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千万”攻坚战·中山治水丨岸边绿道成为居民散步“健身走廊”,来看港口镇水岸共治新成效→
发布时间:2024-11-11 来源:中山日报

每天上午10点,家住港口镇新港社区的吴先生与妻子走在家门前十号涌绿道上,享受着惬意的闲暇时光;同时,港口镇新建涌边水鸭仔食店的老板梁卫仔,有条不紊地将饭桌摆在店门外,好让食客能边尝美味,边欣赏新建涌的宜人风景。

碧水绕城,水清景美,这样的和谐画面,已成为港口镇居民引以为傲的日常。水污染治理是中山“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大盘棋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一子。“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港口镇与市级部门合力全速推进截污主管建设。目前,港口镇内中心组团未达标水体整治提升工程(项目一)40条河涌已全部完工。环境变好了,生活幸福了,百业兴旺了,港口镇正构建起“全民治水,人人共享”的良好氛围。

环卫工人在新建涌打捞垃圾。 记者 文波

清河道,绿两岸

“这两年十号涌越变越好了。河水没味了,两岸变绿了,周边的居民更喜欢到涌边散步了,再加上体育馆的开放,带动越来越多的居民到这里来打卡健身。”港口镇体育馆工作人员张晓敏见证了十号涌在两年时间里产生的巨变。

港口镇十号涌,东起港口体育公园,西至中山城北收费站出口辅道,河涌全长1.04km,流经人口繁盛的新港社区,它的治理工作密切关系着周边2个住宅小区,近2万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

十号涌的治理工作密切关系着周边2个住宅小区,近2万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 记者 文波 摄

据介绍,十号涌的水体整治工程开始于2021年3月,为使河道恢复水体生态功能,全涌共计清淤16120立方,又通过源头雨污分流,基本恢复了河道水体生态功能。

“水里”的问题解决了,要想环境彻底改善,还需从“岸上”下功夫。

“十号涌未开展整治前河道淤积,两岸公共绿地被私垦种菜,沿河很多杂物和垃圾。”港口镇城市建设和管理局副局长郭周芳回忆道,政府花大力气清除了岸边私垦地上的农作物,彻底清理两岸杂物和垃圾,并发动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在河涌沿岸植树,沿河涌两岸打造了“人大林”“亲子林”“个私协林”“工会林”。

十号涌旁的绿道成为居民们的休闲娱乐绿色走廊。 记者 文波 摄

“现在这里成了居民们都爱来的休闲娱乐绿色走廊。”居民吴先生说,他临涌而居,家中阳台正对着河涌,“以前河涌黑臭,我们不敢开窗,河岸上也杂乱无章。现在,河涌水也没有味道了,两岸开阔整洁,一推门就有风景,有了这样的改变,太感谢政府了。”他还说,现在十号涌的岸边绿道成了他和老伴最爱走的“健身廊”。

用真诚敲开群众“心门”

“那时候,河涌水又黑又臭,根本不敢靠着水边坐。”正在新建涌边钓鱼的杨叔悠闲地支着鱼竿,他回忆中的旧河涌与眼前水青岸美的新建涌大相径庭,“现在,两岸的违建全拆了,河道变靓了,涌水变清了,水里的鱼虾也多了,变得和二十多年前一样。”他感慨道,政府的河涌整治工作不仅改善了环境,也让河涌两岸的老居民找回了关于河涌二十年前的记忆。

新建涌沿岸居民依涌而居,整治难点在拆迁。 记者 文波 摄

据了解,新建涌位于港口镇民主社区,全长约1.4千米,平均宽度9米。河涌沿岸居民依涌而居,未开展整治前临河违章建筑密集、河道淤积、水质污染严重、水体又黑又臭。“这条河涌的整治难点在拆迁。”郭周芳介绍道,根深蒂固的观念、世居于此形成的生活习性,导致新建涌的治水工作从征拆开始便举步维艰。

2022年上半年,港口镇把征拆一线作为“转作风、再出发、开新局”的重要实践,工作人员一家一户耐心解释,认真听取群众诉求的同时,用心维护拆迁群众的合法权益,终于用耐心与真诚敲开了群众的“心门”,得到了社区群众的广泛支持,仅用22天时间高效完成了新建涌水体整治涉及的52户拆迁任务,为推进解决新建涌水污染治理这项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奠定了良好基础。

“现在,以前从街上搬走的居民,好多又搬回来了,两边房子的租金也涨了。”家住民主社区的陈权根说,政府沿新建涌打造了两岸景观,居民不仅房前屋后多了绿化带,两岸还增添了社区公共活动区、健身小公园、休闲长廊、文化科普绿道,“河涌两岸环境越来越好,我们长年生活在这里的居民,也越来越爱出来走动,生活在这里舒心多了。”

镇内已消除黑臭水体

“自从全市打响水污染治理攻坚战,我们按照系统的治水思路,不断完善从源头到末端的排水系统,多措并举,镇内河涌水质得到了持续改善,辖区内已消除黑臭水体,河涌水质综合指数从2022年的8.2下降到2024的5.8。”港口镇政府副镇长萧湛锋介绍。

在治水攻坚过程中,港口镇与市级部门合力全速推进截污主管建设,目前,中心组团未达标水体整治提升工程(项目一)40条河涌已全部完工,铺设截污管道69.5公里。镇内全方位开展“六污同治”,治水近三年来,港口镇共建设农污支管83公里、铺设污水管网33.27公里,完成35个住宅小区雨污分流改造、410间企业污水收集,累计整治养殖池塘尾水7177亩,完成1675家餐饮食街、美容美发等城市面源的污染排查整治。完成港口污水处理厂日处理量从4万吨到8万吨的扩容,成为2023年全市首个实现通水并达标排放的污水处理厂。

在攻坚各项治水工程的同时,港口镇还着力推动河涌生态环境综合提升,拆除沿河违建,修整岸线,植树绿化美化,恢复生态功能,大力鼓励和培育沿河水经济发展,将河涌治理的内在能量转化成绿色经济发展的助力。

市民在新建涌钓鱼。 记者 文波 摄

环境好了,文旅活了

护得水岸青,滋养百业兴。通过治水工作、大力改善人居环境,港口镇提升城市形象的同时,也吸引了众多投资者和游客的目光。全镇上下借此东风,积极拓展绿色产业,推动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等多元化发展。

“我和团队经过深度考察和调研发现,新港社区的生态环境非常适合我们的新文旅项目。于是,决定到这里投资运营新的项目。”广东妈妈谷创始人陈立新表示,“我们对项目周边的生态环境有一定要求,希望妈妈们喜欢来‘妈妈谷’,更希望她们喜欢带孩子来这里,实现边学习、边提升、边兼顾带娃和工作,解决工作生活两不误的问题。”

环境好了,港口镇的文旅也活了起来。 (资料图片)记者 文波

近年来,由于镇内环境持续改善,已涌现出一批餐饮食宿、休闲娱乐等业态,比如从老建筑孵化而来的“文艺新园区”青玉立坊;由旧发电厂摇身一变为文旅新地标的“粥厂”;备受年轻露营爱好者推崇的大崩涌营地等。这些新业态的涌现,不仅丰富了港口镇的经济结构,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增强了社区活力。


编辑  曾嘉慧 二审 朱晖  三审 查九星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