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000人参与!中山掀起新一轮河塘清淤美化行动高潮
发布时间:2025-02-19 来源:中山+

彩旗在风中飘扬,清淤船等大型机械设备整装待发……2月19日,随着响亮的鸣笛声在坦洲镇茅湾涌生态节点响起,中山市2025年春季水塘河道清淤美化集中动工活动正式拉开了序幕。

记者了解到,此次集中动工活动,除了在坦洲镇茅湾涌设立主会场外,其余22个镇街也分别设立了分会场。从市到镇、村,从党政机关到国有企业,从党员干部到村民、民兵、志愿者,全市累计近3000人参与,共同掀起了新一轮河塘清淤美化行动的高潮。

全市累计完成
清淤总量625万立方米

当天上午,在坦洲镇茅湾涌启动仪式现场,副市长、市水污染治理工作指挥部副总指挥欧阳锦全作动员讲话。

他说,之所以选在茅湾涌举行这场集中动工活动,是因为这里的清淤工程不仅与河道疏浚息息相关,更牵涉到水污染治理、内涝防控以及绿美建设等多个方面。这一工程的实施,不仅是“百千万工程”建设成果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山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坚定承诺与积极行动。

2月19日,在坦洲镇茅湾涌生态节点,中山市2025年春季水塘河道清淤美化集中动工活动正式拉开序幕。记者 余兆宇 摄

当前,通过深入学习借鉴浙江经验,中山正有序推进清淤工作常态化、规范化、长效化,持续改善水生态环境,提升水安全保障。

市底泥处置专班专职副主任、市生态环境局局长杜敏表示,2023年10月至今,全市累计完成清淤总量625万立方米。其中,河涌累计完成清淤343条、373公里,鱼塘清淤1891个。而随着清淤工作的深入进行,我市河涌防洪排涝功能和水体自净能力也逐步得到恢复,在2024年强降雨次数同比增加48.2%的情况下,全市内涝点同比减少;全市水环境质量不断提升,全市河涌水质指数同比改善。

单日最大清淤量可达3000立方米

在茅湾涌清淤现场,记者留意到,该地创新使用的绞吸式清淤船正在高效作业。据广东省源天工程有限公司茅湾涌二期项目负责人邢志丰介绍,该船舶采用全封闭管道运输淤泥,搭配GPS定位系统精准控制清淤深度,既能保障科学清淤,又能适应3至15米不同水深工况。目前三台绞吸船同时作业,单日最大清淤量可达3000立方米。

在茅湾涌清淤现场,清淤船只在河道里清淤。记者 余兆宇 摄

“我们在去年试点应用吸式清淤,效果显著,目前正在全市大规模推广应用。”中山市水务局副局长林祯兆告诉记者,吸式清淤技术,不仅有效提高了清淤能效,也有利于对淤泥进行资源化利用。

同时,中山也将抓住汛前黄金施工期,统筹考虑实施河涌清淤、河道拓宽、堤岸加固、岸线整治等内容,以高质量水安全保障和水生态保护,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

亲眼见证清淤进程,坦洲镇新前进村村民陈锦章感慨万分:“过去河道淤塞严重,每逢大雨必涝。现在政府不仅拓宽了河面、清了淤泥,还带着我们一起美化河岸,村里环境大变样!”他表示,有了政府带头,作为群众的他们也自发加入到了改善提升家园环境的行动中来,希望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科学谋划激活生态新动能

随着机械轰鸣声在中山河网间此起彼伏,一场市镇联动的“碧水保卫战”正走向纵深。而如何科学谋划新一轮的清淤重点、优化施工方式,也成为了各镇街攻坚的核心命题。

以坦洲镇为例,当前该镇正致力于解决部分区域清淤不彻底、施工方式不够优化等问题。“我镇将以此次集中动工为契机,分批次对镇域内的水塘河道进行全面清淤。”坦洲镇党委书记汤如烈表示,他们的目标是力争在上半年完成7条河涌的整治工作,预计清淤量将超22万立方米。同时,坦洲镇还将遵循“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原则,对清理出的淤泥进行合理处置和利用,努力打造一批水污染治理和综合提升的示范样板。

清淤船只正在作业。记者 黄艺杰 摄

民众街道则是计划在汛期前完成17条河涌的清淤工作,预计清淤量将达到20万立方米。对于清淤的方式方法,民众街道也有着明确的规划。据街道党工委委员陈小勇介绍,他们将实施高效清淤、系统清淤和全民清淤的“三步走”策略。

一方面,持续做好清淤前河涌的底泥检测和断面测量,坚持因地制宜,积极推广国堰吸式的清淤方式,让清淤进度更加直观、清淤效果更加彻底。另一方面,坚持把河涌清淤与周边鱼塘、水塘、两岸绿化、小微水体等结合起来,以“百千万工程”5个典型培育村为重点,引领示范带动全街道各村(社区),推进清淤工作常态。

此外,民众街道还计划由党建办、工商联、团委等部门牵头,建立水塘河道清淤美化“党员先锋队”“企业代表队”“民兵队”“百千万工程队”“治水攻坚队”“青年突击队”,特别是充分发扬民众“四最”青年突击队的优良传统,重现当年挖塘运泥的农耕场景,努力营造全社会关注、支持、参与水塘河道清淤的良好氛围。

“接下来,我们也将坚定2025年起步即冲刺的目标,联动开展‘清淤+河岸整治’工作,全面提升城乡人居环境,共建共治共享美丽幸福河湖。”林祯兆透露,2025年,全市计划完成近300条河涌的清淤工作,清理长度超400公里,实现水塘河道清淤总量不低于300万立方米。这意味着“河畅、水清、岸绿、景美”将成为中山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


编辑 王欣琳  二审 朱晖  三审 苏小红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