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翠亨新区(南朗街道)美丽乡村系列丛书”首发仪式。记者 夏升权 摄
▲《中国翠亨:解析名人故里的文化符码》 郑万里著
《出伶仃洋:崖口村人文镜像》 程明盛著 记者 余兆宇 摄
▲《客家魂:广东白企村人文图谱》 程明盛著 出版社供图
▲《红色华照:以特色引领乡村振兴》 黄廉捷著
出版社供图
▲左步书屋是南朗街道文旅的一个“网红打卡点”。南朗街道供图
▲白企村首届荔枝美食嘉年华。 本报记者 余兆宇 摄
▲作家们在冲口村采风。
见习生 张景天 记者 明剑 摄
在前不久公布的2024年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镇(创先级)名单上,南朗街道名列其中。细观南朗街道文旅建设的路径,不难发现,作为中山市唯一脱颖而出的镇街,南朗街道获此殊荣绝非偶然,它不仅潜藏着独特的文化基因、深厚的历史底蕴,还独辟蹊径,蹚出了一条别具一格的特色文旅发展之路。深入发掘南朗历史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是增强中山人文化自信的生动注脚。
近年,南朗街道联合中山日报社、广东人民出版社中山出版有限公司,以中山市翠亨新区(南朗街道)美丽乡村系列丛书(简称“一村一书”)的形式深挖全域人文历史旅游资源,策划推出全市首套以镇街为单位、以村(社区)为落笔点的美丽乡村系列丛书,走出一条“地方人文资源+媒体智力优势”的乡村文化振兴之路,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留下了极具辨识度的文化印记。
●缘起 扎根乡村寻找文化记忆
南朗,钟灵毓秀,历史的车轮在这里留下诸多辙印。然而如何让这些珍贵的文化财富重焕生机,成为摆在当地政府面前的难题。
2020年秋天,机缘巧合之下,中山日报社原总编辑郑万里向南朗街道党委宣传委员欧嘉喜透露了为左步村写一本书的构想,大家一拍即合。
“当时听到郑总说要写左步村的计划,我想都没想就答应了。”欧嘉喜快言快语,直截了当地告诉记者,“郑总的想法就是我的想法,我一直想为南朗街道的村庄做一点有意义的事。图书正是乡村特色文化最直观的表现形式,且图书又最具收藏价值,可以代代流传下去。”
“一村一书”策略应运而生,它并非书本的简单堆砌,而是一场文化的深度耕耘。
“我喜欢村庄,无论走到哪里,只要看到村庄,心里就有皈依的感觉。”于是,郑万里开始了《山河血脉:左步人的百年家国梦》的撰写工作。
郑万里在总结写作《山河血脉:左步人的百年家国梦》的体会时,直接用了“行走的快乐”“发现的快乐”“创作的快乐”来形容。“行走的过程即采访、认知、结交的过程。”郑万里回忆,在左步村行走的过程中,南朗街道的宣传干事梁汉云负责联络采访对象并全程陪同,有时候还做一些资料核实与查找工作。“对于这些额外的事情,汉云做起来总是乐此不疲,这让我深切感到了行走的快乐!”
在《山河血脉:左步人的百年家国梦》完成出版后,郑万里又马不停蹄地写作翠亨村。纵然写作翠亨村的难度很大,凭借深厚的写作功底,郑万里以纪实文学的写作手法创作了《中国翠亨:解析名人故里的文化符码》,将翠亨村历史厚重感写了出来,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壮美的家国情怀长卷,引起较大的反响。
“作为创作者,我始终被翠亨人这种崇高的精神激励着感动着。”郑万里告诉记者,《中国翠亨:解析名人故里的文化符码》的创作就是一种聆听的过程,“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将历史回响中能够为当今时代助力的旋律,提炼出来以激励今人和后人。”
“这是一批有情怀的作家,他们在本土扎根很深,也热爱南朗这个地方,因而把创作当作做公益一般,纯粹且热忱。”欧嘉喜说,这批作家以义不容辞的责任感,用文字记录南朗的乡村,他们笔下满溢本土气息,让更多读者透过书页了解南朗、爱上南朗。
在另一部著作《客家魂:广东白企村人文图谱》(程明盛著)的发布会上,华人华侨代表亲自到现场,并表示“很激动很开心”。他们认为,书可以世代相传,是记录与传承乡情的载体。华侨恳亲时,还特意将书籍带到海外珍藏。
还有一部著作《红色华照:以特色引领乡村振兴》(黄廉捷著)则是以南朗街道华照村历史变迁,特别是近年来乡村振兴发展成果的纪实性报告文学作品。中山市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黄廉捷表示,希望通过文字,带领读者体验华照村各个自然村的景色和韵味,让读者感受得到这里的肌肤和跳动,感受这里的变化与发展。“我试图以一种散文式的表达,把现代与历史的交融,通过点滴的生活细节编织,将这份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城乡交融表达出来。”黄廉捷说。
目前,“一村一书”完成了左步村、翠亨村、崖口村、华照村和白企村的撰写、出版、发行等工作,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这些书籍深度挖掘了各村的独特文化内涵,唤起人们对乡土记忆的珍视,也为“一村一书”文化品牌筑牢了坚实根基,开启了南朗特色文化传承发展的新篇章。
●助力 文化反哺乡村文旅发展
“一村一书”的影响力远不止于文化传承,它更是撬动乡村文旅发展的有力杠杆。
从1996年首次走进崖口开始,中山知名作家、中山日报社副总编辑程明盛就长期关注崖口,尤其在崖口荣膺“全国文明村镇”称号后,他时常深入崖口村每一个角落,与崖口村民广泛交流,深度挖掘崖口文明背后的精神基因。2021年,程明盛写就《出伶仃洋:崖口村人文镜像》,以“解剖麻雀”的方式,呈现一个村庄的文明切片,提供一个乡村善治样本。
“《出伶仃洋:崖口村人文镜像》将崖口村的一些生动的人和事都记录了下来,尤其是采访到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一本非常重要的书籍。”崖口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谭锦鹍告诉记者,崖口村拥有近700年的厚重历史,在南朗街道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我们村每隔两三年就汇编一次资料,还有旧时的村志。但是,这些资料、志书显然没有《出伶仃洋:崖口村人文镜像》精彩、灵动、可读。”
在谭锦鹍看来,《出伶仃洋:崖口村人文镜像》与村志以及汇编资料“完完全全是两回事”。村民拿着《出伶仃洋:崖口村人文镜像》都很有心情看下去,这算是一本真真正正写给村里人看的书。“有很丰富的感情色彩在里面,又有情感温度。”谭锦鹍说。
“我对作者的文笔是挺佩服的,因为他是很实诚的,在字里行间不会有什么花里胡哨的文字。大家都是顺着他的文字去看书。”谭锦鹍回答时的语气也很平和,“那些文字虽然很平实,但是能够带领读者一路看,一路思考,还是有一定的深度,崖口人是非常喜欢这本书的。”
谭锦鹍还告诉记者,程明盛在写作《出伶仃洋:崖口村人文镜像》期间采访了崖口村很多人,村委会安排专员配合他,约人、带路、提供资料等。“作者当时都是利用周末时间走访为主,主动放弃了休息时间,然后一个人物一个人物地走访。所以,整本书写下来,我们都觉得很满意,也很感动。”
彼时,崖口村正处于发展关键期,《出伶仃洋:崖口村人文镜像》的出版恰当其时。崖口村给每个党员、村民代表各派发一册,同时安排一些图书给香港澳门同乡会,让港澳乡亲也读一读。“特别是港澳乡亲更喜欢得不得了,他们可以从书里了解到村里的事情,很亲切。他们都有深厚的情感在这里,有一种回忆,也叫乡愁吧。”谭锦鹍说。
也正因为《出伶仃洋:崖口村人文镜像》的良好社会反响,崖口村决定以文旅作为突破口,将稻田、滨海、美食、文化等资源串珠成链,打造成网红村庄,在文旅领域出圈,并努力让“网红村”变成“长红村”。
如今,每逢周末,粤港澳大湾区游客纷至沓来,在崖口体验田园休闲游,看风吹稻浪,听田间虫鸣,感受海风拂面,品尝美味海鲜。崖口村俨然成为大湾区居民的宝藏休闲乡村。
崖口村禾田·香野民宿负责人、崖口村民谭健也曾表示:“很多游客来崖口入住我们民宿后,都会翻阅《出伶仃洋:崖口村人文镜像》这本书,他们由此了解崖口、了解中山。”
近两年,崖口村更是以农文旅融合发展为导向,以成立强村公司为抓手,打造“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新业态,构建了“滨海观光+民宿休憩”特色模式。“一村一书”播下的文化火种正以燎原之势,为崖口乃至整个南朗街道的乡村走向农文旅融合之路助力。
与此同时,在《红色华照:以特色引领乡村振兴》一书里,黄廉捷多层次呈现了华照村的自然风貌:春季行走于华照村,你能触及绿色的稻田、翠山、古榕;到了夏季,人与自然交织出的山水画卷,又带着热情的问候;再到秋季,金色稻田、青葱树木与湛蓝天空绘就美丽乡村的诗情画意,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和一幢幢在建的民房展现出这方水土的润泽;到了冬日,你能感受到驱走寒冷的暖阳,并将其揉成富有情调的阳光心情。
正是拥有如此丰富的自然生态环境,加上厚重的历史红色文化,华照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欧阳建章表示,华照村着力整合“红色文化+绿色生态+海洋经济”资源,打造一条集红色遗迹、绿色生态和历史文化为一体的特色旅游品牌线路,为游客提供丰富的文化体验。
●融合 全域文旅串珠成链出彩出圈
书籍的出版绝非终点,其真正的价值落点,在于以书为基,开启从静态文化向动态文旅的深度转化,实现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让当地老百姓切实受益。今年11月,白企村举办的伟人故里客家情——“粤菜师傅”白企齐心宴,便是书中的文化在现实互动中得以延续、升华的生动案例。
今年8月,程明盛创作的《客家魂:广东白企村人文图谱》正式上市。白企村是一个典型的客家山区村,程明盛表示,这里符合自己的“书写理想”:具体的人物,大量的故事,流动的脉络,赓续不变的群体性格……“我无意间踏进了一个族群的历史空间和现实世界,它深深吸引着我。”程明盛以客家族群为线,从个体出发,由点及面,以小见大,试图深度挖掘客家人的精神基因。
程明盛笔下的白企是一个“红色村”,是一个“华侨村”,还是一个“厨师村”,这里做过厨师的村民不下400人,全村每6个人就有1个厨师,他们所形成的厨师群落,在珠三角乃至更大范围广有影响。
“白企齐心宴便是我们对‘厨师村’特色活化利用的成功案例。”欧嘉喜说道。一道道美味的客家菜,成了连接和美乡村过去与未来的重要纽带。借由这场齐心宴,白企村成功吸引周边游客纷至沓来,实现了文化的外向传播,让白企之名远扬;同时,也让本村村民强化了文化归属,书中文化在与现实互动的烟火气中得以生生不息、不断升华。
通过《客家魂:广东白企村人文图谱》一书,我们可以看到,客家饮食文化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精彩纷呈的客家菜烹饪大赛“打得火热”,特色农家乐和民宿“遍地开花”,食材种植养殖、菜品深加工、乡村特色文旅逐步构建起完整的产业链条。游客们慕名而来、沉浸体验,只为邂逅客家饮食文化的那一份独特魅力。
欧嘉喜也透露,南朗街道以“一村一品”打造特色农文旅品牌的同时,也注重全域农文旅的协同串联,通过巧妙规划旅游线路,将分散在各村的景点、美食、民俗体验等元素有机串联起来,打破地域界限,为游客打造出一站式、沉浸式的旅游体验。
每次新书发布,南朗街道各村的村委书记都很激动:“怎么还没轮到写我们村呀?”如今,南朗街道正分批次分阶段进行“一村一书”工作,目前已出版5本书,2本书进入校审阶段,计划下阶段再启动3本书的写作,预计全域共出版14本书。
从文化资源挖掘到传承,再到文旅产业的蓬勃兴起,在“一村一书”铺垫的“诗和远方”之下,南朗街道的特色文化正被全方位激活,从而成功入选省文旅“优等生”行列。也正因为有了这一群有情怀有担当的媒体型作家,以及一群同样有情怀有担当又衷心于文化建设的党工委领导,才不遗余力地将南朗厚重历史文化呈现出来。又及于此,南朗乡村文化这脉地泉,正奔腾着涌向社会发展的春田。可以预见的是,未来,随着“一村一书”模式的持续深耕与创新,南朗街道将有更多农文旅IP出彩、出圈,成为中山推动农文旅产业的标杆之一。
见习记者 颜子怡 本报记者 何腾江
◆编辑:龙慧◆二审:陈吉春◆三审:周亚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