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扎实推动体育高质量发展建设高水平体育强省的意见
发布时间:2025-11-07 来源:南方网·粤学习

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

关于扎实推动体育高质量发展

建设高水平体育强省的意见

(2025年8月9日)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体育工作的决策部署,全面推动新时代广东体育高质量发展,奋力推进体育强省建设跃上新水平,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以及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坚持以人为本、改革创新、协同联动,深入实施体育促进人民健康等“六项行动”,持续提升体育发展质量和效益,充分发挥体育在现代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中的综合价值与多元功能,加快建设高水平体育强省,为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提供有力支撑。

到2030年,广东体育整体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增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日臻完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持续优化、综合实力稳步提高,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进展,体育文化感召力、影响力不断提升,体育对外交流、区域合作更加密切,体育强省建设基础更加坚实。到2035年,广东体育整体发展水平保持全国领先,全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达到新高度,竞技体育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体育产业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体育文化繁荣发展,粤港澳大湾区体育深度融合发展,全面建成高水平体育强省。

二、实施体育促进人民健康行动

(一)增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科学规划布局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提升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服务水平和综合利用效益。加强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嵌入式”建设、智慧化改造和适老化适儿化配置,营造无障碍体育环境。有序推动各类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持续实施“万名帮扶骨干引领、万名师生支教、万个体育社会组织服务、万支村居健身队伍建强”基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计划,完善县、镇、村全民健身服务网络。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纳入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培育一批融入社区的基层体育俱乐部、运动协会和群众自发性健身组织。健全全民健身志愿服务体系,提升志愿服务专业化水平。

(二)促进全民健康素养提升。倡导树立正确健康观,推广健康生活方式,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和健身方法,因时因地因需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将促进青少年提高身体素质和养成健康生活方式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发挥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作用,倡导“给孩子一万个运动小时”,着力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个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引导学生掌握2项以上运动技能,推动养成终身运动习惯。提高老年人体育健身意识,引导老年人掌握科学锻炼方法。推动残疾人体育发展,提升残疾人康复健身体育服务水平。

(三)推动体卫深度融合。倡导“运动是良医”等主动健康理念,构建体质测定、健身指导、慢病干预、运动康复等一体化服务机制。鼓励医疗卫生机构参与运动健康促进工作,设立特色门诊,科学指导和综合干预体重管理、近视预防和心理健康等。加强运动处方研究和推广,建立完善针对不同人群、不同环境、不同身体状况的运动处方库,推动运动处方科学化、规范化和个性化。常态化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和国民体质监测工作,推广普及国家体育锻炼达标测验活动。

三、实施体育助力美好生活行动

(四)发展城市运动休闲。立足城市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路跑、骑行等户外休闲运动项目,赛艇、皮划艇、桨板等水上运动项目,帆船、冲浪、潜水等滨海休闲体育项目,积极培育冰雪、航空等时尚休闲运动项目,不断满足群众多元化、个性化体育健身需求。推动体育设施建设与城市更新有机结合,有序建设城市体育公园,鼓励各地建设“百姓健身房”。推广应用智慧体育设施和智能穿戴类体育用品,推动体育场馆智慧互联,构建高品质运动空间。

(五)丰富乡村文体生活。广泛开展“体育进村、运动下乡”,推进新时代乡村体育“四有”惠民工程建设。依托美丽乡村走廊、万里碧道、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等,配套完善户外运动设施,打造具有田园风光、乡土风情的体育特色乡村。发展乡村体育新业态,促进农文旅体商融合发展。培育“粤美乡村”体育赛事活动,打造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佛山“西甲”足球联赛、南海叠滘龙船漂移大赛等赛事品牌,开展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和体现农耕、农味、农趣的体育文化活动,助力文明乡风建设。

(六)促进城乡体育融合发展。做实体育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重点工作,完善城乡体育基础设施一体化规划机制,推动体育基础设施布局与城乡规划、镇村建设衔接融合,促进体育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发挥县域在城乡体育要素流动中的关键纽带作用,推进城乡体育资源互通互联、双向流动、优化配置。探索城乡公共体育服务普惠优质共享新路径,推动城乡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

四、实施体育赋能经济发展行动

(七)健全现代化体育产业体系。优化体育产业布局,推动区域体育产业协同发展,加快打造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化体育产业体系。推动体育制造业“数转智改”,引导企业开发科技含量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体育产品,促进体育制造业向价值链两端延伸,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体育用品智造集群。促进体育服务业增量提质,创新商业模式,大力培育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体育培训等业态,深化“体育+”、“+体育”,推进体育产业与文化、旅游、教育、康养等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数字体育、智能体育、智慧体育,激发体育产业新动能。支持康复辅助器具产业高质量发展,帮助更多残疾人参与体育运动、提高健康水平。

(八)推动体育市场主体发展壮大。以赛事运营和体育用品制造为重点,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体育企业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体育品牌。强化体育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加大自主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力度,鼓励和引导体育企业特色化发展、专业化运营、精细化管理,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促进体育培训、策划、咨询、经纪、营销等企业发展。高水平办好广东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暨粤港澳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推动更多优势体育企业、优势品牌和优势项目走向世界。

(九)促进和扩大体育消费。持续提升办赛服务水平,优化体育赛事活动体系,扩大优质、特色体育赛事活动供给。积极承办国际国内重大体育赛事,发展职业体育赛事,培育符合城市特点、具有良好社会基础的本土特色品牌赛事。完善赛事审批、评估和奖补制度,降低办赛成本。大力发展赛事经济,推进体育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打造复合型消费新场景,促进赛事流量转化为经济增量。依托山海资源优势,建设具有广东特色的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增加优质户外运动产品和服务供给。落实国家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战略,鼓励地市因地制宜发展冰雪经济,丰富冰雪场地和消费产品供给。创新体育消费引导机制,加快促进体育消费和赛事经济试点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地市发放体育消费券。完善体育市场监管体制,构建体育标准体系,健全体育产业统计调查与监测制度。推动体育彩票安全健康持续发展。

五、实施体育文化软实力提升行动

(十)发挥竞技体育引领作用。改革完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坚持开门、开放办竞技体育,持续提升综合实力和影响力。围绕国家竞技体育项目发展布局,打造跳水、羽毛球等一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优势项群,培养一批世界知名运动员,培育一批国际知名职业俱乐部。持续深化体教融合,构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多元化、多层次培养机制。推动新兴科技助力训练水平提升突破,建设更多优势项目重点实验室。高质量做好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等国际国内重大赛事备战工作,力争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展现新时代广东向上向善、刚健朴实的精神风貌。

(十一)促进体育文化传承发展。加强传统体育项目保护和传承,积极开展中华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活动,深入挖掘阐释武术、龙舟、龙狮等传统体育项目的文化内涵。建好管好用好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博物馆。加强体育文化研究,依托省内体育院校成立体育文化研究平台,发挥体育文化润育作用和迁移价值。支持有条件的市县发展特色优势体育项目,培育塑造城市体育文化品牌。落实民族地区体育浸润行动,扎实做好民族地区体育工作。

(十二)加强体育对外交流合作。深化与重点国家和地区的体育交流合作,谋划办好“小而精”品牌体育交流活动,扩大广东体育“朋友圈”。发挥粤籍侨胞桥梁纽带作用,拓展体育对外交流合作路径。积极引进赛事、引进服务、引进观众,吸引国际体育组织、知名体育赛事、优秀体育企业落户广东。支持优秀人才任职国际体育组织,主动参与国际体育事务,提升广东体育国际影响力。

六、实施粤港澳大湾区体育融合行动

(十三)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体育资源共建共享。加强与港澳在体育发展规划、体育设施布局、体育赛事举办等方面的协同联动,推动粤港澳三地体育场馆、赛事、科研、医疗等资源共享,携手打造重大赛事活动承接地、国际体育组织区域总部集聚地、高水平运动训练基地、运动医学与健康促进中心、体育教育与科技创新中心、体育高端智造与商贸会展中心。发挥广州、深圳超大城市优势,辐射带动珠三角城市体育事业协同发展。立足粤港澳大湾区优势,发展特色体育事业,利用海岸线资源发展滨海休闲体育项目,大力发展水上运动产业,探索举办具有湾区特色的区域运动会。

(十四)推进湾区体育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以粤港澳联合承办十五运会暨残特奥会等大型综合性运动会为契机,推动粤港澳三地体育领域规则互通、标准互认,加强体育产业发展、赛事组织、人员通关、卫生检疫、商业推广、人才培养等方面交流协作,协同提升粤港澳大湾区赛事承办能力。打造体育知识产权与赛事资源交易平台,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协同发展。推动健全粤港澳大湾区体育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深化粤港澳体育人文交流,扩大“省港杯”、“粤澳杯”影响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特色体育赛事品牌。

七、实施“三大球”振兴行动

(十五)健全“三大球”发展体制机制。完善促进足球、篮球、排球发展责任体系,建立健全体育强省建设领导小组统筹、体育行政部门主抓、教育等行政部门协同配合、协会具体落实、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三大球”发展体制机制。构建运转高效的管理体系、稳定合理的竞赛体系、科学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融合发展的产业体系、持续全面的服务保障体系,夯实“三大球”发展基础。强化行业治理和行风建设,常态化开展从业人员法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警示教育,健全行业监管体系,营造“三大球”发展良好环境。

(十六)发展具有广东特色的“三大球”。构建政府支持、市场运作、结构合理、运转高效的“三大球”职业化发展模式,促进职业俱乐部健康稳定发展,职业球队数量和参赛成绩保持全国前列。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三大球”后备人才发展模式,加大青训工作力度,加强与先进国家和地区交流合作,支持建设高水平青训基地,鼓励社会青训机构有序发展。丰富赛事供给,构建体教深度融合、层级合理清晰、赛制长期稳定、具有广东特色的全省一体化赛事体系。高质量办好广东省足球超级联赛、男子篮球联赛、女子篮球联赛等体育赛事,擦亮梅州足球、东莞篮球、台山排球等品牌,示范带动“三大球”整体提升。

八、加强组织实施

(十七)强化组织领导。坚持和加强党对体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体育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结合实际抓好本意见贯彻落实。健全体育强省建设体制机制,强化统筹协调和工作调度,推动重点任务落地落实;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责任分工协同配合,形成强大工作合力。

(十八)加强要素支持。完善公共财政投入机制,引导社会资本探索设立市场化运作的体育发展基金,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办体育。加大科技支撑力度,构建跨学科、跨地域、跨行业、跨部门的体育科技创新平台,加强科研攻关、科技服务。将体育人才纳入人才发展规划,加大引进、培养、保障力度。

(十九)营造良好环境。加强体育执法和法治宣传教育,健全体育法规制度和标准规范体系。完善优秀运动队激励保障机制,推动训练基地提档升级,建立优秀运动队与重点医院合作机制,提升医疗保障水平。持续强化赛风赛纪和反兴奋剂工作,加强全链条体育赛事管理监督。严格依法整治赛场乱象,推动文明参赛观赛,营造体育高质量发展良好环境。

◆编辑:吴玉珍◆二审:郑沛锋◆三审:周亚平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