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向新求“质” 人才聚力创“智”
翠亨新区积极对接优质产业和创新资源,全力打造湾区西岸创新高地
发布时间:2025-01-22 来源:中山日报


  2024年7月20日,无人机航拍翠亨新区中山生命科学园片区。(资料图片)记者 缪晓剑 摄

临近春节,中科中山药物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山药创院”)2024届毕业生罗志文依然忙个不停。他是中山药创院联合培养的人才之一,毕业后选择留在中山工作。目前,中山药创院已与35所高校达成联合培养合作关系,联合培养研究生规模逾900人,为区域生物医药发展积蓄强大的后备人才力量。

■中山药创院超四成毕业生留在大湾区

中山药创院是中山重点建设的新型研发机构,集合产学研综合功能,是翠亨新区乃至中山重要的创新引擎。自建院以来,该机构已组建了49个领军人才团队,博士后工作站在站人数40人。

“建院至今,我们在新靶标、新机制、新技术等方面产出了一批原创成果,已经有3项新药与新药研发头部企业合作完成成果转化,合同金额达2.66亿元。”中山药创院常务副院长丁侃透露,2024年该机构还成立了大湾区新药发现国际研究中心,与新加坡科技研究局旗下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合作,提升中医药国际科技研发合作水平。

“中山药创院的发展,始终立足于翠亨新区,辐射服务中山乃至粤港澳大湾区。”丁侃表示,该机构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与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开展合作,共同培育粤港澳大湾区唯一以“新药创制”为核心使命的分中心,以关键技术集群式突破和产学研协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同时,中山药创院发挥平台支撑作用,助力产业转型升级,聚焦需求,布局了全链条支撑的开放服务体系,已经建成核磁、电镜、动物中心等12个公共服务平台。目前,其服务对象有省实验室、万汉制药、康方生物等全国49家单位,为中山乃至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丁侃表示,2024年中山药创院推动香港理工大学签约落地翠亨新区,促进粤港澳生物医药协同发展,并且充分利用“一个基金”资源,共投资16家企业。其中,14家落地到中山,共孵出13个获得临床批件的新药。“我们的生物医药孵化器已吸引12家企业入孵,其中包含2家深圳企业,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推动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丁侃说。

据介绍,中山药创院积极对接港澳高校,拓展优质生源。2024年,与澳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港澳高校联合招收16名境外联培博士研究生。其中,2024届毕业生共计107名,超40%留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一大批毕业生前往澳门大学、深圳湾实验室、联邦制药等知名院所、药企等就业或深造,为区域生物医药发展提供后备人才力量。

“通过联合培养这种模式,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大的平台,开阔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在工作上获得更大的竞争力。”罗志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山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一环,为应届毕业生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前景,“我在药创院学习、生活了近三年,见证了药创院的蓬勃发展。这里汇聚了各地人才,又有高端的科研设备和浓厚的学术氛围,留在这里工作是不错的选择。”

■建设符合主导产业发展的科创平台

目前,翠亨新区已建成中科中山药物创新研究院、中山生命科学园、西湾国家重大仪器科学园、中山软件园(翠亨新区)、湾区未来科技城、康方湾区科技园、中广核中山科研基地等重大科创平台及科技产业园,集聚明阳电气、大洋电机、康方生物、江波龙、中科富海等一批创新标杆企业。

翠亨新区科技金融局副局长张钰麟透露,翠亨新区作为中山科技创新发展的主引擎之一,积极对接优质科技、产业和创新资源,加速建设科技创新重大平台,打造湾区西岸的创新高地。尤其是在重大科创平台方面,该区围绕“4+X”产业体系,积极建设符合主导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平台。

张钰麟表示,翠亨新区正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支持科技创新发展上,该区加速推进“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抓准产业需求,以切实的政策举措为科技金融融合开拓道路,赋能科技创新发展。以生物医药行业为例,该区大力支持研发创新、金融赋能、药械产业化、产业创新生态优化、医疗机构发展以及对外交流与合作,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资金支持。

记者 何腾江 通讯员 梁智昌 谭咏欣

◆编辑:龙慧◆二审:陈吉春◆三审:周亚平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