答案。

沿着民生路,由南至北东西走向的共和巷、从善坊、观音巷、郭家巷四条巷道,连起了整个从善坊历史文化街区(以下简称“从善坊”)。从善坊是清末民初时期形成的一个具有中山特色的传统民居群,共有140余栋侨房建筑,多为骑楼,砖混结构,具有中西合璧风格,距今已有百年历史。

从善坊历史文化街区。 记者 余兆宇 摄

当前,从善坊正借助中山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的契机,以及进行老旧小区改造的时机,开展侨房活化利用,为这些古老的建筑擦去被岁月染深磨旧的印记,同时积极引入文化创意、文旅产业、新潮消费等业态,让历史文化街区重焕新生,在变与不变中找到传承发展的平衡点,使其成为石岐街道乃至中山对外展示文化底蕴的窗口。

“危房”不再,气韵犹存

1月18日,天气晴好。穿过烟火气十足的白水井大街,尽头便是从善坊的所在地。站在此,耳边不时传来机器的微微轰鸣声,建筑工人有条不紊地铺设着坊内的石板路。坊内道路两旁的不少建筑外立面在保留原有风格的基础上,按照修旧如旧理念已完成改造。暖黄阳光倾洒下来,古老建筑焕发出年轻光彩。

从善坊有140余栋侨房建筑,多为骑楼。 记者 余兆宇 摄

从善坊仅有2.1万平方米,但最大限度保留了原有的尺度和特征。有学者认为,从善坊完整保留的中西结合建筑群体,民国初期的街巷格局、历史景观、环境氛围等,都对研究中山华侨文化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和中山近代城市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从善坊内建筑房主多是华侨,当中有很多人已经移居海外,他们或将旧宅委托给他人代管,或是出租。历经百年风雨洗礼,这些老侨房,有的蛛丝悄织门廊,有的青藤已附青砖,有的人去楼已空。所幸,从善坊在2022年迎来了维护与保护的契机,并于2023年3月正式动工。

“我们不能眼睁睁看着这些历史建筑变危房,不能让文化湮灭。”石岐街道城市更新和建设服务中心主任田湘攸说,近两年来,从善坊不仅开展了侨房建筑外立面改造、消防设施改造、路面改造、环卫设施改造、公共“三线”整治、安装小区照明设施等工作,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三公”启动了“无主”侨房修缮活化。

从善坊22号建筑,是中山历史建筑,也是一众侨房中规模最大、建筑工艺最精美的一幢,融合了趟栊门、挑檐、西式山花、石米饰面灰塑、凹门廊等建筑元素,体现了多元兼容的本土文化特征。但由于年久失修、无人经管,早已破败。田湘攸说,像这样找不到屋主的建筑,从善坊有不少。如何活化此类建筑,他们绞尽了脑汁,先后前往广州、上海、南京等有经验的城市“取经”,最后结合中山实际想出来了眼下的办法。

从善坊22号建筑。 记者 余兆宇 摄

“各种方法试一遍还是找不到人,我们便通过登报公告、公示活化方案、全程公证三步,进入政府托管,从而对其进行修缮加固和对外招商。”田湘攸表示,这个政策仍有不足,但能够保证现有“无主”侨房得到抢救和活化利用,最大限度保留原有的气韵。

业态更新,主招“文化商”

“目前我们的工程进度已达85%,顺利的话,农历新年伊始,我们就能完成活化,实现开街。”望着焕新的从善坊,田湘攸脸上止不住的笑意。

侨房“活”起来的关键在于用起来。从善坊侨房权属复杂,大致分为“无主”或产权不清房、市民私人购买房、出租房、原住民房四大类。依托香山古城建设开办的香山古城运营管理有限公司,从善坊正按照“能收尽收、能买尽买、能租尽租”原则对整个街区物业开展归置,“至少要70%的物业掌握在运营公司手里,我们才能更好实现运营,按照政府引导的文化业态去招商和管理。”田湘攸说。

目前,从善坊的140余栋侨房已有10栋正在进行招商和活化利用。“我们计划整个业态以‘善文化’为主题主线,聚焦‘吃、穿、住、展、文、教’多个方面开展引入,让这里形成浓郁的文化沉淀氛围。”田湘攸介绍,吃的方面引进轻餐饮和中餐;穿的方面引进高端传统服装制作企业;住的方面引进民国风情的民宿企业;展就是将利用从善坊比较有标志性的建筑和空间做展览展示和历史讲述;文则指文创产业,将开展国学、国乐、非遗文化等教育培训,目前也已引进一批;教则是教育,将把从善坊打造成为华侨文化和岭南文化的研学基地,提供研学线路和内容,供全市中小学生和市民游客参观“打卡”。

从善坊8号,是陈允夫妻2019年就租下来的侨房,他们将其取名为“时光花园”,主要用于他们夫妻二人从事陶瓷手绘、名家瓷板画、绘画艺术、陶瓷艺术等。

改造后的从善坊8号侨房,各种绿植、花卉摆满庭院。 记者 余兆宇 摄

走进时光花园,各种绿植、花卉摆满庭院,墙上还爬着盛放的三角梅,姹紫嫣红、煞是好看。屋内则是字画、陶瓷等艺术品次第摆放,茶台上的茶杯还冒着热气,陈允正和朋友谈笑风生,一股文艺气息扑面而来,时光在这里也突然慢了下来。

改造后的从善坊8号侨房,屋内摆放着字画、陶瓷等艺术品。 记者 余兆宇 摄

陈允是地道的中山人。自小成长在青砖屋的他,对这类房子特别有情感。“你看这个趟栊门,和我小时候住的差不多,很有感觉。”陈允说,从善坊是“最中山”的地方,这里不仅文化底蕴深厚,并且闹中取静,非常适合开展文艺创作。

作为最早一批来到这里兴文化的人,陈允不仅和租用周边侨房的文化人“打成一片”,还积极帮助从善坊广招“文化商”,常邀朋友前来相聚,向朋友推介从善坊,“我也希望这里能够盘活,让更多了解到底蕴深厚的中山文化。”


编辑 陈彦  二审 魏静文   三审 苏小红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