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圃镇:活用“红心”协商机制,以村民意见为改造“风向标”| 党建引领“百千万工程”百日攻坚
发布时间:2025-01-18 来源:中山+

近日,上午11时的黄圃镇鳌山村兴东上街,一阵清脆的自行车铃声打破了古村的宁静。72岁的颜婶骑着自行车,惬意地穿梭于古街间。

鳌山村的小广场。见习生 张景天 记者 明剑 摄


鳌山村,作为黄圃镇历史最为悠久、文化底蕴最为深厚的古村落,不仅荣获广省古村落的称号,更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近期,随着党建引领奋战“百千万工程”百日攻坚的深入推进,鳌山村采用风貌协调、统一色调、统一元素的设计策略,在保护自然与人文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开发建设,推动古村落风貌提升。

党员带头改造,消除村民疑虑

在兴东上街的一栋房屋前,颜婶停下自行车,忙碌地搬运着车后绑着的生活物资。提及家中房屋的翻新历程,颜婶满面笑容,兴奋地说:“村庄现在真的变美了好多,以前门口都是水坑、乱石和水泥堆,现在整个村子都焕然一新。”

接受记者采访时,鳌山村村民颜婶表示,改造后,村中美了很多。见习生 张景天 记者 明剑 摄

不远处,鳌山村村民小组长苏建民的家经历了类似的变化。作为村里的老党员,他自豪地表示,自己率先进行了农房外立面改造,“最初,很多村民对此并不理解,也不太配合。当他们看到我家改造后的效果,大家的态度就开始转变了。”

鳌山村党委第一书记高思明介绍,党委在整个改造提升过程中,始终坚持听取村民的意见和需求。改造资金主要来源于市统筹资金和企业捐赠,同时也有部分村民自发投入。据悉,自2024年11月以来,村里共排查整治农房1000户,整改黑点156个,改造提升农房外立面24间。高思明强调:“我们的目标是让村民们能够亲身感受到家园的变化,看到生活环境实实在在改善,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家园的规划、建设、管理和美化中来。”

完成改造后的鳌山村养老服务站。见习生 张景天 记者 明剑 摄

以村民意见为改造“风向标”

同一时间,黄圃华洋学校内书声琅琅。校园外,校长何洁莹站在一堵青灰色外墙边,热情地介绍起学校外墙的改造情况:“为响应‘百千万工程’百日攻坚,我们校董事会投资了3.8万元用于美化学校外墙,使其与古村落的风貌更为和谐相融。”

黄圃华洋学校对学校外墙进行美化,使其与村落的风貌更和谐共融。见习生 张景天 记者 明剑 摄

何洁莹进一步提到,学校还积极组建了“百千万工程”百日攻坚党员先锋队,并通过“党建+”家校联动的方式,集结各方力量,共同推动农房风貌和人居环境提升。如今,学校新外墙与古村落的农房外立面相映生辉。

在农房风貌提升过程中,鳌山村党委始终坚持通过“红心”议事协商机制,广泛收集群众意见,找准农房风貌提升路径。据高思明介绍,在“红心”议事协商会上,他们充分听取村民意见。例如,有些村民不喜欢青灰色,“这时,我们就会耐心做好思想工作。虽然我们希望整个古村落保持色调一致,对于实在无法接受的村民,我们也会尊重他们的选择,适时调整工程进度。”

值得一提的是,北约观音大庙为中山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在确定修葺方案前,鳌山村党委也通过召开“红心”议事协商会,确定北约观音大庙风貌由红色改为青灰色,更贴合鳌山古村风貌。

鳌山村的变化,正是黄圃镇“百千万工程”百日攻坚的一个生动缩影。据悉,自党建引领奋战“百千万工程”百日攻坚开展以来,黄圃镇党委共投入市镇村组四级党员7592人次,发动社会力量超6200人次。共排查整治农房老屋22525户,清理空置农房及侨房17栋、闲置宅基地24块、公共空间1394处,拆除乱搭乱建136处,完成农房提升313栋,腾出植树面积1.67万平方米。

记者 李鑫 通讯员 卢绮莹

◆编辑:龙慧◆二审:陈吉春◆三审:周亚平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