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治水先行”到“生态共享”,中山市三角镇的实践印证着一个朴素道理:当民生工程真正走进群众心里,“政府的事”就会变成“大家的事”,而这,正是中山治水工程最动人的注脚。

4月9日的三角镇乌沙涌畔,三角梅正攀着护栏肆意绽放。午后阳光穿透层叠的枝丫,在如镜的水面洒下细碎的金箔,73岁的陈余兴坐在新修的木质亲水平台上,望着水中穿梭的鲫鱼出了神。3年前还泛着白沫的“臭水沟”,如今已成了村民手机里的“网红打卡地”。“你看这水,清得能照见鬓角的白头发啦!”老人的感叹,像一颗投入湖心的石子,在三角镇治水的壮阔画卷上激起层层涟漪。
从“阻工”变“护工”
这比任何数据都动人
2022年8月,治水干部罗燕红初到三角镇时,迎接她的是4条因村民阻工陷入治理停滞的河涌。“办公室的电话成了‘投诉热线’,群众质问‘好好的水泥路挖开做什么’,管线单位抱怨‘协调会开成了批斗会’。”回忆起那段时光,她的语气里仍带着几分感慨。

作为最早投身治水的“老兵”,她见证了从“4条河涌举步维艰”到“40条河涌同步施工”的蜕变——2021年进场4条,2022年推进13条,2023年攻坚19条,2024年全面铺开40条,如今138.7公里截污管道已完成99.8%。
破局始于机制创新。三角镇构建“河长+治水”网格化架构,2名原班子成员挂帅片区,7名来自城建、水务的高级工程师带着行李进驻村委会。“一位驻村高工说,他干了30年工程,从没见过这么难的项目。”罗燕红记得,技术组为解决河涌高水位施工难题,在现场搭起临时实验室,反复调试沉管工艺;权益组带着测绘仪挨家挨户勘查房屋受损情况,用三维建模打消群众顾虑。

治水干部高俊文的工作笔记本上,记满了100多次群众调解记录。2023年刚到岗时,他常被村民围在门口:“挖坏地基怎么办?”“路面多久能复原?”面对质疑,他摸索出“三次沟通法”:首次带着施工图纸上门讲流程,再次请来第三方机构测数据,三次邀请村民参观示范段。“有位阿婆盯着治理后的河涌看了10分钟,说‘没想河水真的不臭还变清了’。”
如今走在河涌边,村民会主动招呼:“高工,快来瞧瞧河里的鱼!”高俊文望着水面上悠然踱步的白鹭,“现在水质稳定在Ⅳ类 ,群众从‘阻工’变‘护工’,这比任何数据都动人”。
从“对立”到“合力”
治水就是修民心
“治水不仅是修管道,更是修民心。”治水干部刘东望着墙上的作战图,目光坚定,“三角镇139公里未达标水体管网、91公里农污管网,每一寸都凝结着治水人的心血。”他坦言,工程推进中难免有阵痛,但看到河涌从“发黑发臭”到“清澈见底”,看到村民从“紧锁眉头”到“主动参与”,便深知这场攻坚战的意义。

在蟠龙村鸡头口涌畔,三角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生产经理黄思强擦了擦安全帽:“所有接户工程,每一道工序都连着村民的生活质量。”这位年轻的项目经理目光坚定,“治水是一场接力赛,我们这代人要跑好自己的一棒,更要为子孙留好绿水青山”。

中建三局未达标项目主管工程师欧跃龙难忘2023年7月的午后。乌沙涌狭窄的施工便道上,机械因道路太窄无法进场,村民崔注球扛着锄头赶来:“你们顶着烈日干活,路窄就拆我家院墙!”最终,施工队在院墙外30厘米处采用微型顶管技术,既保护了房屋,又赶在台风前完成铺设。“后来崔叔送来刚摘的荔枝,说‘你们为我们修河,我们也想出份力’”。

这种从“对立”到“合力”的转变,贯穿施工全程。面对河涌高水位与狭窄道路的双重挑战,欧跃龙团队发明“低水位抢工法”:潮位最低时铺设管道,高峰期每天投入多人次交叉作业。“最紧张时,300米河道上5台挖掘机同时作业”。
小区雨污分流项目负责人庄楚添介绍,通过“非开挖修复技术”,施工周期缩短40%。黄思强的账本上,结民村1244家接户工程全部完成,村民签字率达100%。
细节背后,是“治水为民”的生动实践:建立“水质监测微站”,实时数据同步村微信群;组建“河小青”志愿队,千名村民化身护河使者……
从“有微词”到“宣传员”
所有的日夜兼程有了答案
如今的乌沙涌已消除黑臭,水质稳定在Ⅳ类以上。岸边的结民村民安园步道上,孩童追逐着掠过水面的白鹭,老人们坐在长椅上闲话家常。村民崔注球指着河对岸的垂钓者:“这3年变化太大了,河水清见底,经常能钓上好几尾鱼。岸边修了广场和健身设施,晚上跳广场舞的、散步的,热闹又欢快。”

73岁的陈余兴接过话茬:“以前污水直排,夏天根本不敢开窗户;现在截污管道铺到家门口,蚊蝇也少了。”光明村村民陈佳荣曾因施工绕行颇有微词,如今却成了“义务宣传员”,“你看这河岸的太阳能路灯,新修的彩色划线沥青路直通村民家门口,前来休闲的人比以前多了一倍。”

数据印证着蜕变:146个工业厂房、43个住宅小区完成雨污分流,6054亩鱼塘尾水实现生态化处理,11条河涌完成清淤,岸线整治让昔日“臭水涌”变身“景观带”。
正如罗燕红所说:“当河水倒映出笑脸,当孩子能在河边追逐星光,所有的日晒雨淋、所有的日夜兼程,都有了最温暖的答案。”
夕阳西下,乌沙涌波光粼粼,恰似治水路上的点点星光——从党员干部的日夜坚守,到技术团队的创新攻坚,再到全镇百姓的主动参与,这场没有退路的攻坚战,最终绘就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动人画卷。
编辑 张英 二审 魏静文 三审 林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