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集“百千万工程”智慧力量 | 关于提升中山城区首位度的若干思考
发布时间:2024-01-23

中山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要继续实施好“强中心”工程,强调要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让中心城区功能更加完善,在“百千万工程”背景下,能更好发挥辐射力推动城乡融合,推动全市高质量发展。本文现就中山城区首位度问题作一些浅要分析。

一、中山城区首位度现状分析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中山城区各街道的共同努力下,中山城区的经济、城建、社会、生态、文化、民生等各项事业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与周边城市特别是东莞、佛山、珠海等市的中心城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一是经济和产业首位度不够。从GDP总量、二产三产重点指标、重点企业数量三个层面看,中山城区石岐街道、东区街道、南区街道、西区街道在全市的占比都不高,引领带动作用不强。二是教育和科技首位度不够。城区特别是石岐街道因是老城区,学校布局、学位等方面都存在短板,影响了素质教育的高效推进。城区以三产为主,科技实力不强。三是人口和人才首位度不够。根据我市“七人普”结果显示,全市常住人口441.8万,其中主城区四个街道人口约为69.39万,城区人口聚集度不够。不少企业负责人指出,企业急需生产设计、研发创新等方面的高端人才。四是城建和交通首位度不够。对标东莞松山湖和珠海横琴,中山城市建设稍显落后。环线区分方面,中山城区只有一环(南环、北环加上东区的长江路和西区的105国道),环内没有南北快速通道,交通出行较为拥堵。

二、提升中山城区首位度的建议

(一)持续推进“补二强三”战略,夯实产业基础,打造湾区经济强市。一要做大第二产业。落实省委提出的“制造业当家”战略,引导现有重点工业企业增资扩产;结合中山“工改”,做好招商,培育更多专精特新企业。二要做强第三产业。加快石岐总部经济区、东区总部经济区、岐江新城欢乐海岸片区的建设,尽快启动岐港片区、中山北站片区TOD综合开发,建设中山城市会客厅;强化城区三产考核比重,保障城区优化发展三产。

(二)持续推进深化改革创新工程,凝聚全民力量,打造湾区活力城市。一要持续深入推进“转作风”工程,激发干部队伍活力。要着眼干部品德和担当作为能力,不唯学历和年龄,“不拘一格降人才”;要做实市直机关部门和镇街中层干部上下交流,厚植市直机关中层干部“人民根基”;持续推进“担当作为”先进个人、先进集体评选工作,激励干部担当作为,推动发展。二要持续深入推进“驻企联络制”活动,激发企业创新活力。继续抓好各级领导干部分片联络重点企业,及时协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继续深入推进营商环境改革,不断优化办事效率,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持续办好“企业家日”活动,引导企业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三要持续深入推进“三问于民”行动,激发民间创新活力。广大党员干部要迈开腿,深入村企,深入群众,就转作风、“工改”、治水以及其他问题,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并以实际行动落实好,用党员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三)持续推进城市功能提升工程,提升软硬实力,打造湾区美丽城市。一要努力打造高品质城市环境。加强总体城市设计,重塑城市形象;加大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布局,加快建成“快速通达,慢速循环”交通生态系统,提升城市品质;加快石岐总部经济区城市规划馆、科技馆、美术馆“三馆合一”建设步伐,提升城区高端服务能力;加快推进旧城区城市更新,有效改善城区人居环境。二要加大人才支撑力度。按照“东承、西接、南联、北融”工作部署,结合中山城区所需所能,大力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探索人才政策创新,鼓励更多人才“带土移植”。三要大胆尝试审批权限改革。探索石岐街道、东区街道、西区街道等中心城区实施100亩以下商业项目用地镇街审批、城市建设和管理镇街负责改革,扩大中心城区发展自主权;推动市直部门在下放权力和事项的同时,同步下放人员和财力,激发基层干事创业活力。四要尝试打破镇街和部门壁垒。在前几年实施中山镇街组团工作的基础上,探索在全市成立若干个经济协作区,激发镇街活力,实现资源对接和互补;实施部门联动和合并,破除行业僵局和边界,譬如可以推行交巡警合一,实施城市卫生保洁“一把扫帚”等。

(四)持续推进文化兴城建设工程,深化文旅融合,打造湾区人文城市。一要打造精品香山古城。实施“微改造”,高标准推进香山古城核心区建设,打造广大市民和海外乡亲心灵守望之地。二要擦亮石岐文化品牌。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办好海峡两岸中山论坛、中山(石岐)文化产业博览会等文化交流研讨会,打造大湾区人文地标城市。三要加快文化产业聚集。坚持以实体经济为本,出台文化产业扶持政策,支持岐江新城岐港片区连片打造中山市文化主题产业园,带动构建中心城区现代化文化产业体系。四要促进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加快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项目招商;建设新型文化和旅游消费项目,做大做强“岐乐汇”消费节品牌,大力发展文旅消费。


编辑 汪佳  二审 陈彦  三审 徐小江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