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名旦陈韵红:为大湾区粤剧交流搭桥
发布时间:2022-09-15 来源:中山+

与粤剧相伴半生,已步入天命之年的陈韵红身上,有着多年舞台岁月所沉淀的优雅。当粤曲声响起,只要她一开腔,举手投足间,仍可见当家花旦的风范。

回顾自己的从艺之路,陈韵红自认“经历很简单”。她在广州长大,从小喜爱粤剧,顺理成章入读广东粤剧学校,毕业后便在广东粤剧院工作。

事实上,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她的表演就红遍了粤港澳三地。1991年,26岁的她拿下首届文华表演奖,三年后,又凭《宝莲灯》拿下中国戏剧界最高奖——梅花奖,成为广东粤剧界第一个斩获此双料奖项的女演员,被誉为“连手指都懂演戏”的著名粤剧花旦。


▲陈韵红进行粤剧表演。受访者供图

事业如日中天之时,她却选择结婚生子并移居香港,离开舞台十几年。2011年,她又接过广州粤剧院的“绣球”,担纲当家花旦,再度回归。

跨越香港和广州,陈韵红的人生路,折射了粤剧在大湾区的融合与互通。

在香港校园推广粤剧

拿下梅花奖的第二年,在戏迷的惋惜声中,陈韵红依依不舍告别舞台,移居香港相夫教子。不过,当家庭主妇的十几年,她并没有停止对粤剧的关注,反而让她有机会充当粤港澳大湾区粤剧交流的桥梁,并在香港推广粤剧。

在女儿上幼稚园时,陈韵红留意到校园里有一支管乐团。“有乐队,就有机会让学生们接触粤剧。”于是她大胆尝试,将经典粤剧曲目《昭君出塞》改编成了交响乐版本。

小朋友们看不懂粤剧的简谱,陈韵红便请了广东的乐师,将简谱翻译成五线谱,并将唱词与音符一一对应。从没接触过粤剧的小朋友,在排练时因为总是练不好而偷偷哭泣。她便温柔鼓励孩子们。

没想到,第一次校园演出,反响十分热烈。有孩子开心地抱住陈韵红说:“Aunty(阿姨),没想到粤剧这么好听。”这让她十分开心。“可以说是我在香港最开心的一场演出,因为它直接影响了年轻一代,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了粤剧的种子”。

等到女儿上初中时,陈韵红发现,粤剧已经写进教科书,走进了香港校园。“女儿有一天放学回家突然问我:‘妈妈,滚花怎么唱?’我高兴了半天。”陈韵红认为,粤剧走进教科书,对粤剧工作者是很大的鼓舞。粤剧要发展,培养观众群是非常迫切的工作。


▲陈韵红。受访者供图

回到广州后,只要有机会发言,她就四处呼吁,大力推动粤剧资源融入校园。

近年来,粤剧进校园、粤剧培训班等活动的火热开展,让她十分欣慰。她的5个徒弟经常被邀请到学校开讲座、表演。“政府在真正扶持粤剧。我们希望通过普及活动,点燃星星之火,让更多年轻人了解粤剧,培养更多年轻观众。”

不计成本,搭建粤剧交流平台

除了普及教育之外,陈韵红也时常看戏,偶尔客串演出。她曾与梁汉威、龙贯天、李居明等香港粤剧艺术家合作演出,得以深入观察粤剧在香港发展的特色。

“香港粤剧在艺术创新上,相对保守,但在舞台表演上,比较自由,口白生活化。我最大的收获,就是下意识改变舞台的口白,使其更自然,但是又不会自由散漫,保持内地‘学院派’的规矩,获得了不错的效果。”陈韵红认为,两地粤剧界各有特色,可以吸取各家所长,共同推动粤剧发展。

2009年,她在香港成立“粤韵红梅个人戏剧工作室”,凭借她在粤剧界的人脉,一心策划两地交流的演出。工作室与广东粤剧院合作,共同排了《胡不归》等十多部戏。彭炽权、丁凡、欧凯明、黎骏声、曾小敏、蒋文瑞、彭庆华、黄伟坤等名家都曾到港演出。

两地团队一起排戏、一起演出,每一场都为香港戏迷带来美的享受。当时有香港媒体写道:“‘粤韵红梅’已成为两地粤剧交流的品牌”。

从策划、定场地,到请演员,陈韵红都亲力亲为。每一场演出,她都坚持请专业演员。陈韵红笑言:“我们是不计成本,只希望产生社会效应。”

随着演出交流不断增多,香港观众对内地舞台的创新元素有了更新的认识。

陈韵红也注意到,近年来,在罗家英等香港粤剧名家的推动下,香港亦出现了《开心穿粤》《德龄与慈禧》等融入了创新表达的粤剧,同样受到观众欢迎。此外,随着香港西九文化区戏曲中心等现代化演出场馆的投入使用,香港粤剧团体也有了更大的表演和发挥空间。

陈韵红认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对于粤剧发展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契机。“三地拧成一股绳,共同推动交流演出、创作和青少年培养,其实不是难事,民间也一直在做。现在有了政府鼓励和支持,三地交流也在逐步深入,将有利于粤剧的传承、创新和发展。”


编辑  曾淑花   二审  魏静文   三审  岳才瑛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