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社会公共服务供给主体,我国事业单位兼具公益属性与准市场化运作特征。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构建科学有效的成本控制体系对于提升公共服务效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成本管控的重要意义
(一)财政体制改革的“必答题”
当财政资金绩效考核从“软指标”变为“硬杠杠”,事业单位正经历着从“等米下锅”到“精耕细作”的深刻转型。成本管理不再是选择题,而是关乎发展的必答题。通过深化成本效益理念,事业单位既能稳住公共服务基本盘,又能拓展可持续发展新空间。
(二)资源配置的“转换阀”
沉睡的固定资产、闲置的人力资源、重复的行政流程...这些“隐性损耗”犹如沙漏中的细沙,悄无声息地吞噬着服务效能。精细化的成本管理恰似精密齿轮,能激活资源要素的乘数效应,让每份投入都转化为看得见的服务价值。
(三)风险防御的“护城河”
在经济波动成为新常态的当下,成本管控体系就是事业单位的应急储备舱。通过构建弹性成本结构,既能缓冲外部冲击的震荡波,又能为战略转型蓄积能量,在变局中筑牢发展根基。
二、现实困境的多维透视
(一)成本观念落实不到位
部分单位成本控制仍停留在文件条款里,未能扎根于实践土壤。对预算执行的绩效考核力度不深,阻隔了成本意识向操作层面的渗透,导致单位运行成本难以压降现象存在。
(二)预算编制不够精准
传统预算编制如同刻舟求剑,难以捕捉市场变化的涟漪。部分事业单位在预算制定阶段对自身工作目标、发展方向都预估不准确,对未来阶段涉及的重点工作可能受到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所产生的支出评判不准确,预算本应有的指挥棒作用大打折扣。
三、破局之路的创新设计
(一)创新预算机制
打破“基数+增长”的路径依赖,构建零基预算与滚动预算双轮驱动新模式,为预算编制装上动态传感器,实时感知成本动因变化。建立分级预警机制,让异常成本波动无处遁形,实现从“事后灭火”到“事前防火”的质变。
(二)筑牢内控体系
打造横到边、纵到底的立体责任网络,让每个岗位都成为成本管控的神经元。建立资产全周期数字档案,让每台设备都有“生命周期日记”,破解“重购置轻管理”困局。
(三)强化成本意识
提升单位成本管控意识,决策层聚焦战略成本视野培养,管理层侧重流程优化能力提升,执行层强化日常节约习惯养成。通过设立创新奖励池、建立成本擂台榜等方式,让降本增效从管理要求转化为自觉行动。
(四)升级监督效能
整合监督力量构建监督体系,如财务监管把好数据关,专项审计深挖效益点,定期把脉问诊开出治理良方,让监督真正成为成本管控的推进器。
四、长效机制的筑基工程
一是推进财务共享平台建设,打通预算、核算、决算数据动脉。运用AI技术构建智能分析中枢,让成本数据开口说话,为决策提供实时导航。
二是培育既懂数据说话、又懂业务逻辑的新型管理人才,通过建立阶梯式培养机制,让成本管控能手在实战中淬炼成长,形成人才辈出的良性生态。
三是制定成本核算操作指引,统一管理语言体系。建立动态优化机制,让制度规范随实践发展迭代升级。设置改革“安全气囊”,为创新探索预留容错空间,激发基层首创精神。
免责声明:本内容为广告,相关素材由广告主提供,广告主对本广告内容的真实性负责。本网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广告内容仅供读者参考。
文/陈育平
◆编辑:吴玉珍◆二审:陈吉春◆三审:周亚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