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镇交出三年“工改”成绩单
拆除整理用地超1600亩 吸引逾百家企业落户
发布时间:2024-12-30 来源:中山日报

沿沙古公路西行,横穿古神公路,路两边一排排现代化高标准厂房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为“中国灯饰之都”——古镇镇赋予了新的生命和活力。12月28日,古镇镇发布的三年“工改”成绩单显示,共拆除整理“工改”用地46块,合计1618亩,已建成高标准厂房超过80万平方米,吸引超过百家优质企业在灯都安家落户,谋求更大的发展。

■私人携工业地块踊跃参与“工改”

尽管时间已经到了年底,但古镇镇东岸公路沿线依然能看到繁忙的建设场景:两块相邻的“工改”项目土地上,挖掘机等工业机械正在工程人员的指挥下打地基;旁边原有的厂房内,工人们依旧开足马力生产加工照明产品。两个“工改”项目地块总面积约14亩,计划建成高标准厂房2万平方米。拆除整理之前,两地块除各建有1栋3000平方米的生产厂房外,其余建筑均为使用近20年,破烂不堪的锌铁棚建筑。

2023年,在市镇村“工改”专班人员的政策宣讲下,两地块的业主下定决心,一边生产,一边对锌铁棚地块进行升级改造。今年下半年,在办理完相关手续后,锌铁棚得以清拆。随后,两业主投入2500万元,开建高标准新厂房。

统计数据表明,三年来,古镇镇共有20位私人业主携工业用地参与了“工改”,其中一半已经完成了新厂房建设。古镇镇有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之所以这么多人踊跃参与“工改”,一是政策发力,让业主们看到了实惠;二是企业也有发展的需求。

■海洲“工改”示范点起带头作用

日历翻回到2022年初,西临广佛江珠高速,东接中山西环高速的古镇镇海洲村大华工业区,在通过“四议两公开”后,开始拆除整理,分两期升级改造。大华工业区始建于2003年以前,占地134.44亩,厂房的顶是锌铁棚,墙是红砖,一直租给百余家中小微企业做灯饰配件、塑料制品、纸皮包装等,不仅产值低,而且存在较为严重的安全隐患。

经过实地考察,古镇引进了广州嘉隆置业与海洲村合作开发的项目,促使大华工业区“腾笼换鸟”,转型升级。按照双方的计划,首期投入超过4个亿的资金,建设10余栋高标准厂房。厂房建好后,嘉隆置业将自带生物医药和芯片制造等高新企业,原来的“大华工业园”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中山市嘉隆置业科技工业园”。实际上,中山市嘉隆置业科技工业园是古镇镇精心打造的“工改”示范点,为全镇“工改”起到了带头作用。

嘉隆置业科技工业园不负众望,2023年6月,一期建成投用,并成功吸引了灯饰照明“链主”企业入驻,带动了60多家上下游企业入园“安家”。在嘉隆置业科技工业园的示范带动下,古镇镇已建成曹一天宏光电产业园、冈南兆普智慧产业园等多个高标准园区,入驻优质企业105家,累计投资额超10亿元。

■全镇提前超额完成“工改”目标

今年年初,古镇镇定下硬指标,全年拆除整理低效工业用地600亩,确保曹一天宏光电产业园、冈南晋兴产业园等建成投产;曹二智慧产业园、曹三智兴产业园、海洲螺沙改造项目等动工建设。

“这个指标与上年相比,增加了100亩,不管是古镇‘工改’指挥部,还是镇村‘工改’专班都深感‘压力山大’。”古镇“工改”指挥部有关负责人说。

为更好地完成任务,古镇镇工改指挥部立下一条规定:每周一开“工改”例会,协调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开完会,专班成员须立即赶到村(居),下到目标地块调查研究,探索“工改”新方法、新途径,攻坚克难,确保既定目标如期完成。随后的时间里,古镇镇接连启动了19个“工改”项目,各村呈现出“工改”沙场赛马、争先争优的热闹场面。

付出就有回报,12月底,古镇“工改”主要数据出炉,拆除整理低效工业用地604亩,提前超额完成了“工改”既定目标。

记者 卢兴江

◆编辑:龙慧◆二审:陈吉春◆三审:周亚平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