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频道
一条绿道串起五颗明珠!中山这条村好玩
发布时间:2022-06-22 来源:中山日报、文明中山

“半边水半边天,对岸河堤对岸村;扯起白帆耕大海,立起石堤拓开田。”刚进入民众新伦村就被嘹亮的沙田歌声所吸引,几位大妈站在彩虹桥上唱着咸水歌。边上的小涌里,两只大鹅也跟着节奏欢快地叫着,好一派悠闲的水乡风光。

穿过翡翠长廊大道来到招牌“打卡”点——新伦村文旅驿站旅游服务中心。两层楼高的墙面被多彩的墙绘铺满,画面直观地告诉我们,新伦村有着绿道骑行、扒禾桶。几辆崭新的旅游观光自行车,停泊在驿站门前。

一条绿道串起沿途美景

为了将大沙田地区的特色文化和水乡旅游相结合,带动乡村振兴,新伦村建造“一中心五节点”的乡村旅游带。

640.jpg

▲新伦村文旅驿站游客服务中心

丹荔绿道,串起新伦村文旅驿站旅游服务中心、污水处理厂、非遗文化“扒禾桶”培训实验基地、“盛之果”阳光玫瑰葡萄种植基地、新伦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五个游玩点,把新伦美丽宜居乡村特色呈现在游客面前。

文旅.jpg

▲丹荔绿道

新伦村具有水乡农村的景观特征,特色生态旅游业发达,村内河涌纵横交织,村民住宅沿河分布,保持着传统沿河而居的风貌。骑行在丹荔绿道上,吹着徐徐和风,看着一路上硕果累累的五月红荔枝树,与淳朴的农民交谈着,让人流连忘返。

天然的大果场

新伦村是一个四季大果园,村内物产丰富,常年盛产香蕉、番石榴、荔枝、龙眼等热带水果。水果四时常鲜,佳果飘香,信手可摘。每逢5月-7月,村内荔香飘溢,龙眼批量上市,吸引广大美食爱好者争相品尝。

640 (2).jpg

▲村民收获荔枝

640 (3).jpg

▲“五月红”荔枝

而五颗明珠有两颗均与种植有关,其中一个果场盛产阳光玫瑰葡萄,农场主吴桂强介绍,葡萄园有130多亩,均是有机种植,连浇灌的水也需经过过滤。给葡萄藤喝着好水,每年培上新土供给养料,吸收充足的阳光,套袋保护果子,一套操作下来,甜度十分高的阳光玫瑰葡萄亩产可达3000多斤。一年产两季,每季供不应求。

传承中山非物质文化遗产

新伦村历史悠久。当地村民还保留着祖先渔民的一些悠久传统,如沿河而居、保留埠头以便上下船、制作海产干货鱼虾干,唱咸水歌、扒禾桶、赛龙舟等传统文化。社会发展促使新伦村走向现代化,但其传统的文化并未因此被淹没,反而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潮中焕发生机,“扒禾桶”更被列入中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传承。

640 (6).jpg

▲“七零后”咸水歌舞蹈队大妈们在大榕树下唱着咸水歌

进村时偶遇唱咸水歌的当地“七零后”大妈们。她们自发组织一支咸水歌舞蹈队,自创咸水歌词,每天骑着“小宝马”,拖着大音箱,在大榕树下,小桥边唱唱歌,跳跳舞。她们平均年龄超过70岁,我们笑称大妈们是当下最幸福的“七零后”。

在驿站旁还有一条划分了赛道的河涌,这里就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区——“扒禾桶”培训实践基地。

扒禾桶的历史,与珠江三角洲(以下简称“珠三角”)的形成与发展息息相关。随着明代珠三角地区的进一步开发,当地群众开始在沙田地区筑围垦耕,加上得天独厚的咸淡水交界条件,水产资源丰富,人们以水稻耕作和水产采集繁殖为生。农闲之余,熟习水性的本地居民,开始使用禾桶在水面上游弋作乐。长此以往,扒禾桶的体育活动在当地日渐兴盛。

640 (7).jpg

▲村民在非遗文化“扒禾桶”培训实践基地体验“扒禾桶”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扒禾桶这项传统技艺,民众街道把它作为每年水乡运动会的比赛必备项目。新手“菜鸟”要体验扒禾桶还是需要一些勇气的,一不小心就会翻桶落水。“生猛栈鬼”的现场创造了无数欢乐。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