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蜜柚大丰收,我家的800多亩柚园,预计总产量在200万斤左右。”金秋九月,梅州大埔的柚农又开始忙碌起来。
在9月23日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广东最大的蜜柚种植基地、中国最大的红肉蜜柚种植基地迎来丰收,产量再创新高,预计可突破35万吨。
当前,广东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锚定建设农业强省目标,扎实做好“土特产”文章,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并举、产加销贯通、农文旅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一幅“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广东乡村产业版图加速成型。
10个千亿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动能强劲
乡村要振兴,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是关键。今年4月,广东出台《关于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培育行动方案(2025年—2027年)》,在全省重点培育一批千亿、百亿与十亿元级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
广东把保障粮食安全摆在首位,把粮食作为10个重点培育的千亿元级现代农业产业集群之一,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深入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甘薯产量提升,牢牢端稳自己的饭碗。
走进茂名市茂南区公馆镇,连片稻田泛起金色波浪,收割机奏响丰收的乐章。“今年天气光照充足,雨水也及时,早造水稻亩产可达千斤。”种粮大户陈百计站在田埂上,望着丰收的景象喜上眉梢。
既“藏粮于地”,又“藏粮于技”。2024年,全省粮食面积、单产、总产量实现“三增”,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355.1万亩,比上年增加10.9万亩,增长0.3%;单产391.5公斤/亩,比上年增加7.2公斤/亩,增长1.9%;总产量1313.4万吨,比上年增产28.2万吨,增长2.2%,达到2006年以来历史高位。
世界荔枝看中国,中国荔枝看广东。荔枝是广东最重要、最具特色的农产品之一,栽培面积、产量与产值均居全国第一,全产业链从业人员超过180万人,是名副其实的“致富果”,在全省农业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
包括荔枝在内,广东将岭南水果作为10个重点培育的千亿元级现代农业产业集群之一,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加工、冷链物流等产业配套建设,做好“土特产”文章,力争让广大荔农增产又增收。今年,全省荔枝栽培面积约423万亩,产量超160万吨。
因海而兴,向海图强。作为海洋大省,广东的海洋渔业当仁不让要成为产业兴旺的“领头羊”。
在阳江市阳西县恒生水产养殖合作社内,先进的恒温设备与循环水系统取代了传统靠天吃饭的养殖模式。“我们实现了1公斤鱼卵产出400万尾鱼苗的突破。”合作社负责人林李泉自豪地介绍。
目前,阳西县海水鱼苗年产量占全省市场份额超60%,全县种苗生产场增至202个,面积约2万亩,成为名副其实的海水“鱼苗摇篮”。
2024年广东海水养殖产量达376.83万吨,增长5.47%,增速再创10年新高;代表渔业新质生产力的深水网箱养殖产量、工厂化养殖产量实现3年翻一番,在做好“海”的文章上取得切实成效,为全力打造海洋强省注入新动能。
从金黄稻浪到璀璨果海,从蔚蓝牧场到现代化车间,广东千亿级现代农业产业集群不仅做大了规模,更通过科技赋能、链条延伸与价值提升,正辐射带动全省农业现代化迈上新台阶,充分展现“千亿引领”的强劲动能。
20个百亿现代农业产业集群茁壮成长
千亿级产业集群蓬勃发展的同时,一批百亿级特色农业产业也凭借其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创新的发展模式,在南粤大地茁壮成长,成为支撑县域经济、带动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
在广州,以花为媒的“美丽经济”正绽放出新的光彩。这座千年花城的花卉产业年交易额已超过150亿元。科技赋能让传统行业焕发新生:白云区千亩蝴蝶兰产业园亩产值高达50万元;黄埔区立达尔公司从万寿菊中提取叶黄素,年产值超4亿元。
在茂名化州,素有“南方人参”美誉的化橘红,已成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力支撑。当地通过构建“地理标志+地方标准+信用监管”三级体系,建成2个万亩高标准种植基地,良种覆盖率达98%。
更重要的是,化橘红跳出传统药材局限,开发出药品、食品、饮品、保健品等200多种产品,加工转化率达100%。中国化橘红博览馆的建成开放和多条文旅研学路线的推出,推动产业深度融合,2024年接待游客超8万人次,真正实现了从“小特产”到“大产业”的华丽转变。
以“白蕉海鲈”国家地理标志品牌为核心,珠海将水产品与节庆文化深度融合,打造出极具特色的“年鱼”IP。今年9月,东方甄选生鲜号的白蕉海鲈溯源专场创下单日销售额650万元的亮眼成绩。在186亿元综合产值的产业链背后,是“龙头企业+基地+渔户”模式的成熟运作,是智能化生产线的投入应用,也是总投资超26亿元的珠西农产品物流交易中心项目对未来发展的强大支撑。
从粤港澳大湾区核心的花城到粤西的橘红基地,到北部生态区的竹海,再到珠江口的渔场,一个个百亿级农业产业集群凭借标准化生产、科技赋能、品牌打造和产业融合,走出高质量发展之路。它们挺起广东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的坚实脊梁。
“小而美、特而优”产业集群潜力十足
在千亿、百亿产业集群蓬勃发展的同时,一批年产值达十亿级的特色农业产业也在南粤大地悄然崛起。它们凭借独特的地理标志、精湛的传统工艺和创新的产业思维,同样成为富民兴村的重要力量,展现出“小而美、特而优”的强劲发展潜力。
潮州潮安区凤凰镇,云雾缭绕的茶山孕育出驰名中外的凤凰单丛茶。2024年,潮州茶叶全产业链产值达89亿元,带动超20万人就业。当地通过建设地理标志展厅和驿站、完善茶叶质量抽检体系、投入近200万元资金推进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与宣传推广,持续提升产业竞争力。
西江畔,肇庆高要区绵延的“肉桂走廊”散发出浓郁辛香。作为“中国肉桂之乡”,2025年高要肉桂种植面积达70.05万亩,全产业链综合产值52.5亿元。肉桂皮厚油丰、品质上乘,成为星巴克、李锦记等知名企业的重要原料。当地通过“点枝成金”延伸产业链,将以往被废弃的小规格桂枝加工成制药原料,带动桂农亩增收约4000元。
在阳春,被誉为“四大南药”之首的春砂仁正焕发新生。2024年,阳春市春砂仁种植面积达9.51万亩,鲜果产量3631吨,农业产值14.38亿元。当地成功打造21个春砂仁品牌,其中8个获评省级农业企业或产品品牌。
河源连平的鹰嘴蜜桃,则以独特的“鹰嘴”造型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目前区域种植面积达8.8万亩,年产值突破21亿元,带动8100余户桃农增收致富,培育出古坑、小水等4个“亿元村”。
只要立足资源禀赋、坚持特色化发展、注重产业链延伸,再“小”的产业也能释放出巨大的经济能量,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编辑:吴玉珍◆二审:郑沛锋◆三审:周亚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