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2月6日中山召开的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可以发现,“创新之城”和“人才重地”已成为中山今年奋进的两大关键词。眼下,中山正在牢牢扭住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个“强基之要”,加快推动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奋力建设创新之城,让中山成为集聚人才的重地。
2月7日上午,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郭文海到市委组织部走访慰问和调研指导。他强调,要聚焦我市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需求,进一步优化人才政策和服务,用好用活人才房等资源,加快集聚高端人才和创新资源。
中山深知,以人才先行一步,才能争得发展步步领先。没有人才这株“三昧真火”,“创新之城”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作为湾区冉冉升起的“明日之星”,中山从来都是将“人才”摆在城市发展的关键位置。
当前,中山坚持制造业当家,正以十大万亩级现代主题产业园重塑产业空间,以“新十大舰队”重构产业格局,秉承“创新驱动、开放合作”的发展理念,全力营造“无创新、不中山”的社会氛围,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以科技创新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引领中山高质量发展。
与此同时,中山正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深化人才发展战略,以“真心实意”的承诺和“真金白银”的支持,向全球发布“招贤令”,广邀天下英才到中山创新创业,并强化政策引才、平台育才、服务留才机制,携手海外及港澳台相关创新创业平台、高校孵化联盟、成果转化机构等创新资源,打造中山产业与海外人才的常态化联系桥梁和精准供需对接平台,推动打造高层次科技人才集聚地。
这几年来,一批批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带项目、带智慧,跨越千山万水而来,为中山不断深化营商环境改革取得的成效投下“信任票”,为中山日新月异的人才环境和发展空间投下“信心票”。他们到来后,有效促进了中山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力,为中山赢得发展的春天抢占先机。
广邀天下英才到中山创新创业
为地方“资本”和人才“智本”相转化
“牵桥搭线”
日前相继召开的省市高质量发展大会再次吹响高质量发展号角,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山瞄准“创新之城”发力,矢志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奋力争先,坚定不移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以更高质量的产业发展挺起中山高质量发展的脊梁。
高质量发展是一场艰苦的竞速赛、耐力赛、接力赛。作为其决定性变量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需要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可以说,中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人才的力量。
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
对于人才的“引育留用”工作,中山既搭建“真枪实弹”的平台,又提供“真金白银”的待遇,更倾注“真心真情”的关爱。
近年来,中山市秉持打造一流人才生态理念,构建“1+1+5+N”人才服务体系,拓展全市N个镇街人才服务中心,出台“中山市新时代人才高质量发展二十三条”“中山市科技创新强市十五条”等政策,实施“中山英才计划”,发布新“十大舰队”产业集群招贤令,建成完善的中山国际人才港服务体系,注册成立10亿元人才双创基金,建成全省首个地级市人才公园,与深圳合作共建高端人才社区,连续十年举办“中山人才节”,评定“特聘人才”超400人,为海外人才落地中山提供最优的产业配套和服务支撑,打造最优人才生态系统。
“给空间、给资金、给服务……只有人才想不到的,没有我们做不到的。”中山留创园副主任陈云说。
2024年3月28日,“2024年科技领域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暨博士中山行”活动举行,以“产业·科技·创新”为主题,促进海外企业、科技成果与高层次人才的深入对接与交流。活动吸引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牛津大学、澳门大学、台湾大学等海外及港澳台顶尖学府的40余名海外博士及科研人才机构代表齐聚中山,聚焦中山科技产业前沿,共探科技创新之道。
海外博士团实地参观中山留学人员创业园、中山生命科学园等创新机构,深入了解中山为海外人才提供的政策支持、项目孵化和成果转化情况,并开展海外博士的项目路演和供需对接会,充分展示海外人才的创新成果,为海外高层次人才与中山市企业、科研机构共寻合作机遇“牵桥搭线”。香港学生总会和中山在科创领域长期保持交流与合作。走访中,香港学生总会主席赖忞华表示,“借这个机会可以让香港学生走进中山、了解中山,吸引更多香港青年来中山开展科技创新,促进共同发展”。
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大多拥有深厚的学术背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中山不同镇街产业发展方向不同、产业需求也不同,需要的高层次人才自然也不同。
如何让两者“破圈”相遇?
2024年以来,中山多次组织麻省理工学院、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等全球知名高校博士,以及香港科学园、香港量子人工智能实验室、澳门科技大学等港澳台科创园区、科研院所企业携创新科技成果,深入走进小榄镇、东区街道、南头镇等镇街,开展中山镇街高层次人才产业对接系列活动,围绕产学研合作、投融资对接、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以及各自领域的技术需求等方面与镇街职能部门、科研企业、投资机构进行面对面交流探讨,促成多个海外人才项目与中山企事业机构达成意向合作。
海内外人才所带来的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将为中山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注入人才动能,推动中山形成更加完善、更具竞争力的产业链条。
作为中山招才引智的中坚力量,2024年以来,持续深耕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人才服务领域多年的广东国科慧龙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已先后组织100余名海外和港澳台高层次科技人才在中山开展龙头企业走访调研、科技成果推介、座谈交流等技术对接和人才交流,精准推动30余名海外高层次人才高质量科技成果在中山转化落地。
除了将人才引进来了解,中山还迈开步子,走出去学经验、促交流。
据悉,2024年6月、11月,市委组织部、市科技局组成交流代表团,先后赴港澳地区、北京,与当地的高校、科研机构、创业孵化平台及创新型企业进行深入交流,考察学习当地在科技成果转化、高端人才引育等领域的标杆成效和先进经验,有效促进中山与港澳地区、北京的科技创新和人才交流。
随着深中通道的通车,这条交通要道也成为了中山与其他地区科创协同的“黄金大道”。
借助这座大桥,如今,香港与深圳以及中山已连为一体,广深港、广珠澳两大科技创新走廊通过深中通道接上“A”字形的关键一横,将“港澳科创+中山制造”的联动半径进一步缩短。
海内外人才与中山产业“双向奔赴”
科创之花遍开中山
产业创新有了内生动力
“诚邀大家选择湾区、投资中山、圆梦自我。这里,一定是各位人生奋斗的大舞台!”在2024年“雁南归”百名海归博士中山行引才推介会上,市委书记郭文海发出诚挚邀约。
他表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奋斗,是海归博士的心愿,中山一定全心全意服务海内外人才扎根中山、创业发展。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中山深知此理。
从2004年火炬开发区管委会率先创办留学人员创业园,到如今,中山不仅高标准建设和打造了中山留创园科技产业园、中山国际人才岛、约40家创业孵化基地和港澳创新创业基地等创新创业平台,还引进了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中科中山药物创新研究院、中山先进低温技术研究院等科研平台。这些平台已经成为人才的培养基地,成为中山科技创新的活力源泉,全力助推中山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是中山近年引进的高精尖领域光电创新平台,也是中山首个高精尖领域硕博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目前约有800名教师、博士后、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在研创新课题约800个,而且每年增加新课题数约20%。
人才的流动和创新课题的迭代,发挥了科技创新源泉的作用,也是新质生产力的源泉。该院副院长王世峰介绍,扎根中山以来,该研究院已经搭建起20多支科研团队,其中有三支团队的研究成果已经开始转化,“当前中山正在大力推进‘湾区光谷’建设,研究院依托现有的研发能力和人才储备,将加强原创性技术创新,真正把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发展动能。”
与此同时,自成立以来,中山留创园科技产业园累计引进企业200余家,柔性引进各类人才逾600人,培育国家高新企业约50家,在推动产业科技创新互促双强方面,走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
不少海内外人才在创业时主动选择中山、扎根中山。如今,他们在这片投资沃土上梦想成真。
2011年,毕业于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电子工程专业的东君伟,受邀参加广东省人民政府赴美举办的引才洽谈会,获得了来中山发展的机会。四年后,他和两个创业伙伴进驻中国中山留学人员创业园,创立了中山香山微波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研发国际领先的5G、雷达、卫星尖端测试系统和解决方案。2019年,他们的企业获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20年,他们的“毫米波雷达标定及综合测试系统”产品经科技成果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12年3月,四位海归博士在中山创立康方生物。短短几年,康方生物完成了香港主板上市,新药成功上市,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知名的创新药企,并带来了一群“康方”,形成了中山引以为傲的“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集群”,推动中山成为“湾区药谷”。
“在中山找到了硅谷的感觉。”这是扎根中山的潘洪辉、东君伟、习宁等海归博士的共同感受。国科慧龙总裁刘亚彬透露,在他们举办的各类人才洽谈会和对接活动中,不少海外博士人才表示,他们非常看好中山的发展前景和科技创新环境,希望能够在这里找到科研合作伙伴及项目成果落地产业化的机会。
“我们非常看好中山,未来计划在这里建立新一代智能家居专用芯片生产线,打造中国最先进的智能锁企业之一。”“智能家居芯片模组”项目创始人麻省理工学院博士黄泽宇说。
2024年,黄泽宇两度到访中山,先后走访中山留学人员创业园、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实验室、中山生命科学园等创新机构,寻求技术交流和项目落地产业化合作机会。他表示,希望能把在国外读书及研发的成果带回国内,中山拥有发达的五金产业及工业互联网基础,期待项目在中山落地扎根发展。
目前,超烁科技(中山)有限公司总经理、耶鲁大学博士后劳祥周已带着项目在火炬开发区落地注册公司。
“未来几年,我们将聚焦于生物成像和生命科学,致力于研发高分辨的光学显微镜用于生命科学领域细胞生物学,疾病机理研究以及新药研发等领域。”劳祥周表示,他们团队承担了我国首台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荧光超分辨显微镜实验站的建设任务,搭建起新型4Pi单分子定位显微镜,“希望借助自己在生命科学、物理学以及材料科学方面的经验,为中山创新科技的发展作出相应贡献。”
◆编辑:龙慧◆二审:陈吉春◆三审:周亚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