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喀情深结文旅硕果 跨越山海谱民族“同心圆”
发布时间:2024-04-14 来源:南方网

编者按:

广东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口支援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第九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精神,切实扛起对口支援新疆政治责任,准确把握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坚持“支援”与“合作”结合、“输血”与“造血”并重、“硬件”与“软件”共建,推动产业支援提质增效,聚焦农牧、能源、文旅、医药、纺织、光伏等重点领域,有力推动了疆品南下、粤客入疆。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做好援疆工作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在新发展阶段,广东省对口支援喀什地区,两地携手融入新发展格局、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雪山之巅,云霞共舞。四月的帕米尔高原,生机盎然,牛肥羊壮。充满原始野性生命力的草木繁花,积存了冬日的希望和暖阳带来的力量,迫不及待地抽枝发芽,竞相绽放。这里是新疆最早的春天,也是最朴素的世外桃源。

帕米尔高原。陈雨昀 摄

迢迢丝路,山海情长。由中央统一部署的广东援疆工作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正式启动,在这二十多年里,广东的援疆足迹遍布天山南北。自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开启,广东对口支援喀什地区,从珠江之畔到昆仑山下,从长期建疆,到富民兴疆,再到文化润疆,各项援疆项目在喀什地区落地开花,结出丰硕成果。跨越山海的援助,让粤喀两地紧紧相连。

“要做好对口支援工作,加强新疆与内地产业合作、人员往来,鼓励和引导新疆群众到内地就业,鼓励和支持内地人口到新疆创业、居住。”2023年8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作汇报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也为广东做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指明了方向。

喀什随处可见的“广东元素”,见证着粤喀两地年深日久的情谊。陈雨昀 摄

近年来,广东积极开展旅游援疆扶贫,支持建设喀什老城等景点,开展“广东百企千团万人游喀什”系列活动,开行“粤新号”援疆旅游专列和包机等。随着援疆工作走深走实,新疆密织“空中丝绸之路”,大幅提升了交通便利度,奔赴喀什地区的游客穿梭如织。据资料显示,喀什地区2023年接待游客3322万人次,喀什古城景区迎客超741万人次,而广东则是去新疆旅游人数最多的省份。广东赴喀什地区的游客每年超百万人次,有力带动了当地的旅游消费水平。

喀什古城。陈雨昀 摄

在喀什古城,到处是身着维吾尔族或哈萨克族等民族服饰的游客走街串巷的身影。从事旅拍工作的化妆师思佳说,经常会遇到广东游客在喀什古城体验民族风情写真拍摄,当地的旅拍产业链已颇具规模。

记者在喀什古城体验民族风情旅拍。赖文韬摄

喀什市郊的牛羊大巴扎,有着南疆最粗犷豪迈的市场景象,如今仍延续着丝绸之路古老的交易方式——袖中议价。各乡镇的商贩们聚集于此,看中的牛羊无需秤斤两,经过讨价还价最终达成一致,买卖双方击掌握手以示成交。每逢周日,牛羊大巴扎人头攒动,烟火气十足的传统民俗氛围,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观光。

牛羊大巴扎。陈雨昀 摄

来自广东东莞的游客叶先生与朋友一行十几人到喀什地区旅游。在帕米尔高原的冰天雪地之间,他们成为了大自然的亲历者与感受者。“这次旅行不仅是一场‘探奇’,更是一次对南疆魅力与风情的体验与感悟”,叶先生说道。

白沙山和白沙湖。陈雨昀 摄

山川不语,河流静淌。雪峰山脉连绵不绝,冰川瀑布气宇轩昂,触手可及的云海之下,天地浑然一体,亲临之后便能窥见仙境的真实。喀什古城纵横交错,曲径通幽,揭开千年丝绸之路的神秘面纱,历史的印记深邃而迷人……我国最有异域风情的地方,此时正焕发出年轻的活力。

从自然风光到特色文化,红火发展的“旅游经济”,将喀什地区丰富多样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动能,旅游援疆推动了粤喀两地文旅产业携手共进、互利共赢。

喀拉库勒湖。陈雨昀 摄

在喀什这片热土上,无数来自广东的创业者扎根于此。李骁在青少年时期随创业的父母来到新疆,如今父母已退休回到广州,而李骁选择继续留在这里。现正从事进出口贸易工作的他在喀什生活了八年,喀什地区的风土民情,当地人朴实直爽的性格,在他的人生之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广州和喀什,对于李骁来说都是“故乡”般的存在。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粤喀两地的情谊,浓缩在一个个娓娓道来的“小故事”中。援疆精神一脉相承,粤喀情谊历久弥新。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无数同胞,正在用他们的方式,见证参与时代的变迁,喀什地区在这非凡天地间,走出了一条广阔的发展之路。

◆编辑:邓炜麟◆二审:冯嘉扬◆三审:刘捷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